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二桃杀三士”的三士做点评要联系士人这个特殊的阶级作评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9:48:16

请对“二桃杀三士”的三士做点评要联系士人这个特殊的阶级作评价.
请对“二桃杀三士”的三士做点评
要联系士人这个特殊的阶级作评价.

请对“二桃杀三士”的三士做点评要联系士人这个特殊的阶级作评价.
其实关于晏子这个人,其实并不像一般理解的那样是治国的贤臣,反而是一个心胸狭窄,嫉妒贤才,甚至迫害贤能的小人,最著名的就是“二桃杀三士”.
  据晏子自己在《晏子春秋》中交代,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人是齐国的勇士,“以勇力搏虎闻”.
  晏子为什么要杀他们?“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也就是说,有一天,晏子从这他们身边经过,这三人没站起身来打招呼.相国大人晏子从面前经过,他们居然旁若无人,没有站起来问候.全然不把相国放在眼里头.他们这是有意地,还是无意地?很可能是无意地,没有看到,或者是没有当作一回事情.
  这本是小事情,但是,在晏子却是大事情——没面子了.于是晏子老羞横怒,找齐景公告状,说这三人无礼,不讲究长幼之序,简直是祸国殃民,不如除掉.本来是小事,被晏子这么一说,就成了原则性的问题,非除掉不可了.(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吾长率之伦,内不能禁暴,外不可以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既然晏子这说了,齐景公就同意了.于是晏子送了俩桃子去,说:“国君说了,你们三人按功劳大小,挑吃桃子吧!”
  公孙接第一个站出来,说:“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豜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他能先打死一只野猪,又搏杀一只母虎,算是勇士了,于是他拿起一只桃子.
  田开疆说:“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他独自一人挡住敌人两次冲击,也够资格了.于是,也挑了一个桃子.
  古冶子说:“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抵住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提骣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若冶之功,亦可食桃而无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
  算起来古冶子的功劳确实最大,他跳下黄河,逆流潜行百步,又顺流起伏九里,抓住大鼋,把它杀死.然后左手握着马尾巴,右手提着大鼋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的人惊讶呼喊,都以为河神出来了.像这样的能耐,理应独吃一个桃子.
  前面那俩人说:“吾勇不若子,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于是,这两人交出桃子,刎颈自杀了.
  古冶子说:“二子死,冶独生之,不仁,耻以人言,而夸其功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于是放下桃子,也拔剑抹脖子了.
  从上面的文字分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深明大义,从容蹈死,气度宏远,飘逸绝尘,令人仰慕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可恶的晏子却硬说他们仨是祸国殃民.三人言谈之中恪尊君命,怎么会是晏子所指责的没有长幼之序?晏子这“二桃杀三士”的损招,对君子有用,于小人无效.这三人中招,就是因为他们是君子,是真正的士,敢爱敢恨,勇于赴死,不过这一点恐怕也早被晏子算到了.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人热爱荣誉,讲原则,所以以二桃能杀之.像晏子这样的小人自私爱命,才不会为了俩桃子而着急呢.从这个角度看,以及细品三个人的对话,可见三人都是泱泱君子、慨然侠士,哪是什么坏人!晏子却偏要杀这样的君子,这就是其政治污点.说晏子迫害人材,一点都不冤枉他.晏子真不是东西啊,可真毒啊!
  后人把对晏子的鞭挞和对三士的哀怜,写在古诗《梁甫吟》之中: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一朝被谗言,国相齐晏子”就是说晏子进谗言.晏子残杀“齐人三杰”,看得出来他对能力、贤人是压制限制使用的态度,乃至是无缘无故的杀害.圣人见一叶而知秋,我们可知晏子正是通过此类迫害贤能的手段,扼杀那些对自己的权位构成威胁者们,这也是保证他老人家得以在政坛鬼混四十年而不倒的原因吧.
  如果说齐人三杰只是个孤证,那么,晏子还曾经排挤走了周游到此的孔子,不让齐景公授给他官职,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更令人可气的是,晏子执政这一时期,完全不像管仲辅佐齐桓公那样,改革旧制,想出各种办法富国强兵,最终建立霸业.我们从《晏子春秋》中可以看到,晏子在这么多年里不断地给齐景公提意见,多半是关于生活作风的,而治国之道上却乏善可呈,结果导致齐国民生悲惨,政治腐败,家族哄斗,君权旁落.
  当然,在《晏子春秋》中这些责任都被推给了齐景公,说他昏庸腐败,而晏子作为相国则一点儿责任都没有,反倒是被打扮成不断提意见的“忠良”,简直是岂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