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变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2:26:55
汉字的变迁
汉字的变迁
汉字的变迁
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资讯.文字打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本专题不单介绍汉字的起源,更说明汉字形体在各历史阶段的特色和演变,并分析汉字演变的规律等.
你知道「自」字原来是像鼻子的形状吗?为什麼这个字现在解作「自己」、「自家」、「亲自」这些意思呢?「汉字小故事」这个部分,图文并茂地解说某些汉字在字形、字义的历史变化,十分有趣,不容错过!
有关汉字的起源,说法不一.你最常听到哪一种呢?你又能否分析哪一家说法最为可信吗?「汉字的起源」介绍了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五种说法,并分析了各种说法的可信性,快来看看吧!
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篆书与隶书有什麼分别?人们说汉字形体可分古文字与今文字两种,那到底古、今文字是什麼?两种文字又有何不同呢?「汉字的发展」把汉字形体发展的脉胳,具体地呈现在你的眼前!
汉字由甲骨文到简化字,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到底汉字在各阶段的变化,有没有固定的演变规律呢?若有的话,哪些规律会是怎样的?「汉字演变的规律」,从简化、繁化、异体字、古今字及正俗字等方面分析,探究以上问题的答案.
在研究汉字专书中,以《说文解字》最为著名,原因何在呢?《说文解字》对文字学发展有何贡献呢?快进入「字书」部分看看.此外,进入好玩、富挑战性的「字形辨识」游戏,你便可以轻松地展开认识古今文字字形演变的学习之旅呢!
汉字的数量
汉字是语素文字,总数非常庞大.汉字总共有多少字?到目前为止,恐怕没人能够答得上来精确的数字.关于汉字的数量,根据古代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发展情况.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晋宋以后,文字又日渐增繁.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的《大汉和辞典》,收字49964个.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
随着时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数越来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
如果学习和使用汉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万个汉字的音形义的话,那汉字将是世界上没人能够也没人愿意学习和使用的文字了.幸好《中华字海》一类字书里收录的汉字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
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因此,实际上人们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
参考资料:http://www.culturalink.gov.cn/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51186.htm
论繁体字与简化字!(国人必看!)
二十世纪中叶,在媚俗有余而媚雅告缺的喧嚣背景下,神州大地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汉字简化运动.大多数繁复的汉字遭刀砍斧劈后,腴肉不有,仅存瘦骨.由于被简化的汉字数量多,笔画改动大,字形走样严重,几乎等于重新创立了一套文字体系.从那时起,中国大陆有了两套正式的印刷体文本——繁体字与简化字.一套使用,另一套被封存了起来.以五十年代为分水岭,那之后出生的人只学简化字,而与繁体字形同陌路.余也孤陋,尚未见到过读后让人折服的剖析简化汉字动因的力作,姑且认为简化汉字的初衷是为了便利习字与信息传递,普及大众文化.就算这个推论成立,推行简化字将近半个世纪了,效果如何呢?恐怕只能用“事与愿违”四字加以概括.简化字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简化,还有麻烦,简化字使得信息传递空前地复杂化了.简化字像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后生们被阻隔在沟的此岸,望彼岸若望冥界,向往之而不能近.
复杂就复杂在,我们只能用新创立的简化字书写或记录“现在”发生的事情,而不可能改变“过去”已经书写或记录的大量信息.这样,势必形成一种可怕的局面:年轻人不能解读“过去”沉积下来的大量繁体字文献.五十年代之前的文献变成了“天书”.
如今,最后一批学过繁体汉字的文化人都已届天命之年,如果不尽快恢复繁体字,再过不到五十年,除了专家,在中国就再也找不出能够颂读三坟五典、经史子集的人了(当然读古籍还需要懂文言文,那属于另一个问题).熟谙繁体字的人正一点点沦为濒临灭绝的“物种”.此“物种”之危,绝不亚于熊猫.然而时至今日,却听不到些许抢救的呼吁.
我们“繁体族”已经垂垂老矣.我们的下一代,面对先人留下的浩如烟海的古籍,面对精神美食、千年佳酿,停杯投箸而不能食.诸子百家之文、唐宋八家之作,颂之口颊生香,饥读以当肉,寒读以当衣.然而汉字几千年的流风余韵,却被简化字阻隔,戛然而止.汉字之繁简,一字之差,天差地远,后生们面对千百年的湖山人物、翰墨文章,只有望其兴叹了.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薪火传承面临着中断的危险.是不可忧,孰可忧?
有些人认为问题不至于如此严重,把繁体字文献翻译成简化字文本就是了.繁体字汗牛充栋,全部翻译重印谈何容易.据有关专家测算,将繁体字文献(即五十年代中叶之前的文献)全部翻译成简化字版本,恐怕把全世界的造纸厂与印刷厂全部集中到一起,印刷一百年也印不完,遑论有些繁体字被简化之后字义已变,不再具有先前的含义.
父辈还在使用的繁体字,到了下一代,却变成了“古文字”,年轻人读之如读冥文.这实在是一个灰色幽默.然而面对幽默,我们却笑不起来.
文字属于一种相对保守的文化形态.谁能想到,已经流布数千年的汉字,悠悠四五十年突然作古.人们不能不做如是联想:相对保守的文字尚且如此短寿,那些本就容易变异的文化形态呢?不由得想起一个蹩脚的比喻:性急的酿酒者,出锅即卖,等不急入窖,以蹲其性,优其质,故终不得上乘佳酿.
