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环境才适合人类居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19:47:24

什么环境才适合人类居住
什么环境才适合人类居住

什么环境才适合人类居住
作者:月影风声 在谈到人口问题时,我们认为中国的人口密度在世界上不算高,因此没有必要限制人口.有人就反驳这个观点,说我国存在大片的国土不适合人居住,因此不能和其它国家比人口密度等. 其实全世界的陆地面积中平原只占了极少的部分,气候、温度皆适宜的则更少.不但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世界上除了西欧少数几个低地国家国土基本由平原构成外,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多山的国家.美国也有处在高寒地区的一块面积不小的阿拉斯加州;澳大利亚除了东部沿海一条极为狭窄的迎风坡雨量较为充沛,人口大部分集中这一带外,它的中西部同样也是干旱的草原;巴西辽阔的亚马逊平原虽然雨量充沛,适合作物生长,但是人口稠密的却是东南沿海的圣保罗、里约一带.一个国家的各地人口密度不均衡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 对于自然条件差异不大的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我曾在《揭秘中华民族人口众多的深层原因》中做过论述.那么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什么样的环境才适合人类居住呢? 其实人对居住的环境要求并不是很苛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这些俗语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各有各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古代,适合农作物种植的地区当然是适合农耕民族休养生息的地区,而广袤草原则繁衍出一代代的游牧民族.在蒙元政权建立的初期,统治者曾有把华北地区的广大农耕地区变为牧场的想法.在他们的眼里,牧场肯定是更加适合人的居住和生存.并且人类食物来源的远不止一种,不适合水稻种植的青藏高原,勤劳的藏族同胞种植青稞并以之为主食.有关历史资料证明,在七、八世纪的西藏地区,藏族人口就曾经多达1700多万,雄厚的实力曾经对大唐帝国构成严重威胁.从唐代对吐蕃的和亲政策可以看出当时的藏族的强大.(哪个朝代的公主愿意下嫁一个实力远不相称的“番邦”?)那么有什么理由说这些地方现在倒是住不了这么多人了呢? 随着人类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人类的适合居住环境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唐宋以前,两广地区是被中原人看成是充满瘴疠的荒蛮之地,显然并不适合人类居住,苏东坡的《惠州一绝》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一方面描述了荔枝的鲜美,另一方面也反衬出当时岭南的生活环境的艰辛,若不是荔枝的美味鬼才稀罕到岭南来!韩愈的《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则是反映出韩愈被贬为潮州(属广东)刺史的悲凉的心境.而随着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和北方战乱导致移民的不断迁入,现在的广东省早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并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移民安家和创业.海南三亚海滨迷人的人居环境使不少的游客留恋忘返,但是在宋代以前,荒凉的海南岛不过是被贬的官员和罪犯的流放之所. 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活动范围远比农业社会要宽广的多.随着现在农业技术的发展,干旱的以色列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还在国土上创造出了农产品出口的奇迹.农业已经不是我们社会的唯一生活方式,在干旱的地区,一样也存在着现在社会需要的资源,需要人的劳动把他们转变为财富.在地图上一个诺大的阿拉伯半岛竟然找不到一条河流,如果以土壤、气候和水资源作为适合的生活环境的话,那么这些地方根本就不应该住人.但是我们当中的不少人却是反过来羡慕别人的石油资源.同样,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也是一个干旱的地方,在工业社会干旱的环境却没有妨碍它成为美国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多的州. 我国一些北方城市存在的缺水问题,主要原因并不是水资源太少不够提供人的生活用水,现在的社会生活用水只不过是占社会用水量的极小部分.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不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而是以“人定胜天”的想法在干旱的北方地区发展大量耗水的农业和工业才导致了水资源的紧缺.现在的各种工业门类中无需耗水的多的是,为什么不在缺水的地方发展它们呢?在更加缺水的中东地区尚且能够建立起来规模巨大的城市和适宜发展的工业,凭什么说我国很多地方不适宜居住呢?不按照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盲目追求“全面”发展,或者以某种资源的短缺限制发展显然都是不符合胡总书记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我的家乡在雨量充沛的南方,我的中学时代是在一座小山坡乡下的中学度过.那时候由于物质条件很差,甚至没有自来水,每天的洗漱用水都必须到山坡下的水井去打.而上大学来到水资源紧缺的华北地区,用水却大方得多,校园内浇灌草坪的自来水甚至都赶得上南方的水稻田了.这些既是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地方的资源利用实在是不合理的.我也看到各种媒体上反映的在我国西南、西北一些地区喝水难的问题.其实这也根本不是缺水资源,而是经济落后和人口居住分散,不具备建设集中供水设施的规模效应.如果说我们因此不这些地区当做“不适宜居住”的环境而限制人口发展,那么它就永远没有“适宜”居住的一天,这些偏远地区的资源也绝不会自动转化成为人类需要的财富.但如果有足够的人口建立起城市,非但生活条件可以极大地改善,而且还源源不断的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各种资源,同时也改善了其它地方的生活环境.如金沙江畔的攀枝花,大山沟里的西昌,西北戈壁滩上的克拉玛依、格尔木等新兴工业城市几十年前也不过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荒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