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几个写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夜以继日的工作态度的故事最少三个.与多越好.注意我问的是什么.不是简介.是写李比希工作勤奋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23:20:08
给几个写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夜以继日的工作态度的故事最少三个.与多越好.注意我问的是什么.不是简介.是写李比希工作勤奋的故事
给几个写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夜以继日的工作态度的故事
最少三个.与多越好.
注意我问的是什么.不是简介.是写李比希工作勤奋的故事
给几个写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夜以继日的工作态度的故事最少三个.与多越好.注意我问的是什么.不是简介.是写李比希工作勤奋的故事
李比希(1803~1873)
Liebig,Justus von
德意志化学家.1803年5月12日生于达姆施塔特,1873年4月18日卒于慕尼黑.他父亲是医药、染料、颜料和化学药品商人.李比希自幼就接触到化学实验.1818年曾当药剂师的学徒.1820年在波恩大学学习,一年后转学到埃朗根大学,18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到巴黎,常听J.-L.盖-吕萨克和P.-L.杜隆等化学家的讲演.不久就在盖-吕萨克的实验室中工作.1824年回到德国,任吉森大学化学教授,创立了吉森实验室.1852年李比希任慕尼黑大学教授.184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4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李比希在有机化学领域内的贡献多得惊人.他作过大量的有机化合物的准确分析,改进了有机分析的若干方法,定出大批化合物的化学式,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他在化学上的重要贡献还有:1829年发现并分析马尿酸;1831年发现并制得氯仿和氯醛;1832年与F.维勒共同发现安息香基并提出基团理论,为有机结构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1839年提出多元酸理论.1840年以后的30年里,他转而研究生物化学和农业化学.他用实验方法证明:植物生长需要碳酸、氨、氧化镁、磷、硝酸以及钾、钠和铁的化合物等无机物;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只有转变为碳酸、氨和硝酸等才能被植物吸收.这些观点是近代农业化学的基础.他大力提倡用无机肥料来提高收成.他还认为动物的食物不但需要一定的数量,还需要各种不同的种类,或有机物或无机物,而且须有相当的比例.他又证明糖类可生成脂肪.还提出发酵作用的原理.李比希一生共发表了318篇化学和其他科学的论文.著有《有机物分析》、《生物化学》、《化学通信》、《化学研究》、《农业化学基础》、《关于近世农业之科学信件》等.他还和维勒合编了《纯粹与应用化学词典》.1831年创办《药物杂志》并任编辑,1840年后此杂志改名为《化学和药物杂志》,他和维勒同任编辑.、
他帮他当时的大学教授写了教学方案,和其他关于教育类的改革方面的建议针对他所读的University,有评击也有赞赏,或许是西方国家民主思维的关系这种挑战和创新得到了肯定.
西方人的血统中拥有冒险精神的特质这是因为地域性导致的,哥伦布就是一个例子,远航发现更多的岛屿和发展空间绘制地图.
有一句话胆小的人永远不会失败 但肯定不会成功.
勇敢的人可能会失败 但也可能成功.维勒测定了氰酸的化学成分,指出它是由碳、氮、氢、氧4种元素组成的.22岁的维勒发表了平生第二篇论文,公布了他所定的氰酸的化学成分.紧接着,维勒又制得了氰酸银和氰酸钾,测定了它们的化学成分.
就在维勒发表第三篇论文时,格麦林教授提醒他:“请你注意一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刚发表的论文!”
那时候的李比希,才20岁.维勒赶紧查阅了李比希的论文.奇怪,李比希测定了一种“雷酸”的化学成分,竟跟氰酸差不多!
氰酸跟雷酸,化学性质截然不同,氰酸很安定,雷酸很易爆炸.不同的化合物,怎么会具有相同的成分?
不久,维勒来到斯德哥尔摩,来到柏济力阿斯身边.维勒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时,李比希也看到了维勒关于氰酸的论文.他同样感到疑惑不解.
于是,李比希拿来氰酸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氧化银71%,并不象维勒所说的是77.23%.李比希发表论文,认为维勒搞错了.
维勒又重做实验,发现李比希搞错了,因为李比希所用的氰酸银不纯净.维勒进一步测定,认为氰酸银所含氧化银应为77.5%.
就这样,维勒和李比希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1826年,李比希发表论文,说他提纯了氰酸银之后,所得结论与维勒一样,同时也与他所测得的雷酸银的化学成分一样.
对此,他们无法解释:两种显然不同的化合物,怎么会有相同的成分呢?
他们谈起了氰酸、雷酸,雷酸、氰酸.经过详尽的讨论,认为双方都没有错.
1830年,柏济力阿斯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化学概念,叫做“同分异性”.意思是说,同样的化学成分,可以组成性质不同的化合物.他认为,氰酸与雷酸,便属于“同分异性”,它们的化学成分一样,却是性质不同的化合物.在此之前,化学界一向认为,一种化合物具有一种成分,绝没有两种不同化合物具有同一化学成分.
李比希(1803~1873)
Liebig,Justus von
德意志化学家。1803年5月12日生于达姆施塔特,1873年4月18日卒于慕尼黑。他父亲是医药、染料、颜料和化学药品商人。李比希自幼就接触到化学实验。1818年曾当药剂师的学徒。1820年在波恩大学学习,一年后转学到埃朗根大学,18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到巴黎,常听J.-L.盖-吕萨克和P.-L.杜隆等化学家...
全部展开
李比希(1803~1873)
Liebig,Justus von
德意志化学家。1803年5月12日生于达姆施塔特,1873年4月18日卒于慕尼黑。他父亲是医药、染料、颜料和化学药品商人。李比希自幼就接触到化学实验。1818年曾当药剂师的学徒。1820年在波恩大学学习,一年后转学到埃朗根大学,18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到巴黎,常听J.-L.盖-吕萨克和P.-L.杜隆等化学家的讲演。不久就在盖-吕萨克的实验室中工作。1824年回到德国,任吉森大学化学教授,创立了吉森实验室。1852年李比希任慕尼黑大学教授。184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4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李比希在有机化学领域内的贡献多得惊人。他作过大量的有机化合物的准确分析,改进了有机分析的若干方法,定出大批化合物的化学式,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他在化学上的重要贡献还有:1829年发现并分析马尿酸;1831年发现并制得氯仿和氯醛;1832年与F.维勒共同发现安息香基并提出基团理论,为有机结构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1839年提出多元酸理论。1840年以后的30年里,他转而研究生物化学和农业化学。他用实验方法证明:植物生长需要碳酸、氨、氧化镁、磷、硝酸以及钾、钠和铁的化合物等无机物;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只有转变为碳酸、氨和硝酸等才能被植物吸收。这些观点是近代农业化学的基础。他大力提倡用无机肥料来提高收成。他还认为动物的食物不但需要一定的数量,还需要各种不同的种类,或有机物或无机物,而且须有相当的比例。他又证明糖类可生成脂肪。还提出发酵作用的原理。李比希一生共发表了318篇化学和其他科学的论文。著有《有机物分析》、《生物化学》、《化学通信》、《化学研究》、《农业化学基础》、《关于近世农业之科学信件》等。他还和维勒合编了《纯粹与应用化学词典》。1831年创办《药物杂志》并任编辑,1840年后此杂志改名为《化学和药物杂志》,他和维勒同任编辑。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