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佛教词语的含义不二法门;顶礼膜拜;降龙伏虎;五体投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3 03:55:59

下面佛教词语的含义不二法门;顶礼膜拜;降龙伏虎;五体投地
下面佛教词语的含义
不二法门;顶礼膜拜;降龙伏虎;五体投地

下面佛教词语的含义不二法门;顶礼膜拜;降龙伏虎;五体投地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不二法门】
  (术语)不二之法门也.不二之理,佛道之轨范,故云法.圣由之趣入,故云门.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也.维摩经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不应.殊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不二法门也.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十二门论疏上曰:‘净名以理为门,一道清净,故称不二.真极可轨,所以云法.至妙虚通,故云门.’见不二条.
  【不二】
  (术语)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词 目 不二法门
  发 音 bù èr fǎ mén
  释 义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出 处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顶礼膜拜 ( dǐng lǐ mó bài )
  解 释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虔诚地跪拜.比喻崇拜到了极点.
  出 处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
  【解释】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出处】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使龙虎降服驯顺.佛教和道教中都有降龙伏虎的故事.《后汉 书·方术传下·徐登》“又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李贤注引《抱朴子》:“道士赵炳,以气禁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头闭目,便可执缚.”又引《异苑》:“赵侯以盆盛水,吹气作禁,鱼龙立见.”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神异下·涉公》:“能以秘呪々下神龙.”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后常以“降龙伏虎”比喻战胜重大困难.
  南北朝时,佛教很盛行.
  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来到长安,他能使用咒语咒下龙.每有大旱,皇帝常请他咒龙,一会就看见龙下在钵中,天就会下雨.皇帝和大臣前去钵中观看,都觉得很神奇.
  北魏时,僧稠和尚有一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见两只老虎相搏,吼声震动山岩,僧稠就用锡杖将它们分开,两只老虎被驱散了.
  (出自《梁高僧传》和《续高僧传》)
  降龙伏虎
  气功内丹术术语.龙指心火,虎指肾水.谓以真意(元神之用)使心火下降而济肾水,肾水上润以制心火,则水火交合无间,性情自伏而助丹成.《性命圭旨全书》:“降之者,制其心中真火.”“伏之者,伏身中真水.”
  【五体投地】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地持论》).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一般是佛菩萨.如《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如是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也用礼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论·入寺品》:“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还用以礼拜王者等.如《梁书·诸夷传·天竺国》:“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今以“五体投地”比喻倾倒、佩服至极.如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同征友万柘坡光泰,精于五、七古,程鱼门读之,五体投地.”又如鲁迅《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因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许多女性都渴仰到五体投地.”(李明权)
  【解 释】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出 处】 《梁书·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