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芦花荡》有感600字以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6:26:58

读《芦花荡》有感600字以上
读《芦花荡》有感600字以上

读《芦花荡》有感600字以上
对英雄,我一向是除了崇拜外,还有诸多困惑.因为我们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仰视“英雄们”仰视得都喘不过气来的压抑中度过的.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英雄都很高大英武,为什么英雄们无一例外地都会说差不多的豪言壮语,为什么英雄们连想的东西都八九不离十地催人泪下.我觉得我自己离英雄的境界实在是太远太远了,所以我很沮丧.
  但《芦花荡》中似乎不一样.那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很让我们觉得亲切:
  首先是老人外貌不像英雄.
  这个老头子似乎和英雄的形象相距甚远,他不年轻,不英俊,不高大,不健壮.没有英雄应该有的“挺拔的身材”,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干瘦”,“干黑”,眼睛是“深陷”的,穿的更是“破旧短裤”.咋一看,这样子更像一个在水上长年累月操劳,有些“水上能耐”,精力旺盛的老头子.当然事实上也是.
  当然主要还是性格距离英雄的境界太远.
  一是自负.你看他说的“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好大的口气!你看他平日里做的,在敌人的炮火下,“像一个没事的人一样”,他的心情是“悠闲”的,做事情的标准是“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他完全不把敌人放在眼里,大敌当前,视斗争如游戏,思想境界确实不能算太高.
  二是欠谨慎.小女孩儿要在敌人的枪口下洗头洗脸,连大菱都觉察到了危险连忙“轻声吆喝”,老头子却大大咧咧地鼓励“不怕,洗一洗吧”,这很可能就已经使目标暴露,后来直接导致大菱受伤.大菱已经挂花,他还在自信“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哪里像一个成熟的革命者的行事哟!
  三是孩子气.先看他的语言,知道出事之后,“叹一口气,停了半天”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注意,这句话用的不是感叹号,这更是一句不可能去实现的话,事实上老头子后来也二话没说就把两孩子送进去了.一个“老战士”在那样紧急的情况下,对着两个孩子,居然说出这样不负责的话来,这真是颇耐人寻味.这里与其说是一种自责,还不如说是一种发泄,一种颇带孩子气的发泄,甚至还有点儿是因为不服气而委屈撒娇呢!老小老小老人变小嘛!你再看他的心里活动:“平日里自己夸下海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呀?这老脸啊!”噢,他最关注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自己的“老脸”呢!还有一处也颇传神,结尾处老头子在敲打着敌人的时候,“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他望什么,想什么?孩子们说,他一定是在炫耀,一定是在得意:看吧,看我说到做到了吧,看我给大菱报了仇吧,看我多厉害吧.就这一眼,老头子的孩子气历历在目.
  嘿,没有成熟和刚健,没有崇高和伟大,没有豪言和壮语,这就是孙犁笔下的英雄:喝的是白洋淀的水,吃的是白洋淀的饭,长着老百姓的样子,说的是老百姓的话,想的是老百姓的事.一脚的泥土气息,一身的鱼腥味儿.洗尽了的“英雄气”之后,反叛了“高大全”之后,我和孩子们都觉得这个英雄真实极了,可爱极了.我们恍然大悟:噢,原来英雄也可以有缺点,原来英雄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思想和表达啊!
  这使我想起了《木兰诗》中那位可爱的花木兰:十年征战的描写只有短短一节,木兰的孝顺木兰的思亲木兰的调皮木兰的娇俏却是浓墨重彩.巾帼英雄先是人家小儿女,每每读到这个地方,我都会莞而一笑,心中充满了对作者神来之笔心领神会的快乐.
  白杨淀的这位老人让我恍然大悟:黄继光堵枪眼的时候可能也会想到父母亲人,烈火中的邱少云也会感到疼痛难忍或许也会有小小的挣扎不至于“一动不动”,顶天立地可能只是邱少云的精神未必就是他的形象.所谓英雄,不必先成神成圣,而首先应该“成人”.
  所以,我和孩子们走进《芦花荡》中的老头子的时候,我们很愉快,很轻松,很自信,我们更对“血肉丰满”这个词语第一次有了很会心的领悟.
  是的,回归生活的英雄,更受生活的欢迎啊!而最有魅力的语文,不就是生活中的语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