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人贪婪的例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0:43:52
有关古人贪婪的例子
有关古人贪婪的例子
有关古人贪婪的例子
.严监生作为吝啬鬼形象,与世界文学名著中的葛朗台、阿巴公相比,他的性格更具独特性.首先,他的吝啬已不再是共性的寓言式的特征,而是从人物的特定的生活经历、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活生生的个性.严监生守着祖业,每晚算账到三更,精打细算地盘剥农民,克扣家用,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往里抠,居然抠下了十万多银子.这种极端落后的封建性十足的剥削方式,养成了一种胆小的吝啬.他舍不得银钱去结交官府,在小县城里,十万财富反而使他成了“有头发可抓”的冤大头.他的哥哥严贡生虎视眈眈,窥伺着他的财产,几个侄子“就像生狼一般”.偏偏严监生只有赵妾生了一个儿子,又太年幼,迫使他不得不把赵妾扶正,好让儿子继承财产.为此,就要大把地把银子送给妻子王氏的兄弟,偏偏两位舅爷又是敲诈的能手.于是,这个守财奴便陷于腹背受敌、杯弓蛇影的境地,他的吝啬越来越染上了忧心如焚的色彩.然而,严监生并不是“吝啬”这个概念的化身,他不同于《吝啬鬼》中的阿巴公,……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表现得如此直接和纯净,不受父子之情的任何干扰.而严监生的“吝啬”就不同,它是和别的感情交融在一起的.他虽然悭吝成性,贪婪成癖,但又有“礼”有“节”,不失人性,既要处处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时时保护住自己的面子.所以,当他哥哥严贡生被人告发时,他能拿出十几两银子来平息官司;在夫人王氏去世时,修斋、修七、开丧、出殡等竟花费了五千两银子,并常怀念王氏而潸然泪下.一毛不拔与挥银如土,贪婪之欲与人间之情,就是这样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特性与丰富性.
(摘自齐裕、陈惠琴《中国讽刺小说史》)
2.吴敬梓讽刺的矛头虽然总是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但体现在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鲁迅说得好:“非倾向于对社会的讽刺,即堕入传统的‘说笑话’和‘讨便宜’.”如写严监生临死时,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便伸着指头迟迟不肯瞑目.这就不仅仅是严监生个人特殊性格,而且反映了地主阶级极端悭吝的本质,是具有普遍性的.
《儒林外史》还有一个艺术特色,就是善于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挑选典型性的情节来表现性格,而这些情节正是日常发生、普遍存在着的.如严贡生吹嘘自己“为人直率,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话正说着,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对他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猪羊鸡鸭走进人家宅舍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严贡生关了别人的猪,向人勒索钱,就典型地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贪婪横霸的性格.关于严贡生赖船钱的描写也是同样精彩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吴敬梓善于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讽刺描写.虽然《儒林外史》中也用夸张的手法,但更多的是白描.作者所描绘的事物总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一经指出便觉“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摘自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
3.《儒林外史》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作者经常能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有时由于一个字用得很恰当,使人物“情伪毕露”.如严监生妾赵氏在正室王氏生病期间侍奉汤药,极其殷勤,在王氏病重时,甚至祈求菩萨宁愿替她死.但当王氏死前对赵氏说了“何不向你老爷说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写“赵氏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这一个“忙”字,就把赵氏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同上)
4.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儒林外史》的作者,就是运用了准确、鲜明、带有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的,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如严贡生说话刁钻凶恶:“严贡生发怒道:……骂毕,扬长上了桥,行李和小厮跟着,一哄去了.”在这里,严贡生是硬把云片糕说成价值几百两银子的珍贵药品,紧接着是省里“张老爷”、四川“周老爷”、县里“汤老爷”,一口一个“官”,一声一个“打”,胡赖中紧跟着威吓,而且着重在威吓,因为这个谎扯得太离奇,不如此讹不住人家.一个刁钻、凶顽、卑劣、无耻的恶棍形象,跃然纸上.几个上船劝解的脚夫所说的一番话也很有意思,它表面上是句句责备船家不是,骨子里却字字揭穿严贡生的无赖行径,像一把锋利的钢刀,直插进他卑污的心灵,以至使色厉内荏的严贡生听了不得不赶忙“转弯”溜走.在这里,被压迫者雪亮的眼睛、正义的行动、机智的斗争艺术和对严贡生、官府的敌视鄙视的心情,都从那声口语里表现了出来.
(摘自王俊年《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5.另外两个丑陋的封建文人典型形象是严监生的两位舅爷——王德和王仁.这两个人,既不同于严贡生之恶,也不同于严监生之吝,而另具一番“贪”的神貌.
作品对这两个丑类的揭露是不动声色地悄然展开的.他两人,王德是府学廪膳生员,王仁是县学廪膳生员,都按月在官府领取膳米,而且“都做着极兴头的馆,铮铮有名”.照常理,这已是很有身份名声的了,但我们全不见其“道德文章”,能看到的却是“文人无行”.
