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关于莫言的读书笔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18:36:03
写一篇关于莫言的读书笔记,
写一篇关于莫言的读书笔记,
写一篇关于莫言的读书笔记,
备受关注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10月11日揭晓.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摘获这一奖项.评委会称,莫言的作品“在幻觉现实主义中融合了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他本人也是当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通过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结合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与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作品中的因素,创造了一种世界性怀旧,与此同时,也找到了旧式中国文学与语言传统的新出发点.”瑞典文学院评委会称,他的作品在“幻觉现实主义中融合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
报道称,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55年,曾出版了多部小说、短篇故事和散文,题材十分多样.评委会认为,虽然他在中国以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而著称,但他无疑是当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
至今,莫言共发表了80多篇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出版过5部散文集、一套散文全集、9部影视文学剧本,以及两部话剧作品。他的作品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瑞典语、俄语、日本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2009年,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视野,这部作品作家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终获诺奖。诺贝尔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说,莫言“将魔...
全部展开
至今,莫言共发表了80多篇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出版过5部散文集、一套散文全集、9部影视文学剧本,以及两部话剧作品。他的作品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瑞典语、俄语、日本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2009年,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视野,这部作品作家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终获诺奖。诺贝尔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说,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对于莫言的获奖,我们不妨从教育角度寻觅一点启示因素。
一、成才需要一点磨难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莫言的文学道路并不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
小时候在家乡上学时,莫言的文学功底很好,作文写得非常漂亮,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诵。1967年小学五年级时,他因文革和得罪别人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当起放牛娃。莫言曾说,他小时候之所以想当一个作家,就是想一日三餐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就是想娶石匠女儿当老婆。
长大后,20多岁的莫言离开家乡当了兵,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那时,他又拿起笔开始写作,作家梦在这个年轻人的内心再次熊熊燃起。当时,莫言写了很多作品,向全国报纸、杂志投稿。他一般都选择地市级刊物投稿,而不是大报大刊
每次莫言都满怀信心地把厚厚的稿纸装进信封,之后开始漫长且充满希望地等待,最后等来的往往是破烂不堪的退稿信封,里面最多塞上一封编辑部铅印的退稿信。1981年的一天,莫言收到一封保定市《莲池》编辑部的信,他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由此我们知道,莫言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的。其间有挫折,有失败。就对人的教育而言,我们对人生挫折要有正确心态。在一个侧面上,没有成功是轻易取得的。
换一个角度看,当我们面对困厄时,就要想到这是正常的甚至是合理的。那么,作为教育者,一要明白被教育者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应该允许他们失败,要有等待的心态,关爱的情怀。二要着力培养他们承受失败的心理素质,这远比传授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二、个性特征彰显价值
1985年,莫言发表了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赢得全国性声誉,这成为他的成名作。这部小说与短篇小说《枯河》是姐妹篇,都有莫言少年时期当童工的惨痛记忆。《透明的红萝卜》属于莫言探索和逐渐形成语言风格的作品,此前他的十几篇短篇作品都可以看做是摸索和积累。《透明的红萝卜》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黑孩”形象。莫言曾经说过,如果非要在他的小说中找一个原型,那一定是“黑孩”。他说:“《透明的红萝卜》发表后,我感觉过去几十年在农村积累的素材、我本人的经历都可以变成很好的小说。”
1986年小说《红高粱》发表后,在文坛上引起震动,更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早在80年代中期,他就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写一系列乡土作品,从没有离开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县里那个充满荒诞、愁苦而又朴实的山村,进而形成他自己特有的个性特征与语体风格。
就教育来说,我们应该强烈意识到,没有个性特征,就谈不上成功,更谈不上价值体现。我们培养学生,就是要在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特征的同时,养成他们的创新思维品质。在当下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提出这点更有针对性与紧迫性。
流水线式的应试教育是规模化整齐化的,是排斥个性的。而我们就要在这样的模式下寻求突围,让个性特征突出的人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这样人才的出现将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收起
《红高粱》完成于1986年,据我推测,应该属于莫言早期的创作,不过,也应当是在他受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浸染之后的作品了。相对于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运用的神秘诡异的文风,《红高粱》给我的感觉更多是乡土气息。如果说马尔克斯在其作品中除了追寻拉美文化之根外,还试图去概况人类变迁历史的话,莫言的《红高粱》却更多地着眼于乡土文化。虽然这两部作品都具有“魔幻气”,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马尔克斯是把“魔幻”...
全部展开
《红高粱》完成于1986年,据我推测,应该属于莫言早期的创作,不过,也应当是在他受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浸染之后的作品了。相对于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运用的神秘诡异的文风,《红高粱》给我的感觉更多是乡土气息。如果说马尔克斯在其作品中除了追寻拉美文化之根外,还试图去概况人类变迁历史的话,莫言的《红高粱》却更多地着眼于乡土文化。虽然这两部作品都具有“魔幻气”,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马尔克斯是把“魔幻”(或称之为“迷信”也好)当做现实来写,而莫言在《红高粱》中则是通过大量的比喻手法来呈现其“魔幻气息”。所以,相比较《百年孤独》迷宫式地叙述,阅读《红高粱》时,读者很轻松地便区分出何处为现实,何处为幻觉。
从语言风格上讲,莫言的措辞更为残忍,更为赤裸裸,带有一种原始生命力般的粗野奔放。正如他自己在书的后记中感叹道“人老了,书还年轻”。
我阅读《红高粱》时,时常觉得,一抖动纸张,书页间便会散落一捧黑土。在某种程度上,莫言的语言很粗俗,不过,却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粗俗。这种大俗造成了大雅。另外,这种骨子里散发的乡土气,只能是莫言这种具有深厚农村背景的作家才能创造出来。
我认为书中较为有意思的是“爷爷”余占鳌这个人物形象。我觉得“爷爷”这个土匪形象多少借鉴了《百年孤独》中的Aureliano上校。正如上校既不属于保守党又不属于激进党一样,“爷爷”也是游离在共产党与国民党这两个党派之间。他具有一种野性的勇敢,爱僧分明,性子就像高粱酒一样:刺激却又难掩其淳朴,有一种野蛮的天真。不过,“爷爷”余占鳌是个彻头彻尾的大俗人,有着诸多人性上的缺点:愚蠢的贪婪,狭隘的心胸,残忍粗暴。不过,这个时而聪明时而糊涂的形象却有一种真实的可爱。他用他的实际行动验证政治的虚伪。他绝对不是共产党讴歌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他的俗就如桃红配翠绿:冲突的色彩下却含有和谐的美丽,强烈却又真实地存在着。
他有自己的一套准则和价值观,他爱耍小聪明。时而赚个衣钵满盈,时而反被聪明误。不过,他却顶天立地,有血有肉,生龙活虎地活着。他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也好,错也罢,嘲笑世间一切虚伪软弱的存在。他是高密东北乡纯正的高粱:鲜红,生机勃勃,斗志昂扬,而他的后人们,正如作者叹道,只能算是“杂种高粱”。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