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我5篇初中优秀作文带感想评论?400字左右好的话有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1:49:40
谁给我5篇初中优秀作文带感想评论?400字左右好的话有赏
谁给我5篇初中优秀作文带感想评论?
400字左右
好的话有赏
谁给我5篇初中优秀作文带感想评论?400字左右好的话有赏
不可靠,不可不靠
浙江考生
人类是一种讲究理智与感情的动物,在认知事物时,人们总是期望在两者之间获得某种平衡,事实上在更多时候,人们很容易走向一极——或是感情蒙蔽了理智,或是理智脱离了感情.
其实,光从感情这一角度出发,感情对于事物的认知是一种不可靠又不可不靠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应该持有这样一种态度:在理智允许的基础上,做到通情达理、有情有义.
感情的亲疏远近对于人们判断、认知事物的能力是有很大影响的.依靠感情判断、认识事物有其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与个人的品德修养,与环境氛围有很大关系,因此,并不完全可靠.譬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听到“感情用事”怎么怎么坏事儿,也常见到某某徇私舞弊,某某领导提拔小舅子,某某单位评先进又是领导的亲戚,这些就是感情扭曲了一个人判断能力、蒙蔽了人的理智的实例.笛卡尔在《心灵的感情》中写道:“一个人为感情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没有自主行为能力的人,自然是要犯错误了,特别是这个人位高权重时,就会给国家、社会带来不幸.也许还有人会说,正直的人是不会被感情的亲疏远近蒙蔽的.这种看法是绝对错误的,历史上不论是伟人还是小人,都有因感情而误事的时候.因此,感情的不可靠性每个人都有,有所区别的只是正直的人会更多地以理智来判断认知.
但是,一个凡事都很理智的人又会怎样呢?没有情感,没有人性的光辉,有谁愿意和这样的冷血人相处呢?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中写道:“理智的最后一步,就是要承认有无限的事物是超乎理智之外的.”也就是说,在许多时候,不光是理智,人们也必须依靠感情来认知事物,这同样符合人类思维的原理.
如题中所举的例子,宋国的富人对于同样一句话,为何偏偏相信儿子而怀疑邻居呢?也许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对此一笑了之.但仔细想来,也并非全无道理,富人正是从理智与感情两个方面出发,得出这个结论的:从理智上来说,富人的儿子是家里人,要钱可以直接向父亲拿,没有作案的动机;而邻居是外人,又偏偏是个知情者(知道墙被损坏了),嫌疑的确很大.而这些结论的得出,是与富人对儿子及对邻居从感情上的了解分不开的,正是因为富人父子关系亲近,而富人与邻人关系疏远,富人才会得出此结论;又假如富人的儿子对父不孝、父子关系疏远,或者富人与邻居是至交、关系亲密,那富人可能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了.我们对于与自己不熟悉的人,当然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先怀疑再调查;同时,也当然要信任自己熟悉的人.同样,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从理智上分析结论并不惟一,通过某些个人感情的辅助,是可以得出合情合理的推论的.从这一点来说,感情的亲疏远近对人们的认知是有帮助的——不可不靠.
“不可靠,也不可不靠”,这句挺拗口的话正说明了感情是正确认知事物必要却不绝对的条件,在认知、判断事物的过程中感情与理智缺一不可,这正如雨果说的“逻辑只是理智,感情往往是良心;前者是从人类本身来的,后者是天上来的.”最后,“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我们应避免的只是对它们的误用和滥用.”笛卡尔也告诉我们在认知事物时,应谨慎地基于理智,辅以情感,努力使感情的亲疏远近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简评:
一个十分别致的标题引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在认知、判断事物过程中,理智固然重要,情感却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分析寓言本身所蕴含的合理性、科学性开始,有事实有推导,周密而充分地论证了“亲”与“近”之类的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并以此安排文章结构:前半部阐述认知事物时靠情感不可靠,后半部则阐述认知事物时靠情感也不可不靠,有辨证思考.文章第4段对寓言的深刻阐发,颇具新意.运用笛卡尔、帕斯卡尔、雨果等名人的言论显示了作者相当的知识面,更为论证增添了理性的光辉. (推荐者: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高中部(邮编:311800)边建松)
放平你的秤杆
浙江考生
记得电视剧宰相刘什么锅的中有一句歌词:“天地之间有杆秤.”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有着一杆秤,当我们面对荣誉的时候,它帮助我们认清自我;当我们接受他人的时候,它帮助我们鉴别真伪.这杆秤就是我们判断外部事物和人是非褒贬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或者说,是我们的是非观.
