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怀戚写散步的时代背景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22:42:46
莫怀戚写散步的时代背景快
莫怀戚写散步的时代背景
快
莫怀戚写散步的时代背景快
是战争期间
《散步》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课文解释】
一、整体把握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
全部展开
《散步》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课文解释】
一、整体把握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二、问题研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这一家多么和睦。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这个题材,宣扬一个伦理原则。照这个原则办事,一个家庭总是比较和美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妻子的贤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她对婆婆没有不孝顺的表现,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丝毫没有争执。一般说,婆媳关系更为要紧。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着墨不多,但是隐隐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为人妻,为人儿媳,理当如此。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这篇短文语言很精美,从哪些方面去学它的语言呢?
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比况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练习说明】
一 朗读全文。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本题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第一问,可以回答“好”,也可以回答“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另拟标题,可以各显神通,拟好后,交流一下,相互评判,鼓励创意。
二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本题要求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重点应放在“整个世界”四个字上,兼及其他。
答案参见“问题研究”之三。
三 下面这篇短文也是讲三代人的故事。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三代》一文略)
《三代》与《散步》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则差别较大。本题作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两篇短文的主旨,《三代》说的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散步》说的是,孝顺第一。衡量作品,也要从社会价值上去考虑。
【教学建议】
一、抓住两处关键,引导研讨
寓意深刻而文辞冲淡的文章,阅读能力的高下表现在理解的深度。只见表层,不见深层,是肤浅;由表及里,方为深刻。本文关键有两处。一处在面对“分歧”时作出的决定,一处在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尤其是第一处,要引导研讨。“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推而广之,“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悟出一个“孝”字,才算理解了课文,于人文素养也大有益处。
二、要引导揣摩语言,学习语言
特别要品味对称的句子,要研究遣词造句,这样的句子是怎样写出来的。例如写“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接着写背的重量,从母亲的体重到儿子的体重,连起来说,就可以造出对称的句子。一个是不算重,一个是轻。扩展一下,说为什么不算重,为什么轻,一个瘦,一个是幼小,再扩展一下,说到身材,一个是高大,一个是很胖。这样就能说出两相对称的句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增强语感,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
1.朗读。
朗读能力包括接到文稿立即朗读的能力,这一次要试试这种能力。
2.跳读四遍。
第一遍注意“我”这个人怎么样。
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么样。
第三遍注意母亲性情怎么样。
第四遍注意儿子性情怎么样。
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无形的。例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象,也没有写妻子的反应,也应该加以想象。
3.谈谈整体感受。
既要展开,又要聚焦,聚焦于“我”的孝敬上面。
4.内容研讨。
研讨方法:质疑;提问;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引导法:先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再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引导法:抓关键因素;学习从个别提升到一般的抽象。
(3)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5.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
(2)揣摩对称的美。
6.语言运用。
(1)_________________信服地点点头。
(2)一切都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得其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粼粼。
7.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
【有关资料】
一、《散步》的写作契机(莫怀戚)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
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选材时,我最终确定第一个契机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载体,是这样考虑的:
(一)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象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
(二)刚好三代人,主体“我”和“我的妻”,客体“儿子”、“母亲”齐全,便于“导演”;
(三)说“导演”,是因为近年的散文写作倾向之一,是情节化(也有称细节化的),总之寓理于事之风长,单纯说理之风消;可读性越来越被强调。
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谓中青年人吧,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会性,或曰伦理性质,也暗暗渗透了出来。
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而且为了突出“责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但不加改造,无以产生表现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譬如1981年我们陪母亲游都江堰,离堰水,景象略险,我便背着母亲慢慢。那时母亲尚不很老,似觉过意不去,我说你在我背上我还稳当些。这倒是实情,所以母亲说:“那么,倒是我在保护你?”。
所以说,如果从未既背过小,也背过老,也难想到背负这一幕。
所以综观此文之作,也不过暗合了一条文艺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是而已,也无甚特别的技法。
(选自《语文学习》1995年第3期)
二、《散步》的人性美
1.《散步》探美三题(节录)(夏雨舟)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散步》一文的线条比较明晰:(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如此简单的事情,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呢?细味之,不外乎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了觉得很累。”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于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本不愿出来的母亲何以又答应了呢?作者这样写的:“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在散步遇到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当然取决“我”了,此时,作者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于心不忍。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个选择应该说是入情入理,体现了“我”爱幼更尊老的情感。
当“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结果竟出人意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如果说“我”的决定易于理解的话,那么母亲的改变则有悖常情了。但正是这不合情理的地方,人的真诚善良却得到了充分的光照,这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都融进了这深深的爱之中。这不正是以血缘构成的家庭最稳定、最能持久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吗?
