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日记怎么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1:43:06
环境保护日记怎么写?
环境保护日记怎么写?
环境保护日记怎么写?
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一)空气、淡水、土壤与环保
一位英国科学工作者说过,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物质欲望越来越高的今天,不能忘了,对生命至关重要的东西其实只有三样,那就是: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肥沃而未受到污染的土地.我们随时都在呼吸,不断需要喝水,一日要吃三餐饭.环保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护空气、水和土壤的洁净.这是生存必须依赖的三大要素.
(二)保护好空气
干净的空气主要含有78%的氮、21%的氧、0.9%的氩和0.03%的二氧化碳.任何不属于空气的自然成分的物质(比如燃烧放出的烟气)大量进入空气之后,空气会受到污染.
在城市里,空气中常常含有这样一些成分:氮氧化物(NOx)、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碳氢化物等等.它们在空气中浓度增加,就表明空气污染加重了.空气污染程度用级别表示:一级:良好;二级:中等;三级:不利于健康;四级:非常不利于健康;五级:危险.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比如:火力发电、汽车排放、民用燃煤和街头烧烤等),绿地和天然植被的破坏(引起地面扬尘),以及挥发性化学物质用品的作用(比如油箱泄漏、化学干洗、氟利昂制冷)等等.
植被(树木和草地)可吸收空气里多种污染物.所以,在植物茂密的地方空气干净,清新.在树林和草地少的城市区域,污染物常常积累在大气中.这就是许多大城市上空空气质量很差的原因.
空气污染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空气的净化也得靠人来想办法.公认的有效办法是以下四个方面相结合: 1)保护天然植被(野生的树木和草地),人工栽树种草,营造城市和工矿区净化空气的“肺”;2)全社会(工业、商业、服务业和市民家庭)努力节约能源,把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尽量降低;3)给烟囱和汽车安装烟气和尾气净化装置; 4)开发无污染能源(比如太阳能等)和无害于健康和环境的化工产品(比如氯氟烃取代品)等.
(三)保护好我们的淡水
水的组成虽简单———H2O,但却很独特、很珍贵.因为有了水,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有一点我们常常容易忘记:陆地上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和植物需要的水是淡水.因此,尽管地球上70%的面积是海洋,我们也没有对水资源乐观的理由.因为海水既不能供我们饮用,又不能浇灌庄稼.
陆地上的淡水来自天上.海水蒸发形成云,风把云吹到陆地的上空,使其凝结成雨水降落到大地上.如此,陆地上养育生命的淡水库———江河湖泊才得以形成.地球上水的分布大致是这样的:海洋占97.2%,冰山和冰川占2.15%,地下水占0.31%,湖泊占0.009%.大气中水蒸气占0.001%,而河流与小溪仅占0.0001%.其中,只有地下水、湖泊、河流与小溪中的淡水可以被人、动物和植物利用.由于大部分地下水难以开采,地球可供人类和陆地上的动植物竞争使用的淡水量尚不足地球总水量的0.4%.然而,由于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向河流、湖泊的大量排放,可供生命饮用的淡水量就更少了.
如何保护好地球上紧缺的淡水资源,国际环保潮流提倡民众从三方面做起:一、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二、少用化学合成剂;三、收集利用雨水.
“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为的是珍惜使用淡水,同时减少排放污水.拧开水龙头,晶莹透明的自来水瞬间就变成流进下水道的脏水了.要让下水道中的生活污水净化成为可饮用的自来水是难以实现的.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应该在使用自来水时小心起来.把水龙头开得小一些,把用过但还比较干净的水留下来,再用来擦地、冲厕所、浇花等等.这样,日常生活中消耗的淡水量就会减少,排出的污水量也会减少.在许多国际环境教科书中,普通抽水马桶常常作为浪费淡水的典型例子受到批评.每冲一次厕所,10—20公升的可饮用水就进了下水道.据我国和国际资料报道,在许多城市,大约有1/3到1/4的自来水是从厕所流走的.
“尽量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去污剂、消毒剂和洗涤剂”的目的是:1)保护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2)防止化学剂的毒素在淡水中积累,威胁饮用水的安全.家庭使用最多的化学合成用品主要用于消毒厕所和清洁厨房.这些化学品往往对微生物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它们从下水道流入河水或湖泊之中,会杀死水中的生物,使水体自我净化的能力丧失.于是,水中的毒素就会积累起来.在洗涤用品市场上,传统型的肥皂和皂粉类的产品对生物没有什么毒性,与普通百洁布相配合,便可以将绝大多数家居生活用品和餐具擦洗得非常干净,它能够取代市场货架上许多现代的化学合成洗涤剂.
