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使用筷子,筷子的来历,怎么使用筷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6:09:57

中国人为什么使用筷子,筷子的来历,怎么使用筷子
中国人为什么使用筷子,筷子的来历,怎么使用筷子

中国人为什么使用筷子,筷子的来历,怎么使用筷子
筷子是中国人的发明.至少在殷商晚期就已经有了象箸的记载.象箸就是用象牙制成的筷子.
  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肉块可以直接用手取来送入嘴中,大不了配把小刀即可.欧洲人到十五世纪发明了专用的叉子作为进食工具,从此改变了手抓熟食的进食习惯,也适应了吃粮的饮食方式.印度人吃的是稻米,蒸熟成米饭,也可以用手抓着吃,至今仍以手抓食物为荣.中国用筷子吃饭,显得很特别.
  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由来已久.筷子到底出现于何年何月,已经无从考证.以本人愚见,筷子极有可能出现在中国原始农业之初的新石器时代,与中国的气候特点息息相关.
  至少在秦汉以前,中国北方民众的主食是小米.小米是从谷子中碾出的米,在现今属于粗粮,甚至杂粮.谁都知道,中国北方的气候适合种植小麦,而小麦磨成的面粉要比小米好吃,营养也好.为什么中国北方在古代不把小麦作为主粮呢?
  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头一年秋季播种,第二年夏季收获.四月底到五月初正值冬小麦扬花灌浆期,必须保证土壤水分的供应,否则就会减产,甚至绝收.春小麦当年春季播种,夏末秋初收获,四、五月份则是春小麦的拔节期,同样要求充足的水分供应,否则连种子都收不回来.中国气候的特点是秋雨型气候,北方尤其明显.秋季的降雨蓄存在土壤中,经过一个少雨干燥而多风的冬季和早春,土壤中的水分耗损,剩余的水分只够作物出苗,维持一个多月的生长之用,到春末夏初的四、五月份,头一年蓄存在土壤中的降雨已经消耗殆尽,要求必须有几场透雨才能保证庄稼的生长.所以,四月底到五月初的降雨对粮食产量至关重要,而中国的气候恰恰在这个时候才开始进入雨季,全年的第一场透雨来得有早有晚,很不稳定,来得晚就造成春旱.在灌溉设施简陋和农业生产技术低下的古代,在中国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种植小麦,产量必然很不稳定.四、五月份降雨充足的年景小麦产量不错,可以保证全家的口粮;如果老天爷不给面子,春旱严重则小麦产量低,全家人就将生活无着.所以,尽管小麦很好吃,但在古代,中国北方民众却不敢把全家人的生计寄托在小麦种植上,不敢把小麦当做主粮.谷子生长期短,少则六七十天,多则百十来天就成熟,受灾后重新播种仍可收获,仍能保证一定产量.因此,谷子每年的产量比较稳定,长期被用作主粮,道理就在这里.“谷”也因此成为粮食的总称之名,即“五谷”.
  中国北方旱涝灾害频繁,不仅经常发生春旱,夏旱、秋旱同样也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以至于中国人把“久旱逢甘雨”列为四大喜事之一;以至于把乐善好施、急人之难的善士比作“及时雨”;以至于把人生之需写作“雨而”,“及时雨而已”.这样旱涝灾害频繁的气候特点,也使得中国北方长以谷类作物为主粮,并形成了饿死不吃种子的传统.
  上述这些还只是有了文字记载,农业生产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的历史时期的写照.如果再向前、向远古回溯,前推到原始农业时期,那时候农业生产技术极其简陋,即使种植生长期短的谷类作物,在干旱频繁兼有洪涝灾害的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也低而不稳,难以确保全家人吃饱肚子.另一方面,从现有的考古证据来看,中国古代先民是由采集渔猎生活方式过渡到原始农业文明的,采集渔猎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就是储备,在食物丰富的时候要为食物短缺时预作储备,搞到食物不能一次吃完,要节省吃用.这样的生存思想,导致中国先民进入原始农业文明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节约用粮,珍惜每一粒粮食,即使当年粮食丰收,也要来年粮食欠收预作准备,不会吃光用净,这就是忧患意识.在这样的意识作用下,中国人养成了对好东西“能不吃就不吃、能少吃就少吃”的传统,只有在新收获到手之时,才会放开痛吃,吃掉存货,腾空库容,以便储存新货.至今中国人过节大吃特吃,正是这一潜意识的反映.
  在原始农业初期,粮食是最可宝贵的东西,自然应该计划吃用.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用粮呢?我想那时的中国北方先民们,在春夏秋野生植物丰富的季节一定是经常采集野菜树叶掺上适量粮食一起煮食,过着半菜半粮的生活,特别是年景不好时,尤其如此;只有冬季无野菜树叶可采时才不得已纯吃粮食.在今日某些地方的饥荒之年,“半年糠菜半年粮”也是常见的事情.野菜树叶掺上粮食一起煮就是粥.