“有意思”的小路的确不平顺,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只好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这一“背”实际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担,架起了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含蓄地影射了“我”这一辈人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大使命。
回答者: 矜持畅儿 - 初入江湖 二级 9-8 13:09
【名家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主要经历】
1966年初中毕业,1969年上山下乡,作为知青插队于四川内江农村,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重庆电影公司职员,重庆川剧院乐队队员,第三军医大学新闻干事,1978年莫怀戚以“老三届”身份考入四川大学,1982年中文系毕业。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副教授。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思想】
莫怀戚秉承重庆人关注本地小人物的传统,一直注重于都市生活的开掘,尤其是对都市男女的庸常生活的欲望与骚动的持续开掘与表现,一直是他创作的兴奋点。早期的侦探推理小说如《大律师现实录》,主要是借助都市男女的恩怨情仇来一展其心理分析与逻辑推理的超常智慧,带给读者以侦探小说惯有的智性快感,都市生活本身还并不是他要着重开掘的意义对象。他以极大的热情和专注的态度,集中探求种种社会心理现象,他看取生活深入,观察人性细切,在对各色人等的行为方式的心理因素的挖掘上,客观、准确而深刻,具有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人性深度。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表面看来是社会风貌、物质生活,这其实都只是表面现象,更大和更深的变化,是人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状态。20多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动中,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的深刻变革,思想上的更新与精神上的“涅磐”,始终是永无完结的主题。莫怀戚抓住这一根本点,在他的小说中探绩索隐,穷形尽相,写思想的冲突、个性的碰撞、情感的迷失。可以说,他的小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代社会生活的精神现象史。(《社会心理的探索者 ——莫怀戚小说解读 》白烨 )
《经典关系》是一道“重庆大餐”,诸多的人在组成的关系网中缠啊绕啊……他们的关系又不是仅止于情爱,还有报恩……莫怀戚因而被称为“说话深刻得让人脸红,行文透彻得让人心惊”。
如他自己所说:“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必得使其愉快,否则不写。胸无大志,重视世俗生活中的乐趣,所以虽有心走红,却无心较劲,尽力而为后听其自然。”
莫怀戚至今已发表各类体裁的小说四五十部,另外还有各类随笔、小品文近千篇,这方面的作品,作者往往就地取材,任意挥洒,但仍不失大家风度,作品雍容典雅,哲理深蕴,耐人寻味。
【艺术特色】
1980年莫怀戚在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现已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他的创作以小说见长,也擅长散文,但不善于写诗。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我们从《散步》中可以领悟这一特色。
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语言风趣,甚至有些尖酸刻薄,生活气息很浓,人物的塑造,个性鲜明,“他善于把一些日常琐事讲得娓娓动听”,“注重描述人生的感性真实”(《成于艰难 出之潇洒——论莫怀戚小说的艺术特色》,《现代作家》,1990年第9期)。不同于池莉对俗世琐碎生活的意义开掘,也不同于方方对都市普通人卑微、残酷生存状况的表现,莫怀戚更热衷于对都市普通男女的“积极”(或嚣张)的生活欲望(尤其是性爱的欲望)与骚动进行开掘与表现——这就是莫怀戚小说创作的个性之所在,也是他可以立足于当代文坛的“本事”之所在。
如:《经典关系》就象一道“重庆大餐”,诸多的人在组成的关系网中缠啊绕啊……他们的关系又不是仅止于情爱,还有报恩……莫怀戚因而被称为“说话深刻得让人脸红,行文透彻得让人心惊”。
他的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1992年6月),记录了一个自称大律师的奇人(本是中学教师)依靠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机智,将生活中一些法律管涉之外的社会问题层层剥开,如汽车司机戏耍路人、匿名恐吓电话、弃婴收养、金钱婚姻、婚外奸情等问题,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作品中,涉及到大量中外学术理论,包括哲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学、刑侦学、法医学、社会学、遗传学、伦理学、佛学等等,可见作者之博闻强志。作品描写入情入理,且颇富人情味,可读性很强,在当代推理小说中可谓上品。
他的文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跳跃而有节奏,节制,举重若轻,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放下戒备。读他的作品,好像和一个有趣的朋友摆龙门阵,你听他唠叨着,胡乱地说东道西的时候,忽然就看见他弹了一下烟灰,啜了口茶,或者是偷偷向你一个坏笑挤了一下眼睛。让人愉悦、很舒服、很满足。
莫怀戚的散文精美,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籍丰,如《散步》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
【重要作品】
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 》《 散 步 》《花样年月》,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且,其作品<散步>还被选入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附: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收起
【名家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主要经历】
1966年初中毕业,1969年上山下乡,作为知青插队于四川内江农村,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重庆电影公司职员,重庆川剧院乐队队...
