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和岳阳楼记选自哪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9:29:58
渔家傲和岳阳楼记选自哪里
渔家傲和岳阳楼记选自哪里
渔家傲和岳阳楼记选自哪里
范仲淹《渔家傲》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 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 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 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 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这都是从 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 “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夏承 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笔者认为,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蚀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o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参考资料:http://202.96.80.59/qinling/bbs/printpage.asp?BoardID=27&ID=491
回答者: spring797 - 总监 八级 3-13 21:56
--------------------------------------------------------------------------------
渔家傲①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②
衡阳雁去无留意.③
四面边声连角起,④
千嶂里,⑤
长烟落日孤城闭.⑥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⑦
羌管悠悠霜满地.⑧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
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
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
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
声.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
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
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
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品评】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
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
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
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
“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
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
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
《苏幕遮》的.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
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
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
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
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
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
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
“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
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
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
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
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
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
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
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回答者:xylangzi21 - 秀才 二级 3-14 10:27
--------------------------------------------------------------------------------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赏析
冯沅君 赵呈元
很明显,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内心抑郁的.抑郁是由于不曾击破敌人为国立功,而不是消沉,所以它的风格沉郁悲壮.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很明显,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抑郁是由于不曾击破敌人为国立功,而不是消沉,所以它的风格沉郁悲壮.
词从写边塞的景物开始.秋日傍晚的边塞更加显得荒凉萧瑟.归雁成群结队地飞回南方,似乎没有一点留恋的意思.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像是有意撩拨人的情怀.在落日余晖、烟雾缭绕的群山中间,有一座早闭的孤城.孤城中守边将士的生活怎样呢?心情沉重的将军,边喝着酒,边想着极辽远的家乡,可是敌人没有打败,哪能说到归去?在寒霜落地,笛声哀怨的夜晚,没有人能睡得着.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发丝都白了,战士们因为久戍穷边,也不免流下伤时的眼泪.
这首词和作者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北宋的主要边患有辽和西夏.由于宋王朝的畏敌退让,他们得寸进尺,侵扰不已.1040年到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略.在这样的生活基础上,诗人写出这篇绝妙好词来.
说《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是绝妙好词,也因为它的艺术成就是杰出的.
首先引人注意的是词意如剥蕉,层层深入.上片写景,开首一句便包含两层意思,塞下已自荒凉,秋来更见萧瑟.雁尚无留意,人留更出于不得已,这使首句的意思更加深一层.“四面边声连角起”一语,从听觉上进一步加深悲凉的感受.读者的感情也仿佛随边声的四起而颤动起来,至“千嶂里”两句,又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荒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下片抒情也是这样.“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家万里”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时间由薄暮转到深夜.词中人所见的是严霜在地,所听的是羌笛盈耳.谁还能入睡呢?再深入下去,最后终于逼出“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含意深远、扣人心弦的句子.
其次,词的意境有典型性又有独创性.就“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两句说吧.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好像不及范词.如果就上片全部体会,我们一闭眼就仿佛真的看到了词中的这座孤城.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不像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吗?下片的意境同样动人.它主要由人的活动构成.简单地说,为国为家的白发将军,面对浊酒而陷入沉思,战士们在寒夜中徘徊,面上泪痕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这样的境界在反映北宋那个王朝怯懦、外族凭陵的特殊的历史阶段上,是有典型性的.
注: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赏析选自《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越(及,到)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全,皆)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同“嘱”)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风景),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横(广远)无际(边)涯;朝晖(日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尽)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迫近)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美丽的鱼)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持)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如果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到了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饮水思源,解文寻根.这个根,就是作者写作之缘由.《岳阳楼记》是如何产生的,教学此文,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来寻这个根.这个根,文中说的明白:“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属予作文以记之.”滕子京虽谪但却使巴陵“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足见滕实为国之栋梁,他到任不到一年,便政绩卓著,遂重修岳阳楼.在古时,修造亭台楼阁,往往撰文记叙建筑、修葺的过程和历史沿革,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写记.朋友相邀,焉有不做之理.而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作知州,真可畏“同是天涯沦落人”.有所不同的是,范仲淹与滕子京在处世上相差很大.滕子京“尚气,倜傥自任”,是个很有脾气的人,又有点刚愎自负,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常常口出怨言.据说,岳阳楼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来祝贺,他却说:“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本当高兴之际,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可见他还没有走出谪官带来的打击.可读《岳阳楼记》全文,你却找不到这样一种因被贬而生怨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出此范仲淹.一般来讲,“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而范仲淹在遭受挫折打击时,却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自如,毫不介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直无缘开口.后来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才有机会为老朋友进言,文中写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些话,不仅是范仲淹用于自勉的,更是用来勉人的,劝勉谁?滕子京呀!
找到了这个根,我们就能理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并不仅仅是为了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更是为了借此文对老朋友做一劝勉.如何劝呢?又不能直来直去,故要写得隐秘些.以什么为托辞呢?当然是洞庭湖之景!他明写景,暗写自己对人生沉浮的看法,并劝老朋友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洒脱人.在范仲淹看来,人的一生无怪乎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以物喜,以已悲”.像那些迁客骚人,因洞庭湖之景或喜(第四段)或悲(第三段),“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见刘勰《文心雕龙》)故有见“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虎啸猿啼”便生“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有见“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渔歌互答”便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之感.一种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忧其民,“退”忧其君,唯独不忧“已”!因为,他们的忧与乐已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子京老友,我多么想你成为这样一类人呀!“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文撰于邓州 作者并未到岳阳楼
《岳阳楼记》赏析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象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吴县人,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两岁时死了父亲.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绝妙的文章.下面提出几点来讲一讲: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还有什么意思呢?遇到这种情况有两种方法.一个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别人说好,我偏说不好.另一个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径,别人说烂了的话我不说,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采取了后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我只知道《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秋思选自<唐宋名家词选>,<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