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建筑特征分别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9:04:44

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建筑特征分别是?
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建筑特征分别是?

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建筑特征分别是?
秦朝时间较短,而且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之后修复长城,但是时间较短,比较仓促,所以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 、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
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 .而汉朝前期休养生息,在秦长城基础上改动不大,直到汉武帝吹响了进攻匈奴的冲锋号,此后百余年,时战时和;南匈奴部落投降大汉以后,大将军窦宪两次领军强攻天山地区的北匈奴部落,致使匈奴元气大伤,北匈奴单于西逃中亚.后汉三国时期,曹操不断打击北匈奴,终于迫使最后一个匈奴单于投降中国,匈奴被分为五大部,封了五个王,永久取消了单于的称号,北方的威胁才算减轻.基本的变化但是没有多少,只不过在原有基础上加固了很多地方而已.
明长城却不一样,由于在明朝整个时期一直在不断的修筑长城,才使长城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万里长城.下面介绍一下明长城的特点,
城墙是长城工程主体,墙体依材料区分为砖墙、石墙、夯土墙、铲山墙、山险墙、木柞墙、壕榨等类
型,随地形平险、取材难易而异.除蓟镇长城的墙身全部用条石、青砖砌筑,其余诸镇长城多采用夯土墙,仅关门、敌楼包砖.铲山墙指将天然山体铲削成陡立的墙壁;山险墙一般依靠峻峭的山脊用砖石垒砌;木柞墙指树林中的木栅栏墙;壕榨指挖掘壕堑后于一侧的培筑土垣.城墙断面下大上小呈梯形,高厚尺寸亦随形势需要而异.城墙顶面,外设垛口,内砌女墙,两面皆作垛口者,如北京幕田峪长城,显示军事控守地位的重要.砖、石结构的长城以北京八达峙居庸关为例,用整齐的条石砌城墙身外侧,内部填充灰土碎石,平均高7~8米,基宽6~7米,顶宽5~6米.顶部用青砖砌成垛口、女墙,垛口高约1.8米,女墙高约1.2米.垛口开有隙望孔和射孔.墙体顶面用方砖铺砌,两侧设有排水沟和出水石咀.墙身内侧间隔修砌券门暗道,以供守城士卒上下.  明长城关城是出入长城的通道,也是长城防守的重点,建砖砌拱门,上筑城楼和箭楼.一般关城都建两重或数重,其间用砖石墙连接成封闭的城池,有的关城还筑有瓮城、角楼、水关或翼城,城内建登城马道,以备驻屯军及时登城守御.关城与长城是一体的.  城堡按等级分为卫城、守御或干户所城和堡城,按防御体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长城内侧,间有设于墙外者.卫、所城之间相距约百余里,卫城周长6~9里,千户所城周长 5里,砖砌城墙,外设马面、角楼,城门建瓮城,有的城门外还筑月城或正对瓮城门的翼城,以加强城门的控守.城内有衙署、营房、民居和寺庙.卫、所城与长城的距离或近或远,视长城内位置适中,地势平缓、便于屯垦的地方而建.堡城或称边堡,间距10里左右,城周l~3里,砖包城垣,开1~2门,建瓮城门.城内有驻军营房、校场、寺庙,边堡同长城的间距一般不超过10里,遇警时可迅速登城.   墙台在长城上,约间隔300米设一座,突出墙外,台面与城墙顶部相平,建铺房,供守城士卒巡逻时遮避风雨,墙台外滑砌有垛口,用于对攻城之敌进行侧击.敌台,亦称敌楼,跨城墙而建,分二层或三层,高出城墙数丈,开拱门,箭窗,内为空心,守城士卒可以居住,储存火炮、弹药、弓矢之类武器.顶面建楼橹,环以垛口,供隙望之用.敌台视长城险要之处而设,周阔十二丈,可容三、四十名军士.空心跨墙敌台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所创建的.  烟墩也称烽燧、烽堠、墩台、亭、烽火台等,是一种白天燃烟,夜间明火以传递军情的建筑物.多建于长城内、外的高山顶,易于 望的丘阜或道路折转处.烟墩形式是一座孤立的夯土或砖石砌高台,台上有守望房屋和燃放烟火的柴草,报警的号炮、硫磺、硝石.台下有用围墙圈成的守军住房、羊马圈、仓房.烟墩的设置有四种:一是紧靠长城两侧,称“沿边墩台”;二是向长城以外延伸的,称“腹外接火墩”;二是向内地州府城伸展联系的,称;“腹里接火墩台”;四是沿交通线排列的,称:“加道墩台”.大约每隔10里左右设一台,恰好在人的视力所及范围内.今河北、山西省交界处的内长城,因山势险峭依山为障而未筑墙,仅在山隘谷口、河流折曲崖岸处建砖砌空心敌楼,依次编号为“×字××号台”,驻兵把守,兼有守御和传递信号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