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双音词有什么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2:22:00

魏晋时期的双音词有什么特点!
魏晋时期的双音词有什么特点!

魏晋时期的双音词有什么特点!
双音节词萌芽于距今两千多年的先秦时代,在殷商甲骨文及铜器铭文中偶尔可见,如“上帝”“今日”等,但为数甚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生双音节词大大超过了新生单音节词的数量.这些新生双音节词的两个语素之间,一般不具有语音上的联系,只表现为意义上的联系.这标志着双音节词在其发展过程中进入了全面发展、成熟的阶段.下面就汉语双音节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全盛时期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一、魏晋时期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汉语的双音节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融合进程加快,江南地区迅速开发,北方经济也得以恢复和发展.在此大前提下,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祖冲之、贾思勰等著名科学家和一批杰出的文学艺术家,还产生了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随之而来的是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断出现.原先最简短、最明确的单音节词在面对日益扩大且近于无限的词义内容时就显得捉襟见肘、无能为力了.单音节词在言语交际上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具体词义满足不了人们认识日益概括、抽象的需要;宽泛的词义满足不了言语交际日益精密、准确的需要;有限的词性结构满足不了与时俱增的词汇增长的需要.由于汉语是音形义的结合体,面对这种困境有以下几种解决方式:一是扩大原先语音系统,通过创造许多新的语音来满足对新事物、新概念的表达;二是扩大原先的文字体系,也就是创造新字以记事;三是扩大原先的语义系统,通过扩大同一词语所表达的词义范围来满足社会发展对表达的需要.但我们认为,这三种方式都是不可行的.首先,前两种方式都是弊大于利,任何一个系统的无限增大,都会极大地加重语言使用者的负担,这样不仅不会完成语言的交际任务,反而会使语言的发展走进无路可走的死胡同.而第三种方式除了加重语言使用者的负担以外,还会给语言的使用带来很多麻烦,造成很多理解的误区.在这三种方式都宣告行不通之后,第四种方式便应运而生了,即改变现有的词汇系统,以原有的词语为基础创造一些新词来表示新事物.魏晋南北朝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单音节词一直占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音节词按照一定的规律加以组合,便形成了双音节词或复音节词.这种创造新词的方法带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一度繁盛.

二、骈文对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影响

骈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作为一种新的特殊文体,它几乎占据了当时所有的文字领域,成了文章正宗.无论是诏、令、表、疏之类的公牍文,抑或碑、铭、诔、书信之属的应用文,都成了骈文的世界.其他文体无不受其影响.以精巧工稳的句子构成对偶直至终篇,这是骈文最基本的形式特点.它不但要求字数、结构、平仄、节奏等相对应,而且也要求内容和意义旨趣上的对偶,从而形成一种和谐、匀称、均衡、整齐的审美效用.
基于骈文的以上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它对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影响.
(一)骈偶对仗对双音节化的影响.骈文往往通过临时拼凑双音词(如《颜氏家训·勉学》:“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中的“书音”和“宗系”均是临时拼凑而成.)、词义累赘与繁复(如《颜氏家训·止足》:“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句中用单音节词“寒”“饥”就已经足够,但为了求得六字骈句效果,不惜以“露”“乏”补足音节.)和大量使用同义词等方式来取得骈偶对仗的效果.这在取得骈偶对仗效果的同时,也促进了双音节词的发展.
(二)平仄声律对双音节化的影响.骈文的平仄相间、相对或相粘等规则是通过平仄、声韵的错落有致来造就句子的音节美的.骈文的平仄声律对词汇双音节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序上.如《颜氏家训》中“步行”和“行步”两词共存,“行”属平,“步”属仄,“步行”,早有其词,这里用“行步”逆式,正是为了适应本句节奏点上仄声的需要.这样,在造就句子音节美的同时,也扩充了双音节词的家族成员,催化了词汇的双音节化.
(三)句式节奏对双音节化的影响.骈文句式一般以四六字句为主,基本结构大致有五种:四四;六;四四四四;四六四六;六四六四.落实到具体的篇章,无论采取何种句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两两成对成偶.这在无形中也促进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发展进程.
由以上论述可知,骈体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进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催化作用.首先,骈文的四六句式和二字一顿的节奏形式,为双音词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其次,忌同字相对和讲究骈偶对仗的句法结构,促使人们积极寻找和创造新的双音词;再次,平仄声律又使得有些双音词的语序发生了变化.

三、佛教文化对汉语双音节化的贡献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古印度传入我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随着佛教的盛行,佛经、佛典也不断被译介进来.受汉语节奏习惯的影响,佛经词语大多数被译作双音节词.而这些成批的新词新语,随着佛经的广泛流传,又反过来影响了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
佛经的广泛流传对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影响,在一些文学著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千里宝幢,百由旬座,化成净土,踊出妙塔乎?”(《颜氏家训·归心》)句中的“塔”是佛经“率堵坡”的汉译词,为了与“净土”成对,故加一“妙”字修饰,从而构成了双音节词.又如“恒沙世界,微尘数劫.”(《颜氏家训·归心》)句中的“恒沙”一词出自《金刚经》:“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佛教认为,世界就像恒河的沙数一样.这里取其义,且为二字一拍的节奏句式需要而截取中间二字,形成了新的双音节词.
另外,一些僧人传记也为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高僧传》是南朝梁慧皎所写的一部僧人传记,在这部传记中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品人形容词.传记中的高僧或“面目端正”(宋京师杯度)、或“精神秀出”(齐京师中寺释法安)、或“天性纯懿”(晋长安竺昙摩罗刹).其中的“端正”“秀出”“纯懿”等双音节词都极其传神地描绘出了这些高僧的神态面貌.除此之外,在传记中同一词根语素可以构成多个不同的双音节词.如:同是“聪”这一语素意义,可以用“聪敏”“聪慧”“聪明”“聪悟”“聪辩”“聪哲”“聪颖”等多个双音节词来表达,以示区别.又如:以“洁”这一词根语素可构造“香洁”“谨洁”“严洁”“耿洁”“清洁”“鲜洁”“澄洁”“整洁”等多个双音节词.这些双音节词展示了这些高僧同一品行的不同方面,避免了用词的重复,从而丰富了单音节语素为词根的词族,进而也促进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发展.

四、结语

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是汉语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占主导地位的现象符合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汉语在由上古时期的以单音节词占主导地位发展到今天的以双音节词为主流,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可以从社会发展的推动、骈体文的催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这三个方面在推动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同时也成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语言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