仓颉造字以还,汉字源远流洪,几经变迁,并非一蹴而就.仅以“日”字为例,“日”,最早为一圆圈,后来圆心加了一点,后又将圆心的点改为空心圆圈,再后又将圆心改为一横,最后才变为外方内横(内横与左右的竖相交),遂成今日之“日”.这些变化都是发生在秦程邈创建隶书之前的一二千年间.程邈创建隶书特别是隶书演变为楷书以后,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摸索,汉字体系大体定型,虽有些字消亡、有些字合并,也稀稀拉拉有些新造之字出台,但总的说变化甚微,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中国的权力王朝,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且每一朝天子都要“移风易俗”,除旧布新,以彰示自己独特的天聪,然而汉字却为各个朝代所共用.汉字,几乎是能够完整传承中华大统的惟一一种文化形态.历史上不乏好大喜功者、刻意求变者、心浮气躁者、标新立异者、挞伐扫荡者,但他们都未能动摇巍巍汉字之根基.这是因为汉字已经在历史熔炉中千锤百炼,经受烘烤,水分与杂质大体已被蒸发,所剩近于醍醐,去无再去,变无再变.何况,就一般规律而言,文字不过是约定俗成的表音表意符号,一旦被全体认同,无需动辄变异改塑,更无需以此代彼,维护其权威足矣.
作者: Roifor 2005-10-27 20:05 回复此发言
--------------------------------------------------------------------------------
2 论繁体字与简化字!(国人必看!)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希望文字简化,书写迅捷.这种心理并非现代人所独有,古人也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发明了笔画稀疏、书写迅疾的草体.草体并非书法家之专利,一般人也广为使用,以至于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所谓汉字“书写体”.比如“学习”,古人书写时就写成现在的简化字.笔画繁复的字,印刷为一体,书写为一体,两体并行不悖.这一点,中国的汉字与西方文字类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简化字就是将两体合一,即书写体完全等同于印刷体.做两体合一的试验,除了中国,世界上尚无第二例.两体合一,意味着丢弃相当一部分传统汉字,使汉字体系面目全非,一部分汉字被置于历史垃圾箱之中.古代人都学习过书写体,所以能够掌握两个体系.今人则大不同,在学校,只能学到简化字,很少接触繁体字.故而两个文字体系,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
从纵向看,年轻人读不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叶以前的繁体字文献(极少数翻译成简化字的文献除外),不能将文明由古及今,一以贯之,造成传承的断裂;从横向看,中国周边的汉字文化圈,在与中国进行交流时也产生极大不便,同样是使用汉字,一个是使用传统的体系,一个是使用新创的体系,难以顺畅地沟通.为了弥补缺憾,不时有繁体字版本的东西出现(如电影《秋菊打官司》的字幕使用的就是繁体字),这倒是方便了中国周边汉字文化圈的观众,但却让中国大陆的年轻观众失去了文字揽系,只能凭难以辨别的地方乡音来理解剧情.顾此而失彼,造成人为的大混乱.
随着国门开放力度的加大,这种混乱将越来越严重.
一次性大批量简化汉字,使汉字体系面目全非,其危害不仅在于造成纵向与横向的信息交流不便,更在于开创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先例”.先例是开不得的.世界上的事情,凡有第一次,便有可能出现第二次.而且,第二次可以借助于第一次的惯性,无羁无绊,危害弥深.有了第一次大规模简化汉字的运动,我们就有理由担心,今后还会出现更大规模的文字简化运动.而汉字简化运动走至极端,很容易进入汉语拼音化的轨道.这绝非危言耸听.简化汉字,简化到最后,必然导致“方块字”不方便这一合乎逻辑的结论.许多人会想,拼音多好,不必头悬梁锥刺股,只要拿出学习方块字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时间与精力,就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而且可以把错误率降到很低(不像方块字那样动辄出错).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呢?一旦简化字站稳了脚跟,必然在不知不觉中催生出拼音化的土壤.这并不需要很长时间.与这一恶果相比,纵向或横向的信息隔绝等弊端,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了.
汉字拼音化等同于毁灭汉字.
对汉字拼音化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有人提出这一主张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叶,拼音化的具体方案简直就要呼之欲出.一度,汉字如同幕燕鼎鱼,处境极其危险.几乎可以说汉字存乎一念之差.如果汉字真的被取消了,造成怎样的混乱,实难想象.
有人以为,西方使用拼音文字,西方处于世界文明前列,充分说明拼音文字的优越性.中国效仿,合情合理,势在必行.
此说谬矣.彼拼音非此拼音也.
橘逾淮则枳.西方文字的胚胎就是由字母或相当于字母的符号组成的,而汉字的胚胎就是最初的象形文字.汉字拼音,一字一拼,声母、韵母只能组成拼音符号,组成不了拼音化的词汇(这一点与西方文字大为不同).在汉语中,无论联系如何紧密的词汇,拼音时候都得将其拆开,一个个拼.这就注定,拼音只能充当汉字的辅助性表音手段而已.东方模仿西方,无异于东施效颦,必始于喧嚣躁动而终于无声灭迹.一种文字,如果只有单字而无词汇,只能算低等文字,算不上高等文字.把自己的文字由高等降低为低等,如此蠢事,为智者所不为.
不用说汉语,就是比汉语更接近于西方语言而且自身带有相当拼音成分的日语,也做不到完全拼音化.日本曾出现过强烈的拼音化主张.好事者还做过拼音化试验,以假名(日语字母)替代汉字,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发现,取消汉字,实现完全拼音化之后,日语的阅读速度明显降低,而且没有汉字的文章比有汉字的文章更难于理解.有的专家还认为,没有汉字的日文不像日文.现在,保留汉字已经成为日本语言学界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