水蛭的成长周期和习性和饲养管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9 02:12:29
水蛭的成长周期和习性和饲养管理?
水蛭的成长周期和习性和饲养管理?
水蛭的成长周期和习性和饲养管理?
生活环境
生活在稻田、沟渠、浅水污秽坑塘等处,嗜吸人畜血液,行动非常敏捷,会波浪式游,也能作尺蠖式移行.每到春暖即行活水蛭跃,6~10月均为其产卵期,到冬季往往蛰伏在近岸湿泥中,不食不动,生存能力强. 生活习性:水蛭属冷血软体动物,在中国南北方均可生长繁殖,它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水库、沟渠、水田、湖沼中,以有机质丰富的池塘或无污染的小河中最多.生长适温为10-40℃,北方地区低于3℃时在泥土中进入蛰伏冬眠期,次年3-4月份高于8℃左右出蜇活动.水蛭为杂食性动物,以吸食动物的血液或体液为主要生活方式,常以水中浮游生物、昆虫、软体动物为主饵,人工条件下以各种动物内脏、熟蛋黄、配合饲料、植物残渣,淡水螺贝类、杂鱼类、蚯蚓等作饵.
生长繁殖
繁殖习性水蛭雌雄同体,异体交配,体内受精,同时兼具雌雄生殖器官,交配时互相反方向进行,生活史中有“性逆转”现象,存在着性别角色交换,一条水蛭既可做爸爸也可做妈妈,在一生的不同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交配后一个月左右,雌体生殖器分泌出稀薄的黏液,中包被卵带,形如“蚕茧”,排出体外,在湿泥中孵化,温度适宜,约经16-25天从茧中孵出幼蛭,便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经验与技巧
1. 水蛭的选址建池技术: 光学图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建池.池四周埂高1.8米,水深1 米,面积大小 应根据饲养量而定.一般每亩水面可放养幼蛭6~10万条.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为便于水蛭的栖息和产卵,池底可放些不规则的石块或树枝,水池之中应建高出水平面20厘米的土台5~8个,每个平台1平方米左右. 池埂还要设防逃沟,用砖砌成,沟宽12厘米,高8厘米, 下雨时用密网栏住或在沟内撒些石灰,可防逃逸. 2. 投种放养 蚂蟥苗种的来源可以浦捉、购买或自繁.在开始养殖时,一般以天然捕捉为主,也可以向有关单位购买.我国传统作为药用的蚂蟥有三种:人工养殖以金钱蛭为好.金钱蛭体形大,产量高.金钱蛭即农村中俗称的“牛蚂蟥”.牧牛时常爬在牛身上吸血,捕捉作种时应注意鉴别.蚂蟥雌雄同体,每条蚂蟥都可产卵繁殖, 于3月下旬至4月(长江流域,下同)产卵茧,卵茧产于泥土中,一般产卵茧1~4个, 每个茧内幼蚂蟥数为13~35个,多数20个左右,每个蚂蟥一次可繁殖60~80条.幼蚂蟥于6月大量出现,生长迅速,在孵化后一个月内,平均增长20毫米以上,到9 、10月间长得与成体难以区分.以早春放为宜.早春放养十月即可长成、加工出售. 3. 水蛭的人工繁殖技术三倍体速生水蛭(1)繁殖池的建造:池面积宜为30平方米左右,宜建成5米×5米或6米×6 米的正方形,池四周靠池壁设1~1.5米的平台,中间为水面,水深50厘米,平台高出水面2厘米,平台面保持湿润.做平台的土应为高含腐殖质的疏松沙质土壤, 便于蚂蟥打洞,切忌用黄粘土,齐平台面应设溢水口,防止下雨水淹没砰台造成繁殖失败.一般分为小型养殖池与大型养殖池两种: ①小型养殖池的建造一般修建宽3米,深1米的池沟,长度不限.也可建若干小池共硬,池埂宽40厘米,每一池内设出、入水口.池中间必须有50—100厘米宽的产卵平台,平台与水面在一个水平面上,平台上面堆放一层20厘米厚的腐殖土壤.作为水蛭产卵繁殖的场所.水位50—60厘米为宜. ②大型养殖池的建造大型养殖池的建造一般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情况而建成不同的规格的池子.如果水源不方便,还可以在池的底部铺上一层塑料薄膜.池底应放入适量的河泥,以增加水的有机质含量.水中栽植一些水草,可以净化水质,增加水中含氧量.池岸上最好再埋上一圈尼龙网纱(高0.5—0.6米),用以阻挡蛙、蛇等天敌进入养殖池.为了防止夏季水温过高、光线太强,可在池的岸上栽培垂柳等树木遮阳. (2)种蛭的选择:用于作种繁殖和种玛蟥,年龄应在2年以上,体重30克左右,体质健壮,活泼好动,用手触之即迅速缩为一团.这样的蚂蟥怀卵量多,孵化率高,种蚂蟥的投放量按池中平台陆地面积计算,一般每平方米放1.5千克左右. 种蚂蟥入池后要保持水质肥厚,要有充足的浮游生物和螺狮供其取食. (3)繁殖: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蚂蟥产卵茧的时间从5月初开始,持续到6 月中旬(随个体差异而不同),5月中旬为其繁殖高峰期.产卵茧期应保持安静,避免在岸边走动震动,否则,正在产卵茧的蚂蟥会受惊而逃走,造成空茧. (4)孵化管理:蚂蟥产卵茧后即可收取捕捉另池饲养或加工,繁殖池兼作孵化池,卵茧让其在穴道中自然孵化,卵茧产出后约11~15日孵出幼蛭.