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些对莫言的文学和精神的看法,关于莫言本人也可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1:25:55
我要一些对莫言的文学和精神的看法,关于莫言本人也可以
我要一些对莫言的文学和精神的看法,关于莫言本人也可以
我要一些对莫言的文学和精神的看法,关于莫言本人也可以
1.莫言的历史观,以及富有神话性、传奇性的叙述文体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我感到莫言文学的起点,那就是对在挫折中却顽强生活下去的人的关注.
莫言依然是属于 相信‘文学’力量的作家.[9]
—— 【桑岛道夫】(日本静冈大学副教授、中国文学专家和翻译家)
2.莫言的作品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美大文豪马尔克斯,联想到他是在模仿马尔克斯的作品.但实际上,莫言不是模仿马尔克斯,莫言对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在结合幻想和现实方面他甚至超越了马尔克斯.[10]
莫言
——【谢尔.埃斯普马克】诺奖评委会主席
3.对我而言没有更幸运的候选人了,他的获奖毋庸置疑,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作家,可与福克纳比肩.然而,莫言也让德国文学界见识到中国文人自相矛盾、难以捉摸的特性,也有论者认为这再次表明中国超过想象的复杂面向,德国社会需要改变对中国的陈词滥调和刻板印象.[11]
——【马丁·瓦尔】德国当代文坛大家
4.莫言的文学作品令我们想起两位熟悉的作家,我们仿佛是在同时阅读卡夫卡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12]
——【安赫尔·费尔南德斯】西班牙凯拉斯出版社创始人
5.莫言在长篇和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中国纷乱而复杂的农村生活,常常采用丰富的想象——动物叙事者、地下世界、神话故事元素——让人联想起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12]
——【纽约时报】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
6.莫言的作品在很多方面来讲都是独一无二的,并将其与威廉福克纳、狄更斯和拉伯雷相媲美.莫言的文学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透视了一个独特的环境.[13]
——【Peter Englund】瑞典文学院终身秘书
7.一九五五年出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农民家庭的莫言,借助残忍的事件、魔幻现实主义、女性崇拜、自然描述及意境深远的隐喻,构建了一个令人叹息的平台.[14]
——【约翰萰湓代克】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
8、莫言回避文革后的现实是中国体制内作家的通病,难以避免.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莫言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他的小说都是很长的,除了在《上海文学》发表的《莫言小说九段》.”,“我感觉他写得太多了,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他还曾亲自对莫言说:“你的小说太长了,你写得太多了.”,莫言幽默地回答:“我知道,但是因为我非常会讲故事,只要开始了就讲不完.”
谈到莫言作品,马悦然称其短篇小说比长篇更精彩,用“一个字都不必改”来表达自己对莫言文字的推崇.“我以前觉得他有些作品真的写得太长了.2004年《上海文学》刊登了莫言的短篇小说《小说九段》.我看完后,立刻就翻译成瑞典文,还开始模仿他,自己写微型小说.”马悦然与夫人陈文芬合著的短篇小说集《我的金鱼会唱莫扎特》,由莫言作序,已于今年夏天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或许是文人间最深厚也最遥远的情谊.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为,莫言是中国作家中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27]
王蒙:中国当代文学成就获世界关注
著名作家王蒙表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件很好的事情.“莫言是中国这一代很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作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很大,包括日本的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等,对莫言都有很高的评价.”“莫言的获奖说明了中国当代作家、以及中国当代的文学成就获得了世界的关注.”
周国平:使中国作家不再神化诺奖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其实名认证的微博上表态,称“莫言获诺奖,真好,诺奖由神话变成了身边故事,中国作家从此可以平常心对诺奖了,得和不得都没什么大不了了.”
麦家:感觉就像获奥运首金
莫言问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麦家表示,感觉就像获奥运首金.“我们中国人向来是很在乎得到世界承认、认可的东西.如果有一个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坛上拿了一个公认的大奖,我觉得就像在奥运会上拿了金牌一样,你看拿到中国第一块奥运金牌的许海峰,大家记了这么多年.“
莫言的文学精神: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一位出版莫言著作的出版社工作人员说,莫言现在不接受媒体采访,把手机也关了,所以联系不到他.“他觉得现在太吵了,他希望能专心写作.”她还称,莫言已为一本新书写作了三到四个月,“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
莫言曾义正言辞地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莫言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我想,作家是为了自己的良心而写作,为了自己的真正读者而写作,为了灵魂而写作.没人会为了获奖而写作.”
英格伦还称,在通知莫言获奖时,这个与90多岁的老父亲生活在一起的中国作家“欣喜若狂又惶恐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