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描写有什么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3:44:08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描写有什么特点?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描写有什么特点?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描写有什么特点?
《林黛玉进贾府》写作特点
  中国语文网
  一、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二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也就是上引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之处.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向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二、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
  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兼用.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
  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还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它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者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之前,就先已通过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
  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按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裐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前十数句关于凤姐衣着和外貌的描写,是细腻的工笔画,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
  但作者到此还没有交代这位少妇是谁.接下去我们先是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但依然使黛玉不得要领.最后众姐妹告诉黛玉:“这是琏嫂子”,黛玉这才想起昔日听母亲说过的情况因,而王熙凤这个名字才最终交代了出来.
  凤姐一出场,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人的说话声,她先是赞美黛玉“标致”,顺手就恭维了贾母;接着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伤心话来招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分,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分咐婆子们……至此,读者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再知其名,再睹其种种表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王熙凤,自然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凤姐的出场前后作如许皱染,后文焉得不活跳于纸上!
  紧接着凤姐出场之后,又接写了宝玉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环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乍一看,这段描写似和凤姐出场出于同一机轴,都是通过了黛玉的耳中所闻、心中所思和目中所见,都是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但实际上作者是有意识地把这两个人物的出场加以对比描写,使之“相映而不相犯”(甲戌本脂批),这正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凤姐出场,“一语未了,黛玉听到的是“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笑语声,这一声可谓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凤姐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而宝玉出场,“一语未了”,黛玉听到的首先是“外面一阵脚步响”,接着是丫鬟的回话声.“一阵脚步响”,说明来者是个年青的男性(古代女性走路不可能发出脚步响),且是贾母前受宠爱的人(否则不敢如此大胆放肆),这就非常切合宝玉的身分地位;丫鬟的回话声,一开始就点明了来者系谁,这和凤姐出场时直至最后才讲出姓名来正好前后相映.因此,虽然同是“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但同中又有异,且通过了所闻之声的不同,显示了人物身分性格的差异.如果把这两个人物的出场描写调换一下,凤姐出场是听到“一阵脚步响”,宝玉出场是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笑语声,那就从根本上失却了这两个人物之神.
  不仅如此,两人出场时在黛玉心中所引起的反应也不相同.凤姐出场,黛玉心中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里,黛玉的心中所思和以后的目中所见是一致的.而宝玉出场,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黛玉的心中所想和实际的宝玉正好适成反照.在此之前,黛玉早就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有个表兄,乃“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她本人入府后,又听王夫人亲口嘱咐:宝玉乃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一直到宝玉出场前夕,在黛玉心中所唤起的都是这样一种印象.这种在人物出场前一再加以贬抑的手法,一方面造成了一种强烈的悬念,使读者产生必欲看个究竟的愿望,正如脂批所云:“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已毕有一宝玉矣,幻妙之至.只冷子兴口中之后,余已极思欲一见,及今尚未得见,狡猾之至.”(甲戌本)同时,它又和后面黛玉实际的目中所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更衬出了宝玉的神采风韵,脂批所云“这是一段反衬章法”(甲戌本)者是也.如果说凤姐的出场是以先声夺人取胜,那么同回宝玉的出场是以强烈的悬念和反差见长.
  三、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插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小说中的典型环境——贾府,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描写的:
  1、宏伟的外观:
  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林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写着五个大字.几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富丽,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
  2、讲究的布局:
  贾府建筑的布局十分讲究,比如贾母所住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空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是贾赦的住处,虽不似贾母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作映衬.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
  3、华贵的陈设:
  对贾府华贵陈设的描写,主要以“荣禧堂”为重点: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金屏彝、玻璃盒、楠木交椅以及镶着錾银字迹的乌木对联,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洋罽、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觚、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吃穿用度,的确“与别家不同”.
  课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1、课文中对贾府的环境都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眼睛而描绘的.黛玉虽然对贾府的情况有些耳闻,但并未亲见.所以在描写中带有黛玉初次观察的惊奇.
  恰当的描写角度,更突出了贾府与众不同的特点.
  2、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宁、荣二府都是奉皇帝之命“敕造”;“荣禧堂”的匾额又是皇帝御笔书赐;室内陈设的物品(如“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显示着对君王的忠诚与尊敬;来往的宾客也都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豪门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