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不同时期词(诗)的风格苏轼总体是豪放派的,但也有别的风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9:29:27
苏轼不同时期词(诗)的风格苏轼总体是豪放派的,但也有别的风格,
苏轼不同时期词(诗)的风格
苏轼总体是豪放派的,但也有别的风格,
苏轼不同时期词(诗)的风格苏轼总体是豪放派的,但也有别的风格,
一.苏轼其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 ,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足迹所履进20处:四川——开封——风翔——京城——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颖州——宣州— —惠州——儋州等.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风翔他被称为:“苏 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外,全国上下有百处关于苏轼的遗迹.三苏祠有朱德亲笔题词: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二、苏轼旷达性格形成的原因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工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会有以下表现:一,殉道.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沉汨罗江.二,抱怨.既在诗中抒发穷困愁苦,怀才不遇的怨气.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以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 ;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陈子昂“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
但到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了,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是何以达到这种境界的呢?我认为这与苏轼少年时代就具备的两种个性有一定的关系.
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注意的地方.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用世的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宋史.苏轼传》中有这样的记述:苏轼少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原你去完成理想.”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
苏轼一生,不阿新党,也不附旧炎.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苏轼少年时代也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他自幼喜欢《庄子》.《庄子.逍遥游》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东,天池也.”这种高远的、不受拘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的故事,《庄子》里还讲了很多.苏轼小时侯读《庄子》他说:“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宋史.苏轼传)他是说从前内心也有些见解,自己不能说出来,现在在读《庄子》,正好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的.这是非常奇妙的.说明苏子自幼就像佛家说的有慧根,对道学家说精髓有早悟.苏轼在幼小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合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苏轼成材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对苏轼的两点做人的态度会有教深一步的认识:
苏轼两点做人态度: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正如他自己所言:“进退得丧,齐齐久矣,皆不足道.”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仍然是那样忠直.而且贬官在外时,尽力为民办实事.在风翔被人民称为“苏贤能”,在密救过旱灾,在徐州救过水灾,在杭州修西湖、建医院,惠州修桥梁,在儋州建医院、学校,尽力为民办实事,所到之处均有极好的政声.苦难铸就了苏轼伟大的人格.
三.苏轼的诗词
说起苏轼不说其诗词就像到了杭州没去看西湖一样.
(一).苏轼的诗文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现存的诗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极富情趣或理趣.如《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作,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妙,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题西林壁》则由看山引发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问题.它告戒人们:由于各自观点立场不同,困难问题的出发点不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对事物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超越自己的狭小范围,摆脱个人偏见.它也启迪人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对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大呢个关系的思辩,以及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警戒.苏轼诗中这种引人入胜的景色与耐人寻味的诗意以及发人深省的这里融为一体,就是所谓的宋诗“理趣”.
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苏轼诗歌的另一主要内容.苏轼是有志于经世济民的诗人.他出身寒素,入仕后累遭贬谪,接近下层民众,这为他写作此类诗提供了基础,像《吴中田妇叹》等诗篇都是此种精神的反映.
苏轼还常常借用历史题材,揭露现实政治弊端.《荔枝叹》是这类诗的名作.表现了诗人敢于抗争的精神.
苏轼无事不可入诗,散文化、议论化是苏诗的特点,各种题材,他都能恰当地点染,融触处生春,无不如意.
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水,柳如泉.欧如瀚,苏如海”之喻.
苏轼的论说文包括奏议、进策、经解、杂说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论和政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教战守策》是论述居安思危、教民武备战之文,作者针对北宋苟安的现状,提出战守策略,非常切中时弊.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山水游记和亭台楼堂记等.数量虽不多,却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碑传文代表作有《方山子传》、《书刘庭式事》.山水游记《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科学考察性质的文章.它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组织成文,旨在说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杂文小品在苏轼散文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数量大,艺术成就也很高,它包括随笔、序跋、书信、杂著等,此类文章大都是随手拈来,信笔写成,展现作者的襟怀和个性,且极富神韵和情趣.如《日喻》等.
苏轼的赋作,以前后《赤壁赋》名声最著.《前赤壁赋》写名月秋夜,与友人泛舟赤壁,在水光月色之中,借景抒怀,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虽有一定的消极情绪,但主要表达了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后赤壁赋》写作者在东夜月下,登高览物,表现出从清风明月和挟仙遨游中摆脱苦闷的潇洒和超脱.两赋语言骈散相间,声韵铿锵和谐,主宾问答自然,是宋代文赋的佳篇.
(二).苏轼的词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词在题材内容、风格意境和语言音律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词的创作的新阶段.
苏轼对词的贡献,首先在于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
在题材内容上,苏轼把词人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尊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苏词众多的题材中,以抒情词、咏物词和田园词的成就最高.
就抒情词而言,除了传统的风月柔情之外,苏轼大胆开拓,把词体逐渐转化为文人言志抒情的工具.他用词表现自我,用词直接抒发自己的为政、爱国、怀古以至广泛的人伦之情.如《沁园春》(孤馆灯青)抒写“致君尧舜”“用舍由时”的为政抱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写密州出猎的盛况,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其中又有一首词人四奶奶爱妻王弗的悼亡作.即“十年里生死两茫茫……”,借用梦境抒胸臆诉悲苦,情真意挚,沉痛断肠.
实施咏物词多达30余首,且艺术精湛,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重神似描写,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寄托.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的田园词是对宋词题材的一个突破.他在徐州所做的组词《浣溪沙》五首,描写了农村风光、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和乡风民俗,宛如一曲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
在词风上,苏轼可谓开创了豪放的意境.最具代表的是《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词人挥洒如椽之笔,描画雄奇壮美的江山景色,又驱使无限时空,赞美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感情豪迈而又沉郁.
苏轼还开创了旷达词.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旷达是苏轼为人的性格特征,旷达词在苏词中数量很多,所以旷达可以称为苏词的主要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通篇吟月,却处处关合人事.词人似与月对谈,探讨人生意义,最终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摆脱了人生苦恼,实现了旷达.此类词还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传统婉约词的创作,也多佳制.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
在语言和音律上,苏轼也有创新.苏词的语言清新朴素、简洁畅达,不似柳词的俚俗,更没有花间词的脂粉气,而以清雄韶秀见长.在词调上,他引进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调.如《沁园春》、《永遇乐》、《水调歌头》、《贺新郎》等.
总之,苏轼终究以苏轼的姿态成就了一代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