全部展开
【名家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主要经历】
1966年初中毕业,1969年上山下乡,作为知青插队于四川内江农村,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重庆电影公司职员,重庆川剧院乐队队员,第三军医大学新闻干事,1978年莫怀戚以“老三届”身份考入四川大学,1982年中文系毕业。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副教授。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思想】
莫怀戚秉承重庆人关注本地小人物的传统,一直注重于都市生活的开掘,尤其是对都市男女的庸常生活的欲望与骚动的持续开掘与表现,一直是他创作的兴奋点。早期的侦探推理小说如《大律师现实录》,主要是借助都市男女的恩怨情仇来一展其心理分析与逻辑推理的超常智慧,带给读者以侦探小说惯有的智性快感,都市生活本身还并不是他要着重开掘的意义对象。他以极大的热情和专注的态度,集中探求种种社会心理现象,他看取生活深入,观察人性细切,在对各色人等的行为方式的心理因素的挖掘上,客观、准确而深刻,具有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人性深度。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表面看来是社会风貌、物质生活,这其实都只是表面现象,更大和更深的变化,是人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状态。20多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动中,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的深刻变革,思想上的更新与精神上的“涅磐”,始终是永无完结的主题。莫怀戚抓住这一根本点,在他的小说中探绩索隐,穷形尽相,写思想的冲突、个性的碰撞、情感的迷失。可以说,他的小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代社会生活的精神现象史。(《社会心理的探索者 ——莫怀戚小说解读 》白烨 )
《经典关系》是一道“重庆大餐”,诸多的人在组成的关系网中缠啊绕啊……他们的关系又不是仅止于情爱,还有报恩……莫怀戚因而被称为“说话深刻得让人脸红,行文透彻得让人心惊”。
如他自己所说:“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必得使其愉快,否则不写。胸无大志,重视世俗生活中的乐趣,所以虽有心走红,却无心较劲,尽力而为后听其自然。”
莫怀戚至今已发表各类体裁的小说四五十部,另外还有各类随笔、小品文近千篇,这方面的作品,作者往往就地取材,任意挥洒,但仍不失大家风度,作品雍容典雅,哲理深蕴,耐人寻味。
【艺术特色】
1980年莫怀戚在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现已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他的创作以小说见长,也擅长散文,但不善于写诗。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我们从《散步》中可以领悟这一特色。
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语言风趣,甚至有些尖酸刻薄,生活气息很浓,人物的塑造,个性鲜明,“他善于把一些日常琐事讲得娓娓动听”,“注重描述人生的感性真实”(《成于艰难 出之潇洒——论莫怀戚小说的艺术特色》,《现代作家》,1990年第9期)。不同于池莉对俗世琐碎生活的意义开掘,也不同于方方对都市普通人卑微、残酷生存状况的表现,莫怀戚更热衷于对都市普通男女的“积极”(或嚣张)的生活欲望(尤其是性爱的欲望)与骚动进行开掘与表现——这就是莫怀戚小说创作的个性之所在,也是他可以立足于当代文坛的“本事”之所在。
如:《经典关系》就象一道“重庆大餐”,诸多的人在组成的关系网中缠啊绕啊……他们的关系又不是仅止于情爱,还有报恩……莫怀戚因而被称为“说话深刻得让人脸红,行文透彻得让人心惊”。
他的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1992年6月),记录了一个自称大律师的奇人(本是中学教师)依靠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机智,将生活中一些法律管涉之外的社会问题层层剥开,如汽车司机戏耍路人、匿名恐吓电话、弃婴收养、金钱婚姻、婚外奸情等问题,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作品中,涉及到大量中外学术理论,包括哲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学、刑侦学、法医学、社会学、遗传学、伦理学、佛学等等,可见作者之博闻强志。作品描写入情入理,且颇富人情味,可读性很强,在当代推理小说中可谓上品。
他的文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跳跃而有节奏,节制,举重若轻,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放下戒备。读他的作品,好像和一个有趣的朋友摆龙门阵,你听他唠叨着,胡乱地说东道西的时候,忽然就看见他弹了一下烟灰,啜了口茶,或者是偷偷向你一个坏笑挤了一下眼睛。让人愉悦、很舒服、很满足。
莫怀戚的散文精美,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籍丰,如《散步》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
【重要作品】
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 》《 散 步 》《花样年月》,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且,其作品<散步>还被选入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附: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收起
