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等读后感!2小时内回答有效寡人之于国也 六国论 逍遥游 滕王阁序 的读后感请看清楚了都是高中课本里的复制前看清楚 内容不要完全沾不上边 300字以上 网上自己查不到好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4:51:02

寡人之于国也 等读后感!2小时内回答有效寡人之于国也 六国论 逍遥游 滕王阁序 的读后感请看清楚了都是高中课本里的复制前看清楚 内容不要完全沾不上边 300字以上 网上自己查不到好的
寡人之于国也 等读后感!2小时内回答有效
寡人之于国也 六国论 逍遥游 滕王阁序 的读后感
请看清楚了都是高中课本里的
复制前看清楚 内容不要完全沾不上边 300字以上
网上自己查不到好的

寡人之于国也 等读后感!2小时内回答有效寡人之于国也 六国论 逍遥游 滕王阁序 的读后感请看清楚了都是高中课本里的复制前看清楚 内容不要完全沾不上边 300字以上 网上自己查不到好的
分别是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一句话:“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认为,学校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面,对“孝悌之义”的反复强调,不断突出,其功用绝不仅仅只是体现上家庭关系的和睦上,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将这种亲情推及到他人身上,使得素不相识的“颁白者”也能够“不负戴于道路矣”,从而真正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注重孝道是以前统治者一贯坚持的立场,甚至还上升到了“以孝治国”的高度,虽然也出现了“举孝廉,父别居”的虚假丑陋的极端现象,但整个社会还是形成了孝敬父母、关怀老人的淳朴民风,还是形成了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优良传统.
可是反观现在我们的教育的实情和社会的现状呢?一切人眼中只有高考,一切人眼中只有分数,而为了分数的终极指向又是一切为了金钱和名利.这样,学校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就只是一堆没有了思想和感情的零件、一群金钱和权力的奴才罢了.可是,学生们毕竟还是一个个会思考的“人”,他们内心深处所渴望的还是要做一个 “人”,一个懂得温暖、渴望亲情的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人”啊!于是,他们开始仇视了,他们要报复这个将他们变得如此空虚和绝望的学校了;于是,山西朔州一高中生在课堂上拿刀捅向了郝旭东老师;缙云县盘溪中学女教师潘伟仙在家访途中被学生掐死了,湖南澧县城关中学曾庆岩老师被学校已开除的一名初中生用匕首刺死了,……于是,也肯定还会有“我要杀老师”的“死亡日记”出现,肯定还会有老师被杀的悲剧重演,或许就在明天,或许就是你和我……
唉,可怜的孩子,我又何尝不知道你必中的苦!可是,你是否知道,老师又何尝不是一个可怜的替死鬼呢!老师确实是直接给你们施加了让你们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个责任虽然也是不可推卸的,可是你肯定也看过《水浒》,一定也知道宋江的“替天行道” 、“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愚蠢和可笑,因为祸乱的根源,不在于污吏,而在于这个所谓的“天”的身上!所以你不悲剧,不能仅仅归于老师的罪孽,还在于现在的教育制度已出现了根本偏差!还在于它所培养的更多的还只是缺乏温情的“零件”和 没有独立的“奴才”,而不是一个个足以开天辟地、真正顶天立地的活生生的“人”!
前天北大新增了对中学推荐优秀学生的要求,即“十六字方针”:热爱北大,心系天下,人格健全,成绩优秀.据称一开始北大提的是:热爱北大,孝敬父母,人格健全,成绩优秀.可是由于“孝敬父母”难于量化,被认为“可笑”而“荒谬”,于是换成 “心系天下” 了.其实这里除了“成绩优秀”勉强可以用令人深恶痛绝的分数量化之外,其余关涉到人的精神品质的三项都是难以量化的;可是我们的头脑已经只能适应精确的量化的冰冷的科学了.而曾经作为中国进步思想的勇敢的旗手的北大,也好不容易刚刚举起了被唾弃践踏半个世纪之久的“孝”的大旗,却又一次在世俗和强力面前萎萎缩缩地偃旗息鼓了.这将不仅使北大的含羞,这将更使中国教育蒙耻呀!
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而孝悌之义不申,天下不平又已经很长久了;师道之不承传,人性之不健全也已经很严重了;悖德悖礼如习惯,弑父杀师近家常也将不值一哂了:
——而中国没有教育,中国没有“真人”大概也将由忧惧成为现实了.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古时的秦国最早也和其它战国列强一样,都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的诸侯,只不过当时远不如其它诸侯的封地大,并且又西临戎秋,立国条件非常恶劣,可以说危机感从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随在秦国国君身边,以后秦国西灭戎秋,南并陇蜀,扩充国土,休养生息,变法图强,致使国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过秦穆公其时称霸仅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讨伐不义,攘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问一问周朝九鼎有多重.
当时天下大势,周朝已是积贫积弱,诸侯实力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问鼎中原统一中国之大事任谁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中原诸侯之间或安于现状不思发展,或因蝇头小利兵戈相见,或淫秽奢侈之风盛行,最终导致各国国力渐弱积重难返,而此时天下人心思定,连年征战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都向往着能够远离战争,安居乐业.
