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业发展的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7 21:51:44
台湾工业发展的特点?
台湾工业发展的特点?
台湾工业发展的特点?
台湾经济奇迹的基础其实农业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国民政府「以农业扶植工业」的政策
先是在农业方面做了一些重大改革措施
自民国38年实施三七五减租、40年公地放领、42年实施耕者有其田等措施後,开始展开一连串的工业培植计划,一面开辟交通,开发电力,一面鼓励民间企业以发展纺织工业为重点,亦即食、衣二项民生建设列为首要之务,自民国40年美国经济援助之後,42年开始第一期四年经济建设计画,政府订立了奖励投资条例,技术合作条例,加工出口区管理条例等,引进技术、资金、 再结合土地和劳力,於是我们的工业开始起飞
民国46年第二次四年经济建设计画
民国50年第三次四年经济建设计画
直到民国54年第四次四年经济建设计画,美国宣布中止美援
另一方面从就业人口结构来看
光复初期,农业部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的60%以上.
40年代初期,就业人数中农业所占比率仍高达56.7%,服务业占27.0%,而工业仅占16.3%.至49年,农业所占比率下降为50.2%,工业上升为20.5%,服务业提高为29.3%.
50年代农业部门对劳力的吸收渐臻饱和,农业就业人数增幅已较前减缓,乃大力发展劳力密集工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至59年,就业人数中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的比率下降为36.7%,工业及服务业分别上升为27.9%及35.4%.
从人力的结构更可以明显看出农业与工商业的兴衰对比
另外找到一篇文章也很值得参考
其中提到了「进口替代」政策
或许这正是您所要的答案
踩著农业向上发展的工业
瞭解了国家从战後,透过各种制度与机构,以当时农业经济的两大中心,稻作及蔗作为主轴,剥夺农家生产剩馀的手段.前面也稍微提到,这些剥削农家而来的成果,使政府掌握粮食并藉著压低米价而压低工资,以及赚取外汇进口工业原料,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关键,所以说农业部门的发展成果,经政府制度性的剥夺後,被转移到工业部门,是促成今日台湾的工业化的基础所在.接下来,我们仔细看看:被剥取的农业剩馀是如何被转移到工业、促成工业发展;而工业发展过程中美援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1背景--外汇危机
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台湾一下子增加了近两百万的人口,使得原本混乱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通货膨胀、粮食不足、外汇短缺等等.50年代起,经过改革币制,通货膨胀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经过农地改革的农业,也迅速从战後复原,生产力并有所提升,粮食压力减轻.然而,外汇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缺少外汇,政府既无法进口工业生产的设备及原料,进行工业复原与生产;也无法进口民生必须品,供给岛内遽增的人口,对执政当局而言,缺少外汇,无法进口军事设备等防御资料,更对政权产生最大的威胁.
2进入「进口替代」发展时期
A「进口替代」
50年代起,美援陆续来到台湾,虽然美援背後,主要是为防堵共产世界的军事意图,而美国也必须协助受援国的经济发展,使受援国能够自立地应付军备支出,避免超额的军事负担,也拖垮美国自己.所以,除了表面上平均一年一亿美元援助,美援势力,更在台湾的经济政策上扮演引导决策的角色,使台湾得以发展工业化,并以自身的经济成果支付军事费用.五0年代起,台湾一方面在外汇短缺的背景,一方面为配合美援要求,而展开『进口替代』的经济策略:主要重点是,以大量米糖及其他农产或加工品出口,赚取外汇;以及,为减少外汇需求,采取关税保护、限制进口,并扶持国内生产民生必需品为主的轻工业发展.1953年,国民政府实施第一期的四年计画,发展『进口替代』,就是第一期经建计画的中心内容.紧接著,1957年实施的第二期四年经建计画,主要也延续『进口替代』策略,所以说两期的经建计画期间,或整个50年代通常被称做『进口替代时期』.
进口替代策略,的确有效地为政府解决外汇问题,并扶植了国内的制造民生必需品为主的轻工业,从50年代台湾经济的进口结构的变化,即扩大生产资料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减少消费品出口,特别是消费品的进口比例减少很大,从1952年占进口总额的的20%,下降到1959年的7%.
以发展内销市场的进口替代工业,之所以有显著成效,自然少不了各种具保护性质的国家政策来推动,贸易与汇兑政策尤其重要.例如制订外汇配额优先次序;采用不利出口的复式汇率与进出口连环制;此外为抑制进口而采用的进口数配额、高关税;以及为节约进口原料外汇以及为防止过剩投资而限制设立新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50年代轻工业的发展主力是农产品加工和棉纺业,另外,当时的重化学工业虽然只占整体工业生产的25%左右,但是生产率有相当程度地提升,其中的石油、煤制品更渐渐地崭露头角.
