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 重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6:28:57
英语翻译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 重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
英语翻译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 重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事,换了人间.
将上述两首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我要完整翻译,不要逐字分析!
翻译不要过于简练 .尽量达到200字.
如若能将其改写为两篇200字以上散文更佳.散文要优美,要在翻译的基础上扩句.合我意者方可得分.
英语翻译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 重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五、强调鉴赏本词要点:
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这秋高气爽、江净波平、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一切都过去了,一种新的美已经诞生.这就是本篇主旨.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的海滨胜地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天,海面狂风骤起,暴雨斜飞,怒浪排空,他突发去中流击水之想.身边的警卫人员以风浪太大为由,尽力劝阻,毛泽东却满怀豪情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他坚持下海,在滔天白浪中尽兴畅游了一个小时.上岸后到了寓所,他仍意犹未尽,以雄浑沉郁之情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这首壮美与缅怀之诗.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一起句就点明写作之地点,“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紧接着“白浪滔天”更添磅礴之气,其中这“白”字用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
下阕一开始,一笔带到千年往事之中,那时或许是另一个凉风送爽的夏秋之季,曹操慷慨当歌跃马挥鞭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以观沧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动,他深感幸甚,以歌言志,写下旷代名篇《观沧海》.
毛主席这时面对大海,想到了这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往事,想到了曹操——又一个“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主席的眼前除大海之外,有大雨、有凉风、有涛声,还有幻觉中曹操的雄姿,古战场、古将士及古代的诗篇……而这一切全凝结在:“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二行之中.
然后,诗人并不费力,仅借眼前凉风轻轻往面前一带,镜头又切入目前了.是的,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笔者以为这是毛诗中上上名篇,它融描写、感慨、抒情于一体,古往今来浑然天成,令读者体会起来回味无穷,意境深远不易测.
也可以到以下这个网站,是赏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