“收集利用雨水”是主动增加淡水资源的作法.目前在欧洲的家庭节水行动中十分盛行.几年前德国的皮恩推出了较高的污水排放收费制度.污水排放量按照自来水的使用量(吨数)来计算.一吨污水收费的价格是一吨自来水价格的六倍.这项有力的污水收费措施促使了市民去收集和利用雨水.雨水主要用于浇灌花园、擦洗车辆、做清洁和冲厕所等等.这样大大减少了家庭对可饮用水的浪费.
(四)保护好我们的土地
人们一日三餐离不开粮食,粮食生长于土壤.面对土地,我们都该心怀感激地说一句:“你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的祖先对土壤是尊重和爱惜的.有一位美国人曾感慨地说:“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了数千年,可他们脚下的土壤依然肥沃,生长着粮食”.这表明中国人知道怎样保护土地,而这正是许多西方国家的人所不懂的知识.”还有一位德国人说:“中国是块宝地,随便一挖就有古董.”可见,祖先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垃圾.把垃圾和粪便堆成肥料,再撒回土壤之中是中国农民保持土壤肥力的传统做法.千百年来,这种处理垃圾的方法在我们的土地上没有引起污染,它非常巧妙地顺应了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垃圾—肥料—食物……,循环往复.这是一个十分珍贵、充满智慧的传统生活经验.
然而,工业化社会的生活垃圾却出了问题.垃圾的成分变得复杂起来: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废纸张、废橡胶…….在自然界中,塑料、金属和玻璃都是微生物难以分解的东西.所以,如果还是按沤肥的老传统把这样的垃圾扔在土地上,它们会完好地躺在那里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更为糟糕的是,现代生活垃圾中还有了不少含有毒成分的化学物和重金属,它们会使土壤受到污染,长出的粮食不能食用.
当前处理垃圾的国际潮流是动员民众参与三个R(Reduce,Reuse,Recycle)行动,三个R的行动口号是:一、减少浪费(Reduce);二、物尽其用(Reuse)三、回收利用(Recycle).当全社会的消费者都这样去做的话,扔掉的废物就会减少.可回收利用的废物就不会被扔进垃圾堆中.当塑料、纸张、金属和玻璃都得到有效的回收之后,生活垃圾中剩下的主要就是可作堆肥的有机垃圾了.
清除白色污染问题已经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今年要根据温家宝副总理的指示,在一年内解决长江、太湖及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脏乱和无序问题,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解振华说,10月1日前,长江两岸、铁路沿线、太湖周围白色污染治理工作要取得明显成效,国家计划从1999年7月1日起,准备用一到两年的时间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超薄塑料袋,启动其替代品的生产,国家将出台一次性餐具和一次性塑料购物袋的环境保护控制标准.
此外,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将于第四季度组织对部分省市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执法情况进行抽查,在一季度颁布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于4月底和6月底前分别完成甲级和乙级证书的考核和复审,7月底前完成第一批评价单位的证书核发工作.
中国工业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推行清洁生产.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工业的加速发展必然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新增工业污染和由此而产生的城市污染,将会进一步加剧.另外,我国的工业布局也不甚合理.工业企业80%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的一段时间里,忽视了城市整体规划和工业的合理布局,不少工业企业建在居民区、文教区、水源区、名胜游览区,这就加重了工业和城市污染的危害.加之现有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原料加工深度不够,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不高,单位产品的能耗和原材料损耗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工业污染所占比重较大,环境的污染70%来自工业企业.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工业企业亟待推行清洁生产.
其次,人们在反省过去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政策时发现,过去较多地把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了污染物的“末端”控制和处理上,而忽略了污染物的“全程”控制和预防.据估计,在国民经济周转中,社会需要的最终产品仅占原材料用量的20%—30%,70%—80%的资源最终成为进入环境的废物,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环境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是生产终端的问题,在整个生产过程及其前后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产生环境问题的可能,有时其它环节对环境的影响甚至超过生产过程本身.据有关方面分析,目前中国一次性产品的合格率仅有60%,不仅每年损失产值数千亿元,而且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我们从生产的准备过程就开始对全过程所使用的原料、生产工艺、以及生产完成后的产品使用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事先进行预防,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那么环境面临的危害势必会大大减轻.