莫怀戚:54岁,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已发表各类作品近500万字,包括小说《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经典关系》等,散文《散步》入选现行中学语文课文及新加坡华文教材。
【生平简介 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69年上山下乡,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重庆电影公司职员,重庆川剧院乐队队员,...
全部展开
莫怀戚:54岁,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已发表各类作品近500万字,包括小说《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经典关系》等,散文《散步》入选现行中学语文课文及新加坡华文教材。
【生平简介 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69年上山下乡,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重庆电影公司职员,重庆川剧院乐队队员,第三军医大学新闻干事,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副教授。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等。其作品曾获1994年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
《诗礼人家》,莫怀戚著,重庆 : 重庆出版社, 1989.1。
《大律师现实录》。莫怀戚著,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6。本书描述了一个自称大律师的奇人,依靠丰富的知识和卓越智能,对社会上发生的形形色色扑朔迷离的案件揭示的水落石出,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剖析的淋漓尽致。
《透支时代》(中国当代情爱伦理作品书系. 第四辑),莫怀戚等著,海口 : 南海出版公司, 2001年。本书包括:《再讲个故事骗骗我吧》、《倾听夜色》、《透支时代》、《如意魔方》、《屈体翻腾三周半》等。。
《饮鸩情人节》 “《啄木鸟》新千年最佳侦探推理小说选” ,莫怀戚等著,北京 : 群众出版社, 2003年。本书收有“第六个角度”、“密室谋杀”、“窥视”等约20篇优秀侦探小说。这些作品很好地借鉴西方侦探小说的精华,特别注重对犯罪现场的勘查,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犯罪原因的剖析,对案情的逻辑推理
《情人的结局》(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 1),莫怀戚著,重庆 : 重庆出版社, 2002年。本书收录探案小说3部:“情人的结局”、“总编之死”、“医生之死”。
《睡美人之谜》(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 2),莫怀戚著,重庆 : 重庆出版社, 2002年。本书收录了3部侦探小说:“睡美人之谜”、“银环蛇之谜”、“谋杀者
《饮鸩情人节》(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 3),莫怀戚著,重庆 : 重庆出版社, 2002年。本书收录了3个侦探小说:“饮鸠情人节”、“寻找假人”、“董事长之死
《经典关系》(《当代》书丛)。莫怀戚著,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名家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主要经历】
1966年初中毕业,1969年上山下乡,作为知青插队于四川内江农村,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重庆电影公司职员,重庆川剧院乐队队员,第三军医大学新闻干事,1978年莫怀戚以“老三届”身份考入四川大学,1982年中文系毕业。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副教授。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思想】
莫怀戚秉承重庆人关注本地小人物的传统,一直注重于都市生活的开掘,尤其是对都市男女的庸常生活的欲望与骚动的持续开掘与表现,一直是他创作的兴奋点。早期的侦探推理小说如《大律师现实录》,主要是借助都市男女的恩怨情仇来一展其心理分析与逻辑推理的超常智慧,带给读者以侦探小说惯有的智性快感,都市生活本身还并不是他要着重开掘的意义对象。他以极大的热情和专注的态度,集中探求种种社会心理现象,他看取生活深入,观察人性细切,在对各色人等的行为方式的心理因素的挖掘上,客观、准确而深刻,具有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人性深度。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表面看来是社会风貌、物质生活,这其实都只是表面现象,更大和更深的变化,是人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状态。20多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动中,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的深刻变革,思想上的更新与精神上的“涅磐”,始终是永无完结的主题。莫怀戚抓住这一根本点,在他的小说中探绩索隐,穷形尽相,写思想的冲突、个性的碰撞、情感的迷失。可以说,他的小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代社会生活的精神现象史。(《社会心理的探索者 ——莫怀戚小说解读 》白烨 )
《经典关系》是一道“重庆大餐”,诸多的人在组成的关系网中缠啊绕啊……他们的关系又不是仅止于情爱,还有报恩……莫怀戚因而被称为“说话深刻得让人脸红,行文透彻得让人心惊”。