但在许多人的心中,这杆秤的秤杆并没有保持绝对平衡,而是随着自己对对方的感情亲疏而左右倾斜.这样的例子有不少,比如,在单位评先进的过程中,有的凭感情亲疏搞区别对待,对老单位、老先进宠着、哄着、护着,对其他单位则鸡蛋里挑骨头;再比如,在某些高校中,一些教授对学生也以有色眼镜观之,若自己觉得不错的,则评奖学金、入党等事宜处处绿灯,否则则横加阻挠.对于这一类人,作为道德问题批判显得过重,只能说,他们都没有放平自己的秤杆.秤杆不平问题小,但如果秤杆太过倾斜而翻倒的话,就闯下了大祸.
秤杆的问题放大了看,也就能看到国家的问题.有研究表明,虽然美国的贫富差距比中国大得多,但美国国民对政府的普遍不满心理却没有中国的强.原因何在?因为美国从建国以来就致力于建设一个机会均等而非结果均等的社会.政府的功能,在于建立和维持一个公正的“游戏规则”,让个人在这个“游戏规则”中竞争,自己承担竞争的后果.所以当美国人在竞争中失败时,就不会抱怨“游戏规则”不公.而在中国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中国人在企业中想要向上“爬”,能力可以不出挑,技术可以不过硬,但与上司感情却绝对不能搞“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虽然无所谓褒贬,但如果中国人能放平心中的秤杆,不再凭感情亲疏来判断他人,这与人与己与国,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话说回来,人毕竟是人,不是只会被动接受的智能洗衣机,要做到像计算机一样的绝对理性固然不可能,像墨家那样主张无差别的爱,忽视人间依亲疏而感情不一样的人间现实的情感,也是不合适的.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尽己所能,放平自己心中的秤杆,为创造一个公平的世界而努力吧.
简评:
以比喻方式拟题,简明生动地提出认知事物时需要摆正情感的位置的观点.如何摆正呢?作者接下去阐明说,我们在判断一个事物时不能凭感情的亲疏、个人的好恶作为标准.作者把客观的标准比作一杆秤,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人持客观标准的重要性.论证有理有据.(推荐者: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高中部(邮编:311800)边建松)
情感与理智
浙江考生
情感与理智的话题,总是很吸引人.不过,大概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过,二者之中究竟该如何选择?情感耶?理智耶?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大雨把富人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和邻居家的一位老人都劝他修墙以防偷盗.偷盗发生后,同样的劝说,为何会引起富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仔细想来,无非是“情感”在作怪.富人觉得儿子终究是亲人,可信;而老人终究是外人,可疑.
往往,人就是那么奇怪,只愿相信自己熟悉的人和物,而去怀疑相对陌生的世界.有时,感情上的亲疏远近,的确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从而使人们作出不理智的判断.这样的失误,在故事中或许只会留给读者一点思考和回味,而发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则会酿成千古遗憾的悲剧.
试想,从古至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情感,是一种感性的东西.有时,它如同洪水猛兽,势不可挡,一旦泛滥,就会冲蚀理智的大桥,留下破败的痕迹.理智,则是一种有节的思考.生活中,太需要理性的束缚了.小则针砭时弊、以法治国;大则评判古今,以史为鉴,在类似这样的很多事物上,都不能掺杂情感的因素.
同时我们也很难想象,世界的一切由理智主宰的情状,那时,也许窗外将不再有雨打芭蕉的美妙旋律,纷繁复杂变得简单,家庭的争纷,情感的纠合,一切将不复存在.人们只是理智地处理今天,盘算明天.这样的世界可爱吗?答案是否定的,世界需要一点爱、一份情感、些许滋润、几多点缀.