第三,以“末控控制”为主的环境保护策略在企业环境管理的实践中遇到了严峻挑战.其一,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高,而经济效益很小,污染控制的经济性能差,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企业没有积极性.有的企业宁愿交纳罚款,也不愿进行污染的治理.其二,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一些本来可以回收利用的原材料,变成了“三废”而被处理掉或者排入环境,造成浪费与污染.单纯依靠处理设施,往往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而只是不同介质间的转移,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往往转化为新的污染物,形成治不胜治的恶性循环.其三,由于偏重末端治理,忽视全过程控制,把控制污染和生产过程割裂开来,因而使工业生产管理中的环境与生产成为两张皮的状况.而要彻底改变以上弊端,就必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第四,清洁生产对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将最终改变各国的工业结构,并直接影响到各国经济总体发展的方向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各国技术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一改变,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它无疑将大大增强它们在国际竞争中已经遥遥领先的能力.相比之下,清洁生产在改变我国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的重大作用还远未被人们认识.据预测,我国的煤炭消耗量将在未来15年大幅度增长,2000年将增至14至15亿吨、2010年将增至15至20亿吨.如不采取果断措施,燃煤引起的烟尘排放量2000年将增加到2325万吨、2010年达到3380万吨,酸雨和烟尘污染将进一步恶化.乡镇企业到2000年的产值预计约占全国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预计2000年乡镇企业废水排放量将从1990年的18.5亿吨增加到80亿吨,废水中COD排放量从156万吨增加到420多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从1.2亿立方米增加到6.35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20万吨增加到1000万吨,颗粒物排放量从630万吨增加到2200万吨.所有这些问题,是环境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是先浪费大量的资源、能源产生上述问题、再投放数额巨大的人力物力解决它们,还是及时用清洁生产思路调整工业及能源结构、将它们消灭在产生之前呢?选择的最佳方案无疑是后者.
(五)环境标志走进我们生活
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和消费方式维系着人们生活的需要,而人们却很少考虑这种生活方式对自然界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当现代工业生产为人类社会带来了高度物质文明时,人类社会也开始面临资源的短缺、环境污染的严重影响.此时,人们不得不反思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终于认识到,要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不仅需要防治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后果,还需要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往的消费方式,节约资源,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传统的消费方式是建立在征税经济系统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满足人们生活质量的需求.用过的物品被当作废物而废弃,当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量日益增多时,自然界物质也被不断消耗,废物也不断增多,人们生活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现代商品社会也助长了一部分消费人群追求奢侈的消费倾向,使华而不实的过度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按这种模式发展,有限的资源将难以持续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由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后果.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专门论述了改变消费模式这一观点及其目标,一是促进可以减少环境压力和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消费和生产模式,二是进一步了解消费的作用和如何形成比较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根据《二十一世纪议程》的要求,我国于1994年组织完成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并将它作为我国政府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性文件.由此可见,消费模式的改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已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议题.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绿色消费”已成热潮.它指的是人们在生活消费中,在满足正常消费需要的同时,主动使购买、使用、废弃整个消费过程,不对或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尽可能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无疑它将带来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改变.
“环境标志”正是在绿色消费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事物.面对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们极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动直接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而选购和使用对环境有益的产品,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行为.西方国家的制造商抓住人们这一消费心理,纷纷在自己的产品上标明“绿色”,“自然”、“环保”等表明他们的产品不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这一做法不久便收到了良好效果.有调查表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甚至愿意多付一部分钱来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尤其是当政府机构建立了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后,这种购买倾向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一制度最早在德国(原西德)建立.
环境标志是一种证明性商标,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置整个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无毒无害或低毒少害,节约资源、能源等环境行为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环境标志制度,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将环境标志标准列入其颁布并在全球实施的ISO14000系列标准中,并于今年实施,相信这将有力地推动环境标志在全球范围的迅速开展.
面对世界性的环保浪潮和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国家环保总局敏锐地觉察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消费者都在用自己对商品的选择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起着引导作用.1992年,我国着手筹备中国环境标志工作;1994年,在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领导下,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环境标志工作由此走上正轨.
现在,中国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在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领导下逐步发展,至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已颁发了31项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并积极筛选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环境行为好的产品种类,制定新的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要求.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依据严格、科学的认证程序,已批准授予近百家企业生产的300余种产品为中国环境标志产品.
目前,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已涉及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从无氟冰箱、低噪声洗衣机、无害涂料、低排放燃气灶具、安全卫生杀虫气雾剂、无铅汽油、无汞电池、无磷洗衣粉、可降解塑料制品到天然饮料、无害丝绸制品、天然本色棉制品,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保护环境作出了积极努力.