刚孵出的幼蛭体形很象成体,呈软木黄色,体背部的两侧各排列着7条紫灰色的细纵纹. 随着幼蛭的生长,纵纹间的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 条由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而变化成成体的色纹.在孵化阶段,应尽量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免踩破卵茧.平台面要保持湿润,可覆盖一层水草,若碰到下雨天气要疏通溢水口,水面不能没过平台, 保持差距3厘米左右.把繁殖后的种蚂蟥捞出后,即可投放幼嫩的蚌类和螺狮供幼蚂蟥取食,幼蚂蟥孵出后两,三天内主要靠卵黄维持生活,三天后即可采食.初孵出的幼蛭主要取食蚌、螺狮的血液和汁液,在一个蚌的体内,会钻入数10~100条幼蚂蟥, 随着幼体的长大,它们会吞食蚌、螺狮的整个软体部分,幼蚂蟥生长迅速,半个月后,平均增长达15毫米以上,即可转入大池中饲养成成蚂蟥. 4. 水蛭饲养技术 蚂蟥生命力强,粗生易长,极易管理.主要管理是投饵和调节水质.晒干(1)投饵:金钱蛭主要取食螺类、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及哺乳动物的血液, 人工饵养天然饲料以来源广泛的螺蛳为主,辅以蚯蚓、昆虫的幼虫等,人工饲料主要是各种动物血.螺蛳可以一次性投放,即在养殖池内放养一定数量的螺蛳(每亩25 千克左右),让其自然繁殖,供蚂蟥自由取食.投放螺蛳不宜过多, 以免与蚂蟥争夺空间,动物血每星期喂一次,对蚂蟥的迅速生长有显著的作用.把猪、牛、羊等动物鲜血凝块放入池中,每隔5米左右一块,蚂蟥嗅到腥味后很快就会聚拢来,吸饱后自行散去.要及时清除凝血残渣,以免污染水质. (2)调节水质:蚂蟥对环境和水质要求不严.水温宜保持15~30 ℃以下便停止摄食,过高也影响生长,在污秽水中亦能生长.但人工养殖密度高,水质保持清洁为好,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7~8月水温高,要注意适当换水. (3)越冬管理:要保证种蚂蟥安全越冬.入冬后,气温降到10℃以下, 蚂蟥停止摄食,钻入土中或树叶下冬眠,早春放养的蚂蟥一般都已长成成体,可加工出售.捕捞时,先将水排完,然后用网捞起,选个体大、生长健壮的留种,每亩应留种15~20千克,集中投入育种池中越冬.可以排水越冬.排水后,可在池面上加盖稻草或木杆以防冻并保持泥土湿润.也可以带冰越冬,要将池水适当加深,以防止完全结冰.
投饵及管理
1、投饵.天然饵料种类以淡水螺类、蚯蚓及部分昆虫为主,规模养殖辅投各种动物血、内脏和淡水鱼虾贝螺类,以及畜用配合饲料和农作物的秸秆.池塘养殖可投放一定数量的野生螺蛳或福寿螺,量一般为0.05-0.1kg/平方米左右,让其自然繁殖,与水蛭共生共长,供其摄食.放螺数量不宜过多,过多则与主养品种争夺生存空间,主客易势.投喂动物血或拌饵投喂时,应注意间隔投喂和及时清除剩饵,天热时更要注意,以免污染和败坏水质,影响水蛭生长. 2、日常管理.水蛭病害极少,以调节水质为主,水蛭虽然对环境和水质要求不严,但水环境变化过大或变坏,则影响其生长和繁殖.养殖过程中,水温一般保持在10-40℃之间,过肥过污的养殖用水要保持一定的溶解氧,一般水体中溶解氧应大于0.7mg/L,出现缺氧,小水体可通过人工淋水解决,较大的水体要及时注入新水或换水,在夏季高温季节保持较为清新的水质十分重要.水质养殖温室越冬
受地域影响,北方水蛭养殖应建立人工条件下的日光越冬温室,以打破其冬眠习性,增加养殖时间,缩短上市周期.日光温室一般为竹木塑苫结构,北部墙体为土铸或砖混,厚0.8-1.5m,东西向,长30-50m不等,南北跨度10-15m,主柱数量5-7排.上覆无滴塑膜及可卷放的稻草苫,留出门、通道及风口.在严寒雪封季节,还应做好除雪和人工增温措施.较高级的温室可用塑钢无立柱方式,只是造价相对要高. 通过建造日光温室,有计划地捕大留小,集中越冬,期间日常管理应密切注意温室内外温度变化,及增氧防风、抗寒等,以保障水蛭的正常生长和越冬,和为次年准备足够的蛭种.
水蛭病害防治
1、干枯病:因温度过高而引起,患病水蛭食欲不振,少活动或不活动,消瘦无力,可见身体干瘪,失水萎缩,全身发黑.防治方法:⑴将病蛭放入1%的食盐水中浸洗,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⑵用酵母片或土霉素拌料投喂,增加含钙食物,提高抗病能力.⑶加大水流量,使水温降低. 2、白点病:由原生动物多于小瓜虫引起,患病水蛭体表有白点泡状物,小白斑块,运动不灵活,游动时身体不能平衡、厌食.防治方法:⑴用2毫克/升硝酸汞浸洗患病水蛭,每次30分钟,每日2次.⑵定期用漂白粉消毒池水,一般每月1-2次. 3、肠胃炎:由于吃了变质食物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引起.患病水蛭食欲不振,懒于活动,肛门红肿.防治方法:⑴用0.4%磺胺脒唑与饵料混匀后投喂.⑵用0.2%土霉素拌料投喂.
http://baike.baidu.com/view/32450.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