  有专家考证说,“茶”字原来是粥的意思.在许多方言中,“茶”字至今仍保留着这一最初的意思.如西北的油茶,南方广州的早茶.专家还认为,“茶”原本是混有菜叶树叶的粥.后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粮食有了基本保障,人们不再把野菜树叶作为主要食物,能够吃上纯粮食粥,“茶”这个概念也就从粥中逐渐分化成出来,成为茶水之“茶”.谷米颗粒小,加工去壳简便,不需捣碎即可掺上野菜树叶煮粥吃.
  考古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炊具是一种叫估鬲的陶器.鬲,圆口圆腹,三足.鬲足中空呈长乳状.这样的足既能稳定支撑鬲体,架在火堆上又能增大受火面积,是相当合理的设计.鬲足的空腔与鬲腹相连,最适于烧煮开水和粥之类半流质食物.这些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是以粥为主食的.
  新石器时代没有金属刀具,只有石刀,无法将野菜树叶之类剁成碎沫,只能粗略剁几下,就与小米一起投进鬲中煮粥.这样的菜粥吃起来是很费事的.喝粥时,菜叶树叶会堵在嘴边,阻碍喝进粥中其余部分,煮熟烂软的菜叶树叶纠缠在一起也不容易分开来一口一口地吃下.如果下手捞着吃,一则粥热下不得手,二则会把手弄得淋淋漓漓,很不在卫生.特别是捞口菜叶树叶的手由于淋淋漓漓,一时被占住无法做其他事情,很不方便.可能是某个古人机缘巧合,试着用小棍之类挑拨热粥中的菜叶树叶而食,一举解决了大难题,人们因而群起效仿.此后经过古人们长期试用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摸索,挑拨菜叶树叶而食的木棍最终被固定为两根,并总结出固定的使用手法,这就是筷子.当然这些都是针对中国北方而言的.中国北方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文明进程比较快,随着人口融合和文化交流,筷子也随之传遍全中国,成为中国文化元素之一.
  在全世界范围内做一下横向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筷子只能出现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人都较早进入农业文明,其文明发祥地都分布于沙漠中的大河两岸,没有灌溉便没有农业,有灌溉则粮食基本有保证,用不着吃菜粥用筷子.欧洲人主要由游牧生活走入文明,继而选择气候适宜的地中海沿岸定居进入农业文明,粮食同样有保障,否则仍会继续其游牧生活,所以也无需吃菜粥用筷子.
  筷子筷子,快捷实用,平凡而简单,简单得只是两根小棍儿.世间再无如此简单的工具,简单得使人必须通过艰苦练习,练习得心灵手巧之后,它才成其为工具.筷子的历史就是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不怨人尤天而反求诸己”的人生观的形成史.筷子不是拿来就能用好的,但是当你看到别人能用好筷子时,说明你也一定能用好筷子.筷子告诉人们,别人能做到的你一定能做到,世间没有过不去的河,别人能过,你就能过.所以,称筷子是中国先民在艰难困苦中的伟大发明,一点儿也不为过.当今社会一次性筷子大行其道,美其名曰“卫生筷”,用过一次就扔掉,是不是也扔掉了更重要的东西呢?
  怎么使用筷子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
  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
  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
  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
  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
  但这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
  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
  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
  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
  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
  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
  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
  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
  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
  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
  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
  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
  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
  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
  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
  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
  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
  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
  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4.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
  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
  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
  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
  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5.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
  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
  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
  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
  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
  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7.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
  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
  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
  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
  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 员的一种羞辱.
  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
  无异于在欧洲当面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10.当堂上香:
  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
  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
  被会人视为大不敬,
  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
  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
  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
  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11.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
  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
  是对同桌其它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
  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
  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
  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12.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
  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北京人认为,
  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
  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
  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
  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
  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
  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
  制作材料
  许多家庭买来一把筷子,直到筷子越来越少,变得破旧不堪,才会想起再到超市去买一把新的回家.而超市货柜上的筷子又是五花八门,有纯竹的、彩漆的、象牙的、银质的;有一对的、一把的……该挑哪种好呢?
  首先,涂彩漆的筷子不要使用,因为涂料中的重金属铅以及有机溶剂苯等物质具有致癌性,而且,随着使用中的磨损,筷子上的涂料一旦脱落,随食物进入人体,会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尤其有些家庭喜欢给孩子使用颜色亮丽的彩漆筷子,孩子对铅、苯等的承受力很低,一定要避免使用;其次,塑料筷子质感较脆,受热后容易变形、熔化,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骨筷质感好,但容易变色,而且价格也比较昂贵;银质、不锈钢等金属筷子太重,手感不好,而且导热性强,进食过热的食物时,容易烫伤嘴.
  建议大家选用天然材质的筷子,竹筷是首选,它无毒无害,而且非常环保,还可以选择本色的木筷.但是,由于材质的原因,竹筷、木筷不容易清洗,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所以应注意经常消毒,保持清洁.
  使用保养
  首先,一家人尽量不要混用筷子.因为混用的话,容易造成一些疾病的交叉传染.研究表明,将近一半人的体内存在有导致胃病的幽门螺旋杆菌,而这些细菌大多是通过家庭传播的,筷子就是重要的传播介质之一.因此,家里的筷子最好做到专人专用.
