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会鸣叫的五种昆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9:35:12
夏天会鸣叫的五种昆虫
夏天会鸣叫的五种昆虫
夏天会鸣叫的五种昆虫
蟋蟀、蝉、蚱蜢、螽斯、纺织娘
螽斯也叫蝈蝈,又称哥哥,是鸣虫中体型较大的一种(彩图8).体长在40毫米左右,通体绿色,品种很多,分布面广.蝈蝈一年一代,成虫通常在7~9月为活跃期.雄虫脱皮后3~10天开始鸣叫,夏日炎炎,蝈蝈常引亢高歌,铿锵有力.天气越热,叫得越欢.谚语说:“蝈蝈叫,夏天到”.在我国的南北方均有它们的“声”和“影”.在民间饲养广泛,深得爱好者的青睐.
蝈蝈多见于原野、灌木丛、矮林间,它们常隐伏于草丛或植物茎秆上,极善跳跃,不易捕捉.有时捉住了它的一条腿,它会毫不犹豫地“丢足保身”,断腿逃窜.因此,当你去捕捉时一定要十分小心.
蝈蝈的种类很多,按地域分,南方统称“南哥”,北方称“北哥”.按地区划分,则各地都有各自的称呼.如山东产的称“鲁哥”,北京产的称“燕哥”,山西产的称“晋哥”.若按它们的成长期划分,端午节后出现的称“夏叫”,声音低弱;立秋后10天出现的称“早叫”,体型健壮,叫声洪亮;在晚秋出现的称“冬虫”,叫声柔弱.如按它们的体色分,绿色而有光泽称“翠哥”,绿色带白的称“白哥”,或“糙白哥”,紫红如铁者称“铁哥”.若按眼睛的颜色命名者,则有“红眼翠哥”,“黑眼铁哥”等.若在野外捕捉的称“野虫”,人工繁育者称“孵虫”或“坊虫”.
纺织娘也称“络纬”或“络纱婆”、“络丝娘”,是早为人们选养观赏的鸣叫昆虫.夏秋季节,它们鸣奏弹唱,传情求爱,十分活跃,是一生中最欢乐的时光.它与螽斯一样,均属螽斯科.我国主产于江浙两省,福建和山东也多见.纺织娘体型一般较螽斯大,体长在5~7厘米之间.大都通体翠绿,少数黄褐色,偶尔有紫红者.前翅发达长阔,约为腹长的一倍.
纺织娘常见于庄稼地、瓜棚豆架、草丛芦苇之上.白天静伏于是瓜藤枝叶间,每当黄昏降临,它们就开始“纺纱织布”.先奏一段“前奏曲”:“ga-zhi ga-zhi ga-zhi”,连续20多次,然后急转弯奏出主旋律:“zhi……”长音,时轻时重,抑扬顿挫,音高韵长,犹如纺车的转动声.不同品种发出不同的声音,以表明它们各自的身份,是吸引异性前来相会的信号和法宝.个体之间常常会彼此“竞赛”,好比“赛歌会”,为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罗曼蒂克”的色彩.聆听这种音乐,会给人带来几分遐想,犹如置身于田园乡野,令人心旷神怡.
如果你想亲自捕捉过把瘾,其实也不难.当夜幕降临以后,手持电筒,循声徐行.到达它的栖身之地时,务必轻移脚步,仔细搜索,直到发现猎物,迅速下手逮住.在手电光的照映下,一般不会逃走.
纺织娘品种的优劣,主要从颜色上区别.细察体色,大致有紫红、淡绿、深绿、枯黄四种.其中紫红色极少见,品质上等,甚是珍贵,俗称“红纱娘”;嫩绿色的“翠娘”也称精品,叫声清脆亮丽;而枯黄色的“黄婆”欠佳,音色差,寿命短.
盛夏酷暑蝉鸣声声
盛夏炎暑,蝉鸣能给人带来野趣、宁静和凉意.那抑扬顿挫的蝉鸣声,还往往会使人追忆儿时的情景.夏季,当一阵雷雨过后,在树根周围的地面即可发现一些圆圆的洞穴,这就是蝉儿出土的地方,碰上好运气,还能抓到没有蜕壳的蝉儿.