B进口替代时期的公民营事业发展
(1)糖业、电力与肥料--五0年代公营事业的三大巨头
公营事业是国民政府从殖民政府接收而来,五0年代作为发展工业中的战略基础并主导成长的产业部门是糖业、电力、肥料.其中,糖业是赚外汇的主力,占出口总额的49%,重要性可以想见.再者,电力事业做为能源部门,是供发展的基础关键,所以成为政府投资的最大重点,五0年代投注了最大比例的美援资金在上面,例如1954年,电力投资占了69.1%的美援资金,1952到1964年并完成了15个电力开发项目,主要供给肥料工业,其次钢、铝、纺织和水泥等等.最後看看肥料工业,肥料对农业,尤其粮食生产的重大影响,前面也有详细说明,五0年代肥料年产约20万顿,供应30%的岛内需求,也发挥了进口替代的功能,1960利用美援增设新厂,就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1964年,自给率攀升到79%.
综合五0年代的公营事业发展特色,一方面就是支撑工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则是相当依赖美援资金.公营企业的资金来源65%是依赖美援,事实上,如果电力没有美援是不可能进行开发,没有电力,肥料工业也不可能开发,少了肥料,农业会受影响,另外,各种轻重工业也不可能顺利开展,由此可见,美援对进口替代时期的作用有多重大.
(2)民营事业的四大主角--食品、纺织、水泥、造纸
工业化初期,食品与纺织是发挥进口替代作用的主导部门,是台湾也是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台湾的特点是,食品工业有他的历史基础,纺织业是战後从大陆迁来的,若说到纺织业迁台後随即迅速窜起,本书另外有详细说明.
至於水泥与造纸,是拜台湾的自然资源之赐.当然无论哪一种产业,都少不了政府政策的保护.
C美援协助下的剩馀转移
纵使初期主要是军事意图,但美援对战後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当大,几乎可以说,少了美援,不知台湾是否可以创造所谓的『经济奇迹』!当然必须强调的是,美援绝对不是美国爱做慈善事业---一切都是了美国自身的军事以及经济利益著想!
从使国民政府初步稳定政权的农地改革来说,在改革办法的拟定与政策的实行工作等技术协助,美援在台重要执行机构之一的农复会都会派专家参与、指导,并且在经费方面补助国民政府,例如补助改革计画需要雇用人员的人事经费,最多高达3万3千多人,可以说,少了美援或农复会,台湾很难在短期间内完成农地改革.
而农地改革的完成,使地主阶级解体,对国民政府而言,不仅消解本土的反对势力,更容易就个别农家进行剩馀的剥削;对农民而言,改革後,农民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相当程度地激励他们的生产意愿,提高农业生产力.说到生产力的提升,美援透过农复会提供技术,如品种改良、栽培技术革新以及农药与农机具的购买补助等等,对提高生产力相当重要.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是,美援初期不但提供进口肥料,更著重对化学肥料工业的投入与建设,以促进农业发达生产,并且为了协助在美军占领下的日本解决粮食以及外汇不足,要求政府签订中日贸易协定,采取以货换货,即台湾的稻米输出日本,并交换肥料进口,为了让台湾有更多的米可以输出日本,农复会除了协助稻米增产,美国又以美援农产品来减少台湾的稻米消费,而农民遭剥削徵收的稻米出口後,换回的肥料又让政府得以进行,再剥自己一层皮的肥料换谷制.从直接提供肥料、要求中日易货到投资肥料工业生产的过程来看,没有美援的支持,国民政府也无法顺利进行肥料换谷制.
再说到农业技术改良、机械化以及肥料使用,既帮助生产力提升,还造就多馀农业劳动力,为工业发展初期,『进口替代』时的轻工业提供劳动力;而农业生产发达,农家所得提高、生活改善的结果,又能够提供消费市场给正值发展的轻工业;加上农业生产提高和政府制度性地收夺米糖,用以出口赚外汇,进口工业生产资料;政府掌握粮食又以低量价政策压低工资水准.
总之,美援透过农复会在经济发展策略中扮演『桥头堡』角色,首先通过农地改革消除地主势力和散地权,改变农村结构,巩固农村秩序;然後引进农业技术,并使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与资源转移至工业部门,因应工业发展需求.
工业成功、农业成仁
总之,进口替代策略的成功关键,是50年代在美援协助下,经政府对农业蓬勃发展的剩馀进行制度性剥削,并移转而扶植了工业发展,在进口替代期间,政府高喊的口号就是『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只是,农养工的成绩斐然,还被称为『经济奇迹』,而後半句『以工业发展农业』,无人闻问,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