环境标志产品依据“产品生命周期论”为科学依据,即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使用、废弃处理全过程评定产品环境行为,最大限度地使产品从“摇篮到坟墓”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行为影响减少低至最小.因此我们相信,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将越来越会认识到环境标志产品的优越性,并通过自己消费意识、生活方式的改变,进一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诞生、生存、发展本源,人类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发展.中国环境标志工作愿意为生产企业与广大消费者搭起绿色的桥梁,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
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肆虐的洪水已悄然地退去.然而,灾后思灾,再回想起“以粮为纲”,“向山林要粮,向草原要粮,向水面要粮”的年代,以及“工业革命”导致今日生态灾难的岁月,面对不堪重负的生态环境,我们最终是向大自然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
恩格斯曾在100多年前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区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他们更没料到,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殊不知,森林、草原、江河湖泊、沼泽乃是大自然之造化,而森林更为重要,被誉为“人类生命的摇篮”.
98年我国遭遇的南北特大洪水,也无不跟森林有关.由于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长江有变成黄河”的警告,决非危言耸听.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万平方公里,为总流域面积的20%.河床逐年提高,蓄水量减少,一遭洪水,极易泛滥成灾.松花江、嫩江上游的森林系统也惨遭破坏.被誉为“林都”的伊春,50年代开发初期森林蓄积量为4万多立方米,逐年砍伐,迄今只有2万立方米左右,气候明显变坏,灾害频频.
破坏森林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结构和功能(小兴安岭曾发生松毛虫灾害,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要素导入了恶性循环之中.翻开世界灾难史,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多与毁林有关.
围垦湖泊与沼泽,给我国南北水系带来了无穷的遗患.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今日已是面目全非.1949年湖的水面有653万亩,到1976年只剩下276万亩.鄱阳湖的围湖造田面积也高达130多万亩,洪湖、巢湖也遭同样厄运.如本次特大洪水的重灾区江汉平原,过去这里的湖泊、水塘总贮水量高达41亿立方米,现在只剩下不到10亿立方米的容量.洪水一来,30亿立方米的水无处容纳,势必泛滥成灾.
原先长江、松花江、嫩江上游均有大批的沼泽地.沼泽具有巨大的贮、放水功能.据有关资料记载: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的原有沼泽地能贮水25亿立方米,由于开垦沼泽为良田,或用于工业建设,现为数不多的沼泽已难以承受暴雨和山洪之重负.由此可见,围垦湖泊和沼泽,不仅要导致该地区的洪涝与干旱,还将严重破坏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昔日围湖造田,“向水面要粮”的举措,真是遗患无穷.
人们为了金钱、地位,为了享受超自然的物质文明,于是发动了一场以牺牲“自然要素”为代价的工业革命.当时,林立的烟囱,曾是现代工业的象征;川不息的汽车也曾是底特律城的骄傲;冰箱、空调,更被誉为现代科技的结晶.然而,当初的建设者们可曾想到,黑烟、废气、酸雨和由空调、冰箱泄漏的氟里昂,导致南极上空巨大的臭氧空洞等,竟成了现代社会的“第一杀手”.
据环境专家统计,全世界城市中有一半人生活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超标的大气环境中,不少人因此而患上肺癌等各种顽疾,每天都有许多人因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强光照射下,进行氧化作用,并和水气结合成酸雨,对森林和江河湖泊等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二氧化碳等废气导致“温室效应”:高纬度降水增多,海平面上升;低纬度雨水减少,蒸发量增大,于是在全球范围内,不是洪涝,就是干旱,这就是所谓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这次我国长江、嫩江所遭受罕见的特大洪水,其主要元凶之一就是“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所造成的.
当各种灾难接踵而至,严重地威胁不同肤色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时,才如梦初醒,孕育人类的大自然,要比他们所拥有的金钱、地位、财富更为重要.于是,人们珍惜起自然,修补起工业化社会给大自然造成的创伤,渴望自然,回归自然趋势也就一发不可收.
伦敦的大雾成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反面教材,使英国政府认识到强化国民的环保意识,植树造林,治理工业“三废”,净化环境的重要性.今日的伦敦已被国际环保组织评为世界上空气最清新的都市之一.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和教训.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国家正推行“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政策,准备在2000年前投入200亿元,用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另拨巨款来修整水利设施,并用“98抗洪救灾的活教材”来激发国人的环保意识,此乃是治疗天灾人祸的治本之举.党中央、国务院的这项之跨世纪环保工程,必将造福华夏民族的子孙后代.
【看看行不行,有事叫我!】
从长计议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