“存在即合理.”既然人世间的情感本是如此丰富多彩,必定有其存在的道理吧.有时,“凭感觉”不一定会做错事,人们常在直觉中发现智慧、浪漫和无邪.
正如林语堂先生在写《苏东坡传》时所说:苏东坡一直受到太后们的恩宠,“她们具有单纯的女性本能,会判断好人和坏人.批评家和历史家迷恋优美的文辞和抽象的特征,善于研究某一时期深奥的问题和政策,却忘记我们看人最后总逃不过好坏两个词.”皇后也好,苏夫人也好,她们都是凭感觉,认定苏东坡是“好人”,而人们却是在许多事之后,才从理性出发判断苏东坡是好人.
如此说来,理智必不可少,情感终不可缺.世上没有太多真正属于“情理之中”的事情,面对问题,“于情”、“于理”,需要我们不断权衡.两者的和谐共存,才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简评:
文章集中笔墨,按由亲疏而情感而直觉的顺序组织内容,从大量的事实中悟出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又认识到,光有情感没有理智那是没有江岸的河流.看到了两者的辩证关系,看到了世界缺少二者其一的危害,体现了作者思辩的智慧之光. (推荐者: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高中部(邮编:311800)边建松)
我们需要的答案
浙江考生
这,是灰黑色的现象:亲,所以熟悉,所以相互影响着用同一种角度,同一番伦理来看问题.久而久之,会把对亲近人的印象和情感掺入他们的人性之中,他们成为我想象中理所应当的“他们”,而现实的他们却被遗忘了.疏,所以陌生,所以本能地产生一种抗拒力和警惕性,把那些一无所知的人们隔绝在对立面上.未知,等于任何一种可能,包括罪恶的不怀好意.他们令人紧张,让人渴望保护自己,人们把他们的其他品质搁浅了,而把可能带给人们最大危险的罪恶放大了,于是,现实的他们也在人们的头脑里迷失.
这,是沉甸甸的习惯:请回头,向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深深地看一看.孔子思想之中待人处事的“诚实忠信”归根到底要服从权力上的尊卑和血缘上的亲疏.这样扭曲自尊的气氛之中孕育出的道德也就难免事与愿违,封建的暗藏继承为自私,仿佛一种深入血脉之中的遗传毒素:对亲人,对亲近之人的仗义和袒护;对外人,对陌生之人的淡漠与鄙夷.沉甸甸地,它们积压下来,多少次的洗礼,也无法让其不留痕迹地离开.
这,呼喊着精神的革命:你自尊、自信吗?只有自尊自信的人才知道如何尊重和相信别人.
你能客观与公正地对待问题吗?用自己空白思维接受新发生的事件,用宇宙的眼睛看世界,那将是一种无比辽阔的俯望.
你能锻炼坦然与平静的胸怀吗?应该尝试地去相信,去分享别人的珍贵人生.被误解也许是件好事,而他人的不幸却不能给你任何安慰,从误解中反省自己的过失,而把自己的帮助和关怀施予那些与你无关却不幸的人.
你找到了博爱这一根源动力了吗?把对亲近之人的浓浓情意化开,不让它迷蔽住你的公正和清醒,再把它们拿出来与所有人分享.当万分的劳累与倦怠之时卸下虚伪的面具,在禅烟与茶香的缠绕中冥想:“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这,需要社会的支持:环境和社会是温床,是染缸.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许多环境与社会因素可以引导人格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只有在良好的道德风尚传播下,人们才能不断地打开视野,发掘众人的闪光点,而不再把家门与心扉紧锁,不再“亲之溺近,疏之靡远”.
我们正在聚蓄着个人的努力,等待着群体的觉醒.
我们正在抛弃那个富人的眼光,公平公正地对待世界!
简评:
写议论文最难调控情绪.既要感情充沛,又要十分理智,很困难;本文做到了这一点,本身是对话题的一种印证.在文章激情燃烧的叙述过程中,时时闪烁着作者对这个话题独特的思考和认识,行文清晰流畅,先写一亲一疏影响着人们认知的灰黑色现象,再写到这个现象后面的沉甸甸的本质,然后提出我们应采取的策略——尊重、信任、宽容、博爱!最后写到这场精神革命还需要环境和社会的支持.文章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体现出作者敏捷的思维和扎实的文字功夫.(推荐者: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高中部(邮编:311800)边建松)
石碑上的历史
浙江考生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石碑静默地立在村头看着几百年沧海桑田,而歌声依旧.
