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村庄阅读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7:32:15
高原上的村庄阅读答案
高原上的村庄阅读答案
高原上的村庄阅读答案
1、文章第二段“炊烟是一只高处的手臂,伸进了人们仰望的目光”一句,写炊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联系文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比喻(暗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2)用“手”比喻炊烟,形象逼真地传达出了高原上农家炊烟的袅袅上升、经久不散的特征;说炊烟“伸进”了人们的目光,变被动为主动,化无情为有情,写出了乡居生活中农家看到炊烟时所感受到的温暖和幸福(答“反映出了农家简朴的生活理想”也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这是两种修辞手法共处的一个句子.就比喻而言,要仔细体会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就拟人来说,要着重考虑运用拟人手法所产生的修辞效果,还要考虑到这种手法使用的具体语境.
2、文章第三段开头一句用“脐带”比喻深入小村腹地的小路,意蕴丰富,请结合语境作简要揭示.
【答案】(1)表明小路的狭小和“弯弯扭扭,曲曲折折”;(2)说明小路是小村的交通要道;(3)揭示了这片土地和村民的鱼水联系;(4)反映出山村生活的简单和自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解决这一道题目,不仅要考虑到作为喻体的“脐带”的外观特征,还要考虑它的功能特征(是母体向幼体输送养分的唯一通道,同时也是一条自足的通道;另外,审视语境也显得非常重要.
3、第三段最后“这一条路总是留不住脚步……细心地覆盖了”一句说的是什么意思?“总是留不住脚印”的深刻原因有哪些?
【答案】意思是村民一直满足于走这条小路,从来没有对此进行拓宽、改造.原因有:留恋古老而熟悉的土地;满足简朴、平静而自然的生活;有足以维持生活的物质来源;适应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及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对句子的理解,要善于抓住里面的重要信息,如“总是留不住”“总是被风……”等等,说明小路一直处于某种状态,一直没有什么改变.说明“原因”要求向文意的纵深处开拓,要有全篇的眼界.
4、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有“秋深了”“秋意还在继续加深”等提示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为写“高原上的村庄”确定了一个季节背景,渲染出一种旷远、静谧、和平的环境气氛;(2)便于拓展内容,推进文意;(3)使文章气脉贯注,浑然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道题目难度较大.第一点原文中不难看到,第二、三两点则要仔细体会.比如,文章第一部分由“秋深了”领起,写秋风、秋雨后村庄的一系列变化,很自然地写到了村民们过冬的草堆、院落以及他们准备的为过冬暖炕用的驴粪,这就是所谓有“拓展内容,推进文意”.最后由“秋意还在继续加深”一句领起一段文字为整篇收结,这就使文章显得一气贯注,完然自足.
19.(1)比喻(暗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2)用“手”比喻炊烟,形象逼真地传达出高原上农家炊烟的袅袅上升,经久不散的特征;说炊烟“伸进”了人们的目光,变被动为主动,化无情为有情,写出了乡居生活中农家看到炊烟时所感受到的温暖和幸福(答“反映出了农家简朴的生活理想”也对)
20.(1)表明小路的狭小和“弯弯扭扭,曲曲折折”;(2)说明小路是小村的交通要道;(3)揭示了这片土地和村民的鱼水联系...
全部展开
19.(1)比喻(暗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2)用“手”比喻炊烟,形象逼真地传达出高原上农家炊烟的袅袅上升,经久不散的特征;说炊烟“伸进”了人们的目光,变被动为主动,化无情为有情,写出了乡居生活中农家看到炊烟时所感受到的温暖和幸福(答“反映出了农家简朴的生活理想”也对)
20.(1)表明小路的狭小和“弯弯扭扭,曲曲折折”;(2)说明小路是小村的交通要道;(3)揭示了这片土地和村民的鱼水联系;(4)反映出山村生活的简单和自足。
21.(1)为写“高原上的村庄”确定了一个季节背景,渲染出一种旷远,静谧,和平的环境气氛;(2)便于拓展内容,推进文意;(3)使文章气脉贯注,浑然一体。
22.(1)作者在描述中非常注重意象的刻画,在作者笔下炊烟、小路、二胡、玉米等都被赋予了生命,一个个都鲜活起来,形象的描绘奇妙的想象通篇皆是,使整个村庄如同一幅画面立于面前。
(2)这是一个位于高原上的孤独小村落,尽管孤独,但它又是平静、和谐的,深秋的来临带给了它一种旷远、静谧的氛围,农人们理想简单,生活自给自足而且和谐。
收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6f28380100a9qj.html
给你个网址自己看看吧!!!
1、文章第二段“炊烟是一只高处的手臂,伸进了人们仰望的目光”一句,写炊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联系文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比喻(暗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2)用“手”比喻炊烟,形象逼真地传达出了高原上农家炊烟的袅袅上升、经久不散的特征;说炊烟“伸进”了人们的目光,变被动为主动,化无情为有情,写出了乡居生活中农家看到炊烟时所感受到的温暖和幸福(答“反映出了农家简朴的生活理想”...
全部展开
1、文章第二段“炊烟是一只高处的手臂,伸进了人们仰望的目光”一句,写炊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联系文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比喻(暗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2)用“手”比喻炊烟,形象逼真地传达出了高原上农家炊烟的袅袅上升、经久不散的特征;说炊烟“伸进”了人们的目光,变被动为主动,化无情为有情,写出了乡居生活中农家看到炊烟时所感受到的温暖和幸福(答“反映出了农家简朴的生活理想”也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这是两种修辞手法共处的一个句子。就比喻而言,要仔细体会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就拟人来说,要着重考虑运用拟人手法所产生的修辞效果,还要考虑到这种手法使用的具体语境。
2、文章第三段开头一句用“脐带”比喻深入小村腹地的小路,意蕴丰富,请结合语境作简要揭示。
【答案】(1)表明小路的狭小和“弯弯扭扭,曲曲折折”;(2)说明小路是小村的交通要道;(3)揭示了这片土地和村民的鱼水联系;(4)反映出山村生活的简单和自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解决这一道题目,不仅要考虑到作为喻体的“脐带”的外观特征,还要考虑它的功能特征(是母体向幼体输送养分的唯一通道,同时也是一条自足的通道;另外,审视语境也显得非常重要。
3、第三段最后“这一条路总是留不住脚步……细心地覆盖了”一句说的是什么意思?“总是留不住脚印”的深刻原因有哪些?
【答案】意思是村民一直满足于走这条小路,从来没有对此进行拓宽、改造。原因有:留恋古老而熟悉的土地;满足简朴、平静而自然的生活;有足以维持生活的物质来源;适应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及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对句子的理解,要善于抓住里面的重要信息,如“总是留不住”“总是被风……”等等,说明小路一直处于某种状态,一直没有什么改变。说明“原因”要求向文意的纵深处开拓,要有全篇的眼界。
4、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有“秋深了”“秋意还在继续加深”等提示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为写“高原上的村庄”确定了一个季节背景,渲染出一种旷远、静谧、和平的环境气氛;(2)便于拓展内容,推进文意;(3)使文章气脉贯注,浑然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道题目难度较大。第一点原文中不难看到,第二、三两点则要仔细体会。比如,文章第一部分由“秋深了”领起,写秋风、秋雨后村庄的一系列变化,很自然地写到了村民们过冬的草堆、院落以及他们准备的为过冬暖炕用的驴粪,这就是所谓有“拓展内容,推进文意”。最后由“秋意还在继续加深”一句领起一段文字为整篇收结,这就使文章显得一气贯注,完然自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