而此时的秦国却由于百年来的招贤纳士轻徭薄赋,已是内有富足仓廪,外有勇将良相,秦国当时情状: 一是人才济济,百余年间,前有流落楚国云楚被秦人用五张羊皮换回遂得名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后有因《过秦论》一文被秦人追回成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中有商鞅、张仪等可用之才,这些人都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
二是军力强盛,当时的秦国军队被称做虎狼之师实不为过,据秦兵马俑研究来看,秦军排兵布阵进退攻守井然有序,前有能连续射击的三排劲弩手,后有手持两米长枪能杀人于远处的五排步兵,辅以战车冲陷敌阵堪称所向无敌,况且当时秦国的政策得力奖惩严厉,军士杀敌原为奴隶的可以入籍为民,战功卓著的可以迅速升迁并获五金重奖,而临阵动摇擅自退后者不但自己会被处,而且会祸及全家,以此军队对付已识书礼的中原诸强,实在是势如破竹.
三是国力大增,由于秦国当时地处西南,蜀中汉中平原因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竣工并投入运营,已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各国强国富民的政策,国力强盛便成为必然.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逍遥游
逍遥游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它是庄子书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庄子哲学的第一个重要观念-就是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主张采取一个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
关于逍遥二字,历来有许多解释:顾同柏说:「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逍」就是人生取向往「消」的路上走,对于人的有限性,我们要去消解,要「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所以,王船山说「消」是「向于消」,「遥」是「引而远」.而支道林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遥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楚辞补注:「逍遥,犹翱翔也.相羊,犹徘徊也.」故就字义而言,逍遥原为徘徊、翱翔之意.徘徊为行的自由,翱翔为飞的自由,逍遥是行动的自由.而憨山大师解释逍遥为广大自得、广大自在,将逍遥提升到了精神自由的层次.
逍遥游这篇文章,就体裁来说可以分为三部份(注2).
第一部份,从「北冥有鱼」开始,到「此大小之辨也」为止,属于引论部份.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
第二部份,从「故夫知效一官」起,到「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止.是本篇的正文、中心和结论.提出四种生命境界层次,说明逍遥的境界.
第三部份,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起,到最后「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是属于举证的部份.藉由前人的故事,如:尧与许由,肩吾与连叔;或今人的辩答,如:庄子与惠施,把第二部份的中心思想再加以证明.
庄子在逍遥游篇中提出逍遥的意境,希望人可以体道达到逍遥之境
当老师指着屏幕中那座宏伟的建筑说它就是滕王阁的时候,我已然朦胧了双眼.子安,安否?南海之水是否如他们所说,冰冷彻骨,你的灵魂是否如我所愿,安然无恙?我很庆幸生在你的故乡,并州.虽不在龙门,却也与你同饮一湾河水,共登一脉太行.我始终相信,这区区一千三百年定不会抹杀你的一切.不知我脚下的土地,你是否来过,如果来过,它顶会存有你的一丝气息,哪怕只一粒微尘也好,便足以让我爱上这片土地.只是,何日君再来,共闻落香.二十六岁,你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子安,那海水也不愿见你容颜老去啊!但我不相信那是个意外,不相信你如书中所说,"不幸落水惊悸而死",只因不愿去想你痛苦挣扎的模样.我宁愿相信你以一道美丽的弧线落入水中,面容沉静地沉入水底.那个世道,容不下你.世俗,如一把锋利的剑,死,或许是你不背叛灵魂的最好方式.那样,你遍永远都是心中的自己,那个无拘无束,桀傲不驯的王子安.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不知你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你留给世人最后一丝记忆.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惟有你,连同你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可是,子安,今日的滕王阁以不是你当日登上的那座,任它重修得如何伟岸精美,终究没有你曾经来过啊.我更愿找一处当年的断壁残垣,坐在那里静静观望,你笔下的江水如何映着云影悠游流过,那些群山如何披着绿色顺势延伸.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你送去人间的问候.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那南海之水啊,从此别再咆哮了吧,别再打扰寂寞的子安,和他高傲的灵魂,我愿用所有的笑容,换他一世的安宁

《逍遥游》
在《逍遥游》这篇文章里,庄子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在他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就得“无己”。“无己”即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逍遥游”了。他虽然醉心于绝对自由的“至人”,但是念念不忘...