三百年前,县官接到快马来报,滁州境内瘟疫泛滥,凡染病者半月之内咳血而死.县官立即下令全县戒严,不许任何来自滁州者入内.
三百年后,村西的黄四娘接到儿子电话,说是在北京染了肺病,准备回村调养.
历史的轨道以平行姿态延伸,前后追逐着;历史也按照同样的方式苏醒,今昔审视着.
县官坐卧不安,自己膝下无子,只有在滁州城北的弟弟一家亲戚.倘若他们来县里避瘟疫,要不要开城门呢?
黄四娘心里咯噔一下,忙问儿子是不是得了报纸上说的那个传染病.儿子在电话那头咳了两声就挂了.
几天后,县官走向了城门,黄四娘走向了村口.历史的轨道也紧密地切合在一起.
“伯父,我爹娘都染病死了,全家上下就剩我一个了.我拼了死才逃到您这儿来的.伯父,您开开城门吧.您不能见死不救啊!”门那边县官的侄子哭着.
“妈,我回来了.”村外边儿子向着黄四娘走来.
历史带着厚重的颜色重合在一起,沿着时间的墙流淌开来.
门这边县官老泪纵横:“我已下了禁令,我得对全县百姓负责啊.”
村这头黄四娘后退了几步:“儿子,听妈说句话,别往村里走.”村民们渐渐围上来,在黄四娘身后围成一个半圆.
“伯父,您开开城门吧!您不能见死不救啊!要死也得死在亲人身边哪!”
“妈,你让我进村吧!你不能见死不救啊!要死也不能死在外头哪!”
理智与情感分别立于天平的两端,亘古的风吹过,历史在继续.
门这边县官不断地踱着步,作着他这一生最大的抉择,理智与情感的天平逐渐倾斜,县官最终在夕阳西下时下令打开城门.村这头黄四娘流着泪从村民手中接过了扫把:“儿子,今天不是妈狠心,但只要妈今天在这儿,就不能让你进村.你看看妈身边这些乡亲,他们都是看着你长大的,你忍心把病传给他们吗?你还记得这村头石碑上刻的字吗?理智点吧———你是妈的儿子,可妈不能因为你而害了全村人哪!———你得照电视上说的做啊!妈已经打电话给了防疫局,他们马上就到了.”
历史的轨道按照它熟悉的方式重合在一起,却最终折向两个方向.
石碑上刻着:嘉庆七年,滁州瘟疫泛滥,本县县官内侄自滁州来县,县官开城迎侄,数月之内,全县死绝.
亘古的风带着古老的气息拂过石碑上模糊的字迹,沿着时间的轨迹讲述着一个关于理智与情感的久远的故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石碑静默地立在村头听着几百年歌声依旧,只是历史再也不会重演了.
简评:
此文有“三贵”:一是采用“双轨式”结构,分合恰当,对比鲜明,起结新颖,符合今年“考纲”强调的“构思新巧”这一要求;二是知难而进,选用了对这个话题而言很不容易写的记叙文体;三是选材典型,巧合“非典”,“以小见大”,立意深远———在“以情代理”根基深厚的中国农村里,一个村妇说出“你得照电视上说的做啊”,难道还不是对情感社会的反思、对理性社会的呼唤吗?这给人以一种历史使命的凝重感.
文章还做到扣合“双题”(话题和文题),特别是话题:以“亲情”来扣“情感”,以“远亲总比近邻好”的历史变化来扣“亲疏”,以县官和黄四娘的选择来扣“认知”.另外,语言上能做到整散结合,文白兼举,通畅自然,足见功底;只是部分语句还欠斟酌,显得还稚嫩些.如果文章在展开古今两条叙述脉络时,做得更细致些,自然些,让读者感到舒畅,就更好了.(推荐者: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高中部(邮编:311800)边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