严监生因为哥哥严贡生逃讼而去,只得出面了结官司,请两位舅爷——王德、王仁来商议.事过之后,严监生又治办酒席款待这两人,他俩先是“拿班做势”,不肯来;来了以后吃酒时要行“状元令”,中一回“状元”吃一杯酒,他俩中了几回“状元”,却“吃了几十杯”,见严监生一回也没中,“二人拍手大笑”,最后“吃到四更尽鼓,跌跌撞撞,扶了回去”.整个一副饕餮贪杯的丑陋嘴脸,哪有一点温文尔雅的模样.
除了一些细节之外,这两个秀才的肮脏贪心和下作面目更集中地体现在替妹夫把妾“扶正”的前前后后.
严监生之妻王氏病危,妾赵氏假意殷勤,实际上逼迫王氏答应把她“扶正”,顶替王氏死后的夫人座位.严监生巴不得如此,忙请两位舅爷相商,那王氏二兄弟听了,“把脸木丧着,不则一声”;待到严监生唤小厮取来银子送与他们每人一百两,“二位双手来接”,旋即变了面孔,屁股整个移到对方一边,把个亲姊妹全然撇在一边,来为严监生着想了.王德道:“你不知道,你这一位如夫人关系你家三代”,好像他比严监生还清楚扶妾为正的重要性;而那王仁索性拍起桌子嚷道:“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是这个理.”在他看来,置姊妹病危于不顾,反替妹夫扶小妾填房乃是儒生至高无上的“理”,孔子也就不过如此.其后,王仁又道:“你若不依,我们就不上门了!”这点儿银子的效力真是无比,弄得两位舅爷立场大变,亲自操持为妹夫之妾行填房大礼.
赵氏“扶正”之日,即王氏“归天”之时.这是场道地的闹剧.按情理王氏兄弟应照应自家姊妹,但他们不,他们反倒为严监生撑腰,声称有他二人在,“谁人再敢放屁!”整个是为虎作伥的帮凶相!果然,当时他们又是各自得了五十两银子,现金交易.那王仁又亲为严监生“做了一篇告祖先的文,甚是恳切”,真是卑下无有过于此者.待到王氏死了,赵氏欲披麻戴孝,“两位舅爷断然不肯”道:“名不正则言不顺”.在银子的作用下,这两位“铮铮有名”的秀才要钱不要脸,要钱不要亲姊妹,分明是下三烂的市侩,哪见一点“儒雅”的影子?
令人瞠目的两位秀才“播种”必有“收获”,先是“赵氏感激两位舅爷入于骨髓,田上收了新米,每家两石;腌冬菜,每家也是两石;火腿,每家四只;鸡、鸭、小菜无算.”之后又每人二百两银子,做盘费赶考去了.
这一回目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最为成功,情节也很集中.四个无耻文人既有卑庸腐俗的共性,又都各有独到个性,恶、吝、贪、卑,各具情态.在全部《儒林外史》中,这些形象都是极富典型意义的.另外,作者这里的笔触也极细极工,就连人物的名字也设计得颇见匠心.譬如严家兄弟,老大名“大位”字“致中”,老二名“大育”字“致和”,合起来正是曲阜孔庙大成殿匾额上的四个字“中和位育”,是儒家的核心口号,“中和”是目的,不偏不倚,谐调适度;“位育”是手段,各守其分,适应处境.单就这四个字来说,自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远非一两句能说清,但它是极严肃的儒家口号是不错的.但我们看看用了这几个字作名字的两位儒生——小说家的深刻尖锐的讽刺不也在这里么?另如王家兄弟名字亦取自儒典《论语》中“据于德、依于仁”的句子,一个名“德”字“于据”,一名“仁”字“于依”,可我们看看他们那嘴脸,可配得上这几个字么?
《道德经》是一本好书
中国的士人向来都是“外儒内道”
儒讲究入世济民,道讲究养性修身
我觉得儒道思想并不矛盾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道思想融合的最好例子
我理解的道是一种自然规律,即否定之否定规律。物极必反,道家认为物质要想不消亡,就必须保持一种“虚”的状态,就像一个杯子必须要留有装水的余地,不然水就会溢出,那样杯子的作用也就...
全部展开
《道德经》是一本好书
中国的士人向来都是“外儒内道”
儒讲究入世济民,道讲究养性修身
我觉得儒道思想并不矛盾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道思想融合的最好例子
我理解的道是一种自然规律,即否定之否定规律。物极必反,道家认为物质要想不消亡,就必须保持一种“虚”的状态,就像一个杯子必须要留有装水的余地,不然水就会溢出,那样杯子的作用也就杯否定了。
现今的文化大多是教人如何追求各种幸福,却没有看见追逐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什么。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不是让人不思进取,而是要教人如何分辨自己的本性,教人明白追求的是符合自己本性的东西才能得到最多的幸福。一个人需要的是什么?有吃的,有穿的,有爱,有这三种最基本的东西就应该满足了。一个劲追求多余的东西,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满足人的贪婪和攀比的虚荣心。“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是否定文化,而是否定这种贪婪与虚荣。设想一下,就算社会再进步又能怎么样?这种贪婪与虚荣又会有止境么?所以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拼命追求这些身外之物,而是修养自己的心。
这是我的一点浅薄理解,欢迎大家指正。
另外,楼主那句话的意思,我想老子想讲的大概是世上万物都遵循着物极必反的天道吧。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顶点,后面会是什么??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