蝉属于同翅目蝉科,全世界约有1500种.在上海地区最常见的有3种:一是鸣蝉,又叫知了.体长约4厘米,混身漆黑发亮,鸣声粗犷而宏亮;二是蟪蛄,体长约2厘米,全身黑褐色,鸣声尖而长,连续不断;三是寒蝉,体长约2.5厘米,头胸淡绿色,因它在深秋时节叫得欢,故又称秋蝉.
蝉之所以能鸣叫,是因为它的腹部有一对鸣器,由镜膜和鼓膜组成,当膜内发音股收缩时,便产生声波,发出嘹亮的声音.不过别忘了鸣器只雄蝉才有,雌蝉是“哑巴”.
蝉的生活方式较为奇特.夏天,蝉产卵后一周内即死去,卵经过一个月左右即孵化,孵化后若虫掉落到地面,自行掘洞钻入土中栖身.在土中,它们要经过漫长的若虫期.老熟幼虫爬出洞穴后,徐徐爬上树干,然后自头胸处裂开.不久,成虫爬出蝉壳,经阳光的照射,翅膀施展、干燥.羽化过程约需1~3小时.最著名的种类要数美国的17年蝉,此外还有3种13年蝉,它们都是昆虫中的寿星.
捉蝉不同于捉其他的鸣虫.蝉有趋光性,当夜幕降临,只需在树干下烧堆火,同时敲击树干,蝉即会扑向火光,此时迅速上前活捉,十拿九稳,非常有趣.
中国三大鸣蛉
金蛉子、黄蛉和墨蛉均属直翅目蟋蟀科,是中国的三大鸣蛉.
(1)金蛉子.为三大鸣虫之首,产于江浙一带.在市郊的公园里,亦可以见到它们的踪迹.金蛉子体长8~9毫米,宽3.5毫米.触角长40毫米.头宽阔,略横突.前胸略呈四方形,前翅发达,宽大,呈长方形.
金蛉子喜栖于芦苇及灌木丛、园林、庭院田舍的绿篱、冬青等枝头叶下,爬行跳跃.喜在白天鸣叫,声音清脆,音色如铃:li……li……li,节奏短促,连续鸣叫,中间有2秒的间歇.白天比晚间叫得欢.它们以植物的茎、叶和果为食.每年发生一代,成虫期在8~9月间.
(2)黄蛉.也称大黄蛉、安徽黄蛉(彩图9).大黄蛉与小蛉是两个不同的品种.大黄蛉体长约7毫米,宽2.5毫米,触角40毫米,体型较小.体色金黄发亮,十分漂亮.
黄蛉常栖息于高大的白茅草丛中以及山坡、近水草地和灌木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安徽屯溪及黄山一带.黄蛉鸣叫不分昼夜,尤其在傍晚和清晨鸣叫更加欢畅,鸣声清澈响亮,节奏较小黄蛉急而快,声如:jijiji……”,连续发音不间断,每次长达7分钟以上.黄蛉的最大特点是易饲养、寿命长、善鸣,鸣声轻柔悦耳,所以极易受鸣虫爱好者的青睐.
黄蛉成虫见于9~10月,是屯溪特产,产于南山的称“早秋黄蛉”,产于北山的称“中秋黄蛉”.前者体型大,寿命长,并有绿眼黑眼之分,黑腿金腿之别.后者体型小,寿命短.珍贵品种有飞翅、鸳鸯眼等,数量稀少.
(3)墨蛉.又称蚁蛉、乌蛉.全身墨黑发亮,因前胸背板一片黑色而得此雅号.它在三大蛉中最漂亮,体态娇小苗条,具“黑牡丹”之美称.
墨蛉主产于江苏、上海、安徽等地,成虫见于6~9月,体长约5毫米,常栖息于田野的土丘草坡、草丛及公园草坪间,动作敏捷,极善跳跃.尤其是它的足部具有较强的附着力,可在叶背倒悬而行.墨蛉不仅体态优美,其鸣声也幽雅动听,很有特色.它不仅鸣叫时间长,而且声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每次开叫可延续60分钟之久.若把数只墨蛉聚养在一起,它们还会争鸣不休,组成悦耳的大合唱.
鸣蛉在民间饲养已有悠久的历史.饲养一般用虫盒,常用米粥、南瓜、菱肉、苹果等喂养.平时注意勤换食物,以保持食物的新鲜和水分.冬天须保暖,饲养得当,可过春节.在严冬腊月,若能听到鸣蛉的鸣唱,不失为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