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行》中“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句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方面加以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4:53:43
《村行》中“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句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方面加以赏析
《村行》中“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句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方面加以赏析
《村行》中“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句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方面加以赏析
写景动静结合,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赋予景物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
【鉴赏要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
...
全部展开
【鉴赏要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
意境是诗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诗的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人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感情服务,从而使诗歌产生意境。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等。
5、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对比、白描等。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主题分类】按照诗人抒发的主体感情,山水田园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往往用饱蘸热情的笔表达对山水的歌颂和对田园的热爱。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 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诗人们通过对山水风光、田园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尘世官场的污浊、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雉雊(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6分)
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牛羊归巷、野老候童、野鸡唤伴、蚕儿造窝、农夫絮语(写出四个即可)(2分)。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2分)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2分)
(三) 淡泊宁静, 志趣高远
这类诗歌往往对环境超凡脱俗的刻画,表现主人公一种高洁的志趣。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1) 诗人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刻画了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2)诗作是从哪两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一方面通过首联、颔联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描写,间接表现其高洁不俗。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点明作者造访的时间是清爽的秋天同时也暗示了陆鸿渐的身份。
另一方面通过颈联尾联西邻对其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其潇洒疏放。“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鸿渐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其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的风度。
(四) 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诗歌中作者常常营造清幽、静谧、温馨的环境,表达对所居环境的喜爱和生活的闲适、淡然。
夏谷云泉
高 棅
云影荡山翠,泉声乱溪端。
长林无六月,萝薜生秋寒。
高棅的写景诗,有人说是“工整精练,风格清新”。你觉得如何呢?请就他这首诗的写景抒情方面作些鉴赏。
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在诗中,赞美夏日的山谷云泉。绿色的山岭飘荡着云影,溪流发出悦耳动听的泉声,茂密的林里没有六月的酷热,垂挂于树上的菠萝和薜荔散发出秋天的寒气。作者通过夏日山谷树林中的描写,表现了与世无争、闲适自得的高雅情趣。
(五) 感情复杂,不一而足。
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不止一种,往往是闲适、寂寞、岁月流逝、报国无门、远离他乡等二种或多种的并存。
(唐)王 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③
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②徙倚:徘徊义。
③采薇:此处用古代隐士伯夷、叔齐的典故。武王平定了商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 请简析这首诗是怎样扣住“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景物描写的。(4分)
诗人举目四望,写秋色先从大处着眼,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略带萧瑟的背景,而后又在这背景上增加关于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动起来,营造出一种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或答:诗歌由远景到近景,注意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野秋景“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得分点:要求答出画面由静到动的变化;能够说出整幅画面自然、朴素的总体风貌)
(2) 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对山野秋色的描写中表露了怎样一种心情。(4分)
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意对即可)
【鉴赏示例】
村夜
自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
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
鉴赏:“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两句写景,信手拈来,气氛淡雅凄清,给人寂寞萧条之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孤独寂寞的感情,寓情于景,而非直接抒情。寂寞的诗人“独出门前望野田”,似乎想凭此排解烦闷,“月明养麦花如雪”,写景转为轻快明丽,诗人的心情肯定也立即欣慰。 .
全诗前后的写景,色调气氛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巧妙地借助景物色调的变化,反映出诗人情绪的微妙变化。转换灵活自如,不着痕迹,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收起
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