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一学期孔孟论学各篇的含义每一篇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0:12:33
八年级第一学期孔孟论学各篇的含义每一篇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啊?
八年级第一学期孔孟论学各篇的含义
每一篇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啊?
八年级第一学期孔孟论学各篇的含义每一篇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啊?
第一则论述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少年应该立志学习,它会给人在成长和发展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它会使人终身受益.
第二则论述了学习方法:学习和思考密切结合起来.
第三则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不懂就问,勤勉好学,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学识浅的人请教.
第四则论述了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要不断学习,要坚持不懈.
第五则:学习如果不能专心致志,就将一事无成以此来证明学习效果的好坏不在于智力,而在于学习态度,以此来论述了学习应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集中精力,专心致志.
第六则论述了学习态度:学习应该有批判怀疑的精神.
我们刚学完.
1、少年时立志于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2、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
3、学习应该不懂就问,包括问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4、学习要坚持不懈。
5、学习不能一曝十寒,要专心致志。
6、不要迷信书上所写的道理,要取其书中的精华。...
全部展开
1、少年时立志于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2、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
3、学习应该不懂就问,包括问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4、学习要坚持不懈。
5、学习不能一曝十寒,要专心致志。
6、不要迷信书上所写的道理,要取其书中的精华。
收起
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做事能合于礼,四十岁能辨惑解疑,五十岁能知晓自然规律,六十岁能闻言知意,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内容理 这则语录,孔子自述其进德修业的过程,总结了他人生各个阶段所达到的境界。从少年时“有志...
全部展开
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做事能合于礼,四十岁能辨惑解疑,五十岁能知晓自然规律,六十岁能闻言知意,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内容理 这则语录,孔子自述其进德修业的过程,总结了他人生各个阶段所达到的境界。从少年时“有志于学”开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生经验也不断攀升至新的高度。孔子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少年时的“有志于学”将为一生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而终身学习,会使人不断提高,终身受益。
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无所获。” 内容理 这则语录讲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的后果是“罔”,思而不学的后果是“殆”,两种情况对举,从反面证明了“学”与“思”的重要性,指出了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所得。
3.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给他取谥号‘文’呢?”孔子说:“聪明而好学,不以对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给他取谥号为‘文’”。 内容理 孔子借为学生解释孔文子谥号的机会,阐释了自己对“文”的理解,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从中也可看出孔子本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另外,我们也看到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非常善于把握教育机会的。
4.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矣。”(《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如果停止不做,这是我自己主动停止的。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了一筐土,但是如果我继续干下去,那就是我主动前进的。 内容理 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眼看就要成功的事,终究不成,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以致前功尽弃(《尚书》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句);艰巨的任务虽只刚开了个头,但只要不断前进,终能成功。从中我们可以懂得:学习贵在坚持,不能止步不前;而后退和前进,全在自己,不在他人。
5.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业;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大王(这里是指齐王)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再生长的。我能见大王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大王身边,我怎么能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下围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但一定比不上那个人。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啊。” 内容理 孟子以“一暴十寒”作比喻,解释了大王“不智”的原因,告诉人们,学习不能一曝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又以“学弈”为喻,通过两人学习态度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来教,即使是最好的老师来教,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由此阐明学习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的道理,并强调了学习的效果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由学习态度决定的。
6.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的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内容理 《尚书》中有武王伐纣“流血飘杵,赤地千里”的记载,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认为仁人无敌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现杀戮无数的血腥场面。虽然这个推断未必符合史实,但孟子的这种质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 这六则语录从学习作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不同角度论学,采用比喻、举例、对比等方法,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收起
孔子:
1、学习的作用,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受益;同时勾画了终身学习中人的生活轨迹。
2、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
3、学习既要勤奋而敏捷,更要有“不耻下问”的谦虚恳切的态度。
4、通过生动的比喻表明学习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就大业。
孟子:
1、学习不可一暴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同时还不可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神,专心致志。
全部展开
孔子:
1、学习的作用,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受益;同时勾画了终身学习中人的生活轨迹。
2、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
3、学习既要勤奋而敏捷,更要有“不耻下问”的谦虚恳切的态度。
4、通过生动的比喻表明学习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就大业。
孟子:
1、学习不可一暴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同时还不可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神,专心致志。
2、对《尚书》关于周武王伐纣时杀人以至流血使木杵漂浮起来的记载的质疑,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著名观点,从而阐述了学习时具备批判怀疑的精神。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