如他自己所说:“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必得使其愉快,否则不写。胸无大志,重视世俗生活中的乐趣,所以虽有心走红,却无心较劲,尽力而为后听其自然。”
莫怀戚至今已发表各类体裁的小说四五十部,另外还有各类随笔、小品文近千篇,这方面的作品,作者往往就地取材,任意挥洒,但仍不失大家风度,作品雍容典雅,哲理深蕴,耐人寻味。
【艺术特色】
1980年莫怀戚在大学时开始文学创作,现已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他的创作以小说见长,也擅长散文,但不善于写诗。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我们从《散步》中可以领悟这一特色。
他的作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注重细节、描写入情入理、可读性强。语言风趣,甚至有些尖酸刻薄,生活气息很浓,人物的塑造,个性鲜明,“他善于把一些日常琐事讲得娓娓动听”,“注重描述人生的感性真实”(《成于艰难 出之潇洒——论莫怀戚小说的艺术特色》,《现代作家》,1990年第9期)。不同于池莉对俗世琐碎生活的意义开掘,也不同于方方对都市普通人卑微、残酷生存状况的表现,莫怀戚更热衷于对都市普通男女的“积极”(或嚣张)的生活欲望(尤其是性爱的欲望)与骚动进行开掘与表现——这就是莫怀戚小说创作的个性之所在,也是他可以立足于当代文坛的“本事”之所在。
如:《经典关系》就象一道“重庆大餐”,诸多的人在组成的关系网中缠啊绕啊……他们的关系又不是仅止于情爱,还有报恩……莫怀戚因而被称为“说话深刻得让人脸红,行文透彻得让人心惊”。
他的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1992年6月),记录了一个自称大律师的奇人(本是中学教师)依靠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机智,将生活中一些法律管涉之外的社会问题层层剥开,如汽车司机戏耍路人、匿名恐吓电话、弃婴收养、金钱婚姻、婚外奸情等问题,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作品中,涉及到大量中外学术理论,包括哲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学、刑侦学、法医学、社会学、遗传学、伦理学、佛学等等,可见作者之博闻强志。作品描写入情入理,且颇富人情味,可读性很强,在当代推理小说中可谓上品。
他的文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跳跃而有节奏,节制,举重若轻,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放下戒备。读他的作品,好像和一个有趣的朋友摆龙门阵,你听他唠叨着,胡乱地说东道西的时候,忽然就看见他弹了一下烟灰,啜了口茶,或者是偷偷向你一个坏笑挤了一下眼睛。让人愉悦、很舒服、很满足。
莫怀戚的散文精美,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籍丰,如《散步》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
【重要作品】
他的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代表作是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 》《 散 步 》《花样年月》,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系列小说《东方福尔摩斯探案集》。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且,其作品<散步>还被选入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附: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收起
一、整体把握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母亲本不愿出来...
全部展开
一、整体把握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二、问题研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这一家多么和睦。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这个题材,宣扬一个伦理原则。照这个原则办事,一个家庭总是比较和美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妻子的贤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她对婆婆没有不孝顺的表现,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丝毫没有争执。一般说,婆媳关系更为要紧。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着墨不多,但是隐隐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为人妻,为人儿媳,理当如此。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这篇短文语言很精美,从哪些方面去学它的语言呢?
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比况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收起
《散步》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课文解释】
一、整体把握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
全部展开
《散步》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课文解释】
一、整体把握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