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怎么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8:55:49
个性怎么理解
个性怎么理解
个性怎么理解
1、“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提法是语文新课程的四个理念之一,其中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个性”两个字,但“反应的多元性”则意味着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2、“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此段话选自《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其中出现了“个性”二字.
3、“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此段话出自“总目标”的第七条.
4、“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段话出自“教学建议”部分,其中的“提供多角度的、创意的阅读”则包含个性化阅读之意.以上四条都与“个性”二字有关,的确反映了新课程的“尊重个性”的教育理念.
那么,尊重个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意义是什么呢?首先,尊重个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学生人格.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即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这种个性的充分发展、张扬,首先需要人格的解放与自由.学生的人格如果是一种人格依附关系,则永远不会“主动地”“自由地”得到发展.因此,尊重个性就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开始,这有利于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尊重个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既然承认个性,尊重个性,就应实事求是地承认学生做为一个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个体,相互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再次,尊重个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正确对待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对于文本的独特、多元的反应.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的不同,当然地会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反应是多元的.这种多元的反应,往往会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社会主流价值.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这是非常正常的,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更不应像某些人那样将学生的理解“上纲上线”.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特点,由于课文本身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往往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多元的反应,这就是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这一点上讲,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则会束缚学生的思想认识.束缚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
我想,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做为现代教育的新课程,理所当然地树起尊重个性的旗帜,这是时代的呼声.对于教学实践来讲,尊重个性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原则.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个性的发展不是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悖的发展,不是只讲个性,不讲共性的个性发展观.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多元反应有时可能会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尽管我们不会在这种情况面前“大惊小怪”,尽管我们从人格上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学生有自己发言的权力),但是,这种“尊重”绝不意味着“放任”个性的发展.“放任”不可能使个性得以健康的发展.而“怎么理解都行”就是一种“放任”个性的发展.
“怎么理解都行”的“放任”处就在于“怎么”二字和“都行”二字.难道错的理解也“都行”吗?难道不正确的价值观也“都行”吗?如果说:“怎么理解都是正常的.”我想还讲得通,因为前面说过,学生的个性决定了理解、反应的多元化,这是正常的.然而,“正常的”不等于“正确的”.当学生“正常”地反映出问题时,我们教师就应诊断其问题之因,然后适时适当地引导,在学习、辩论之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然,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学生内在的个人价值观,需要有一个过程,决不能“刚性”地“楔入”.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任其发展”.
拿《狐狸与乌鸦》一课的教学片断实录来说,最后那个发言的学生尽管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这种勇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与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之所以出现这样一则寓言,表明了人民群众对美的向往、善的追求与对丑的鞭笞.故事中的狐狸千百年来是狡猾的象征.他的聪明是建立在损人利已基础上的聪明,这种聪明是一种“诡计多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聪明”难道值得提倡吗?新课程所指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绝不是让我们导向如此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吧?
我想,那位教师在表扬那名同学敢于发表个人意见之后,应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狐狸的聪明值不值得学习?这样,就会引导学生有个正确的认识.这同样是在“尊重个性”,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