全部展开

《逍遥游》
在《逍遥游》这篇文章里,庄子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在他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就得“无己”。“无己”即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逍遥游”了。他虽然醉心于绝对自由的“至人”,但是念念不忘的仍是不自由的人世。
的确,想要达到“至人”的“无己”境界是非常困难的。不过,如果我们的心中每时每刻都记住“天地与我同在,万物与我并生”这句话,即使不能做到,至少也能提醒自己凡事不要太执著。
人如果有时候能舍弃自我的执著,与山河大地融合在一起,和大自然的脉搏一起跳动,也许就能看到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春来任它百花开,秋至随它黄叶飘。这是一个何等自在的世界!
如果我们在凝视万物之美时能心物合一,那么我们可能就会超越自我,内心里所有的不安在大自然的清流里才会得以漱洗,得以净化,心灵也会因此得以不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然而,又有谁会真正做到如此呢?只因为人是凡人,永远也无法像“至人”那样“无己”;人是贪得无厌的,很多时候都是任由虚假、妄念充溢我们的心灵,以致于烦恼丛生,塞住了那一颗原本洁净的心灵。所以,在心中的杂念不能轻易摆脱,人,也就难以做到“无所待”了。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究竟写于何时,有“十四岁”说,有“十三岁”说,有“二十二岁”说,还有“二十六岁”说。但无论何时写就,其文学价值和其美学价值不可低估。尤其是它的美学价值。
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天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人如在画中,美妙绝伦。
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一联,即凭借听觉联想,用以虚写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身临阁中,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协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华词亮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后犹如亲临江南水乡。
《六国论》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收起

读后感: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当代教育的缺失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一句话:“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认为,学校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面,对“孝悌之义”的反复强调,不断突出,其功用绝不仅仅只是体现上家庭关系的和睦上,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将这种亲情推及到他人身上,使得素不相识的“颁白者”也能够“不负戴于道路矣”,从而真正实现“老吾老,以...

全部展开

读后感: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当代教育的缺失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一句话:“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认为,学校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面,对“孝悌之义”的反复强调,不断突出,其功用绝不仅仅只是体现上家庭关系的和睦上,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将这种亲情推及到他人身上,使得素不相识的“颁白者”也能够“不负戴于道路矣”,从而真正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注重孝道是以前统治者一贯坚持的立场,甚至还上升到了“以孝治国”的高度,虽然也出现了“举孝廉,父别居”的虚假丑陋的极端现象,但整个社会还是形成了孝敬父母、关怀老人的淳朴民风,还是形成了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优良传统。
可是反观现在我们的教育的实情和社会的现状呢?一切人眼中只有高考,一切人眼中只有分数,而为了分数的终极指向又是一切为了金钱和名利。这样,学校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就只是一堆没有了思想和感情的零件、一群金钱和权力的奴才罢了。可是,学生们毕竟还是一个个会思考的“人”,他们内心深处所渴望的还是要做一个 “人”,一个懂得温暖、渴望亲情的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人”啊!于是,他们开始仇视了,他们要报复这个将他们变得如此空虚和绝望的学校了;于是,山西朔州一高中生在课堂上拿刀捅向了郝旭东老师;缙云县盘溪中学女教师潘伟仙在家访途中被学生掐死了,湖南澧县城关中学曾庆岩老师被学校已开除的一名初中生用匕首刺死了,……于是,也肯定还会有“我要杀老师”的“死亡日记”出现,肯定还会有老师被杀的悲剧重演,或许就在明天,或许就是你和我……
唉,可怜的孩子,我又何尝不知道你必中的苦!可是,你是否知道,老师又何尝不是一个可怜的替死鬼呢!老师确实是直接给你们施加了让你们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个责任虽然也是不可推卸的,可是你肯定也看过《水浒》,一定也知道宋江的“替天行道” 、“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愚蠢和可笑,因为祸乱的根源,不在于污吏,而在于这个所谓的“天”的身上!所以你不悲剧,不能仅仅归于老师的罪孽,还在于现在的教育制度已出现了根本偏差!还在于它所培养的更多的还只是缺乏温情的“零件”和 没有独立的“奴才”,而不是一个个足以开天辟地、真正顶天立地的活生生的“人”!
前天北大新增了对中学推荐优秀学生的要求,即“十六字方针”:热爱北大,心系天下,人格健全,成绩优秀。据称一开始北大提的是:热爱北大,孝敬父母,人格健全,成绩优秀。可是由于“孝敬父母”难于量化,被认为“可笑”而“荒谬”,于是换成 “心系天下” 了。其实这里除了“成绩优秀”勉强可以用令人深恶痛绝的分数量化之外,其余关涉到人的精神品质的三项都是难以量化的;可是我们的头脑已经只能适应精确的量化的冰冷的科学了。而曾经作为中国进步思想的勇敢的旗手的北大,也好不容易刚刚举起了被唾弃践踏半个世纪之久的“孝”的大旗,却又一次在世俗和强力面前萎萎缩缩地偃旗息鼓了。这将不仅使北大的含羞,这将更使中国教育蒙耻呀!
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而孝悌之义不申,天下不平又已经很长久了;师道之不承传,人性之不健全也已经很严重了;悖德悖礼如习惯,弑父杀师近家常也将不值一哂了:
——而中国没有教育,中国没有“真人”大概也将由忧惧成为现实了。

收起

把 寡人之于国也 六国论 逍遥游 滕王阁序这些字眼依次在百度百科中搜索.
不需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