  其次,清洗筷子要彻底.许多中国家庭洗筷子都很“豪爽”,整把的筷子放在水龙头下搓,之后往筷子筒里一插就算洗好了.殊不知,这样筷子上很容易滋生细菌,并随食物进入人体,危害人的健康.正确的洗法应该是:用洗洁精仔细搓洗筷子,沥干水后,再放进筷子筒.而且,筷子筒应该选择镂空、底部不积水的,并做到经常清洗、消毒.
  最后,筷子要勤更换.在不少家庭中,一双筷子使用两三年是常有的事.但筷子一旦用久了,表面就不再光滑,而且经常搓洗也容易使筷子变粗糙,出现许多细小的凹槽,非常容易残留细菌.因此,筷子最好每半年就更换一次.
  筷子的来历
  筷子是中华民族发明的进食工具.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代,先民已懂得用树枝和竹枝夹取食物.关於筷子的起源,中国东北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大禹为治好水患,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就连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躭误一分一秒.有一次,大禹在野外煮肉吃,陶锅的肉很烫手,无法立刻用手抓食,他不想浪费时间,便砍下两根树枝,把肉夹出来吃.久而久之,大禹练成了用树枝夹取食物的本领,他的部下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也不会把双手弄脏,於是纷纷仿效,这样就产生了用筷子吃饭的习俗.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大禹用树枝、细竹捞食锅中滚烫的食物」是流传於东北地区的筷子传说
  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困,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次大禹乘船到一个岛中,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沸熟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汤中挟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锅中捞食,腾出时间处理急事.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细棍挟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菜,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也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箸的雏形.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群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听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己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性,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太短、极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於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於树木,竹杆.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挟,蒸煮谷黍时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经过三干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那么从何时起,我国才出现以箸取菜同时又吃饭?这一问题现在也没有找到明确的文献资料,只能从旁证中找答案,要以箸吃饭必须有较轻小的碗,可商周时的食器都比较笨重,难以用一只手来捧持,另一只手用来握箸.即使是较小的『豆』,也是以盛肉为主,具有盖和高足,无法端在手中.到了西汉初年,才出现圆足的平底小圆碗.从洛阳、丹阳和屯溪出上的西汉墓葬碗、盘来看,不少是釉陶,份量较轻而色泽皎洁.这种碗显然可配合筷箸吃饭使用,再从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初期墓葬出土的成套漆制耳杯和竹箸来看,可以肯定那时进餐全以筷箸来一统天下了.
  有民俗学者从考古角度来分析,战国晚期的墓葬中已很少发现盘、匝礼器.先秦之人因以手抓饭,所以饭前必以盘、匣洗手.随著时代的进化,先民懂得以箸代替手抓饭后,洗手不再是吃饭必要的礼仪,故用盘匝陪葬也逐减少.盥洗盘匣陪葬的消失,也可旁证箸在战国晚期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已成为华夏民族食菜和饭的主要餐具.
  我们再以事物发展规律来推论,当人们以左手取饭,右手握箸挟菜,一日三餐皆要如此,会不会有人感到这样进膳既麻烦又不方便?当饭前要洗手抓饭,饭后抓饭黏乎乎的手更要洗时,会不会有人在厌烦之际,忽然发觉荚箸不但有挟菜的作用,同时也有扒饭入口的功能呢?任何事物决不可能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礼制也是会有勇敢者突破的.当人们发现以手抓食的种种弊端,而又发现箸的优点和多功能,於是将墨守成规的进餐旧俗加以改革,这完全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规律.从手抓饭到改以箸挟菜吃饭,必遇到礼制保守派的阻挠甚至攻击:另外,改箸来代替抓饭,还有习惯问题,所以这一改革,进度是十分缓慢的,决非一朝一夕能奏效.但筷箸的优越性和多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当我们祖先渐渐发现箸不但能夹,还能拨、挑、扒、撮、剥、戳、撕等,也就人人欣喜地以箸在餐桌上扮演了除淘汤外的一统天下的角色.随著历史的发展,烹调技艺的不断丰富,因为筷箸这一主要角色的存在,凉拌菜、面条、山西拨鱼、涮羊肉、拔丝苹果等适於筷箸的佳肴也应运而生.以手抓饭改为用箸而食,可以说是中华饮食文化中最早的筷箸革命.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何时创造诞生?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堂堂中华古国,都找不到记载这一对人类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点滴文字资料,也许是我们的先民当时缺少文字,或是记录筷子的书籍佚失殆尽?总之,回答这个悬案的只有“史无记载”4个字.当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证材料.姜子牙与筷子 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说的是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妲已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说的是商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已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有一次,妲已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已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已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这则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有某些现实意义,但依然富于传奇性,也与史实不符.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已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郡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4000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当然,任何传说总是经过历代人民的取吉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创筷也不例外.它是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到的制筷过程,集中到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不过,筷子可能起源于禹王时代,经过数百年甚至于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