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天凉 感觉天凉 毛尖 1 昨天,黄裳先生走了,消息传来的时候,我们正在小区里散步,抬头看到大月亮,感觉到了天凉.2 无数个风雨如晦的日子过来了,坦克教练当过,美军吉普开过,形形色色批判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5:20:50
感觉天凉 感觉天凉 毛尖 1 昨天,黄裳先生走了,消息传来的时候,我们正在小区里散步,抬头看到大月亮,感觉到了天凉.2 无数个风雨如晦的日子过来了,坦克教练当过,美军吉普开过,形形色色批判
感觉天凉
感觉天凉 毛尖 1 昨天,黄裳先生走了,消息传来的时候,我们正在小区里散步,抬头看到大月亮,感觉到了天凉.2 无数个风雨如晦的日子过来了,坦克教练当过,美军吉普开过,形形色色批判经过,大大小小笔仗干过,黄裳先生晚年的面容已经像菩萨,所以,虽然我认识老人家的时候他已经九十多岁,心里却觉得这个身怀绝技的山东老僧早练就了长生术.3 一定是练就了长生术,否则九十岁还能生猛上阵打笔仗?谈到他看不上的人,他直接一句‚粪帚文人‛ ,事情曲折我不甚了解,但这样有火气不Tuǒ xié的老头,让人喜欢.我想起王元化先生,有次一个年轻人写文章暗讽王先生日子过得华彩,王先生拍案大怒:这个小混蛋!有火气的老头喜欢有火气的老头吧,王先生一般不出门,却一定要跑去看比自己大一岁的老头黄裳,东方早报上刊登了他们哥俩好的照片,我看了很久.4 照片里,王先生对着我们笑,黄先生对着王先生笑,黄先生当时听力已经不好了,所以王先生看黄先生,真正为着相见欢,他们坐在一张沙发上,一个世纪的风云弹指过,你不算老,我也还年轻.可是一个蒙太奇,照片上的兄弟俩一起消失.5 一起消失的还有什么呢?如果沙发会说话,老头儿们的这种精气神不再有.这种精气神是什么,具体我也说不上来.我知道的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小情小调,比如浪漫,比如深情,放在他们面前,就是卡通.6 无论是悼念师友还是回忆往事,黄裳文章的温度都不高.《伤逝》是黄裳纪念巴金的文章,开头就说:‚十月十七日晚饭后,我正在电视机前观看神舟六号飞船胜利返回的新闻.电话传来了巴老逝世的消息.我没有吃惊,依旧平静地看完电视.7 这个‚平静‛,相信我,只有在鲁迅杂文中能找到同样意思的平静.这个平静,不是我们使用的平静,甚至,随着黄裳先生的离开,这样的‚平静‛将在现代汉语里消失.这就像,像他那样什么都干过什么都能干的知识分子将永远消失,而我们这种厕身学院的后辈学人,思想没有他们深,经历没有他们多,文章没有他们好,勇气没有他们大,甚至,连胃口,连胃口都没有他们好.8 去年黄裳先生大寿,大家一起在桃江路的一家餐厅吃饭.黄先生听力不好,就只管吃,最后上来寿桃,我们是实在吃不动了,老先生却从从容容吃到结束.欧,旺盛的食欲才养育出旺盛的战斗力,才能在普通人苟延残喘的年纪活 .9 所以,最后,我要跟黄裳先生讲个好笑的事情.昨天,陈子善老师在网上发布了你辞世的消息,天南地北,无数粉丝哀悼叹息,中间呢,有打酱油的跑进帖子里问,谁是黄裳啊?就有人跟帖说,哇噻,《九阴真经》的作者!10 想到再也不能看你欢欢喜喜吃寿桃,我还是难过了.22.请根据第三段的拼音写出汉字(2分) Tuǒ xié()() 23.(1)第七段划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 .(3分)(2)联系前后文,请具体说说它们在文中还有什么作用?24.第九段中,作者讲了一件“好笑的事情”,请联系第八段和第十段的相关内容说说作者要在此处讲笑话的原因是 .(3分) 25.如果将最后一段改成“他会笑一下吗?想到再也不能看见他欢欢喜喜吃寿桃,我还是难过了.”好不好,为什么?(4分) 26.以下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标题“感觉天凉”一语双关,既指自然天气,也指作者心境.B.第六段加点的“平静”一词体现黄裳先生文章缺乏温度和感情.C.作者记叙桃江路吃饭一事,主要是为了表现黄裳先生的胃口很好.D.第九段作者觉得好笑是因为有人竟不知道黄裳先生写了《九阴真经》
感觉天凉 感觉天凉 毛尖 1 昨天,黄裳先生走了,消息传来的时候,我们正在小区里散步,抬头看到大月亮,感觉到了天凉.2 无数个风雨如晦的日子过来了,坦克教练当过,美军吉普开过,形形色色批判
22.妥协
23.排比,富有语势地表达了/强调了如黄裳先生这一辈学者在人格、学养等各方面的杰出,表达了作者对于他们的深深敬意.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其经历、思想等的介绍,开启下文有关“胃口”的描述.
24.上文写到黄裳先生能在此时离开,是件幸福的事,因此此处说个笑话,可以缓解一下沉重感.下文问到“你会笑一下吗”,作者希望能用这个笑话让天堂里的先生开怀一下,表达了对于先生的心意
25.不好.因为①第⑨段写到“最后,我要跟黄裳先生讲个好笑的事情”,
说明文章最后两段是作者对黄裳先生所说的话,因此用第二人称.②用第二人称,可以用更为直接的方式表达对黄裳先生的想念和不舍,真切感人.
26.A
27.参考角度:①从人物塑造的角度,两位先生同样火气大,不妥协,学养深,王先生的形象可以与黄先生互为映衬.②从王元化先生坚持看望黄裳先生的细节,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黄裳先生在这位著名学者心中的分量,这是从友人的角度来写他.③作者要刻画的是黄裳先生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精气神”,这是他们这一辈学者身上所有的最可贵的东西,而这一点在王先生身上同样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