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为何改革?成效如何?有什么负面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7:03:30

俄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为何改革?成效如何?有什么负面影响?
俄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为何改革?成效如何?有什么负面影响?

俄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为何改革?成效如何?有什么负面影响?
两次,分别是彼得大帝的改革和1861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
1,彼得大帝的改革:身为第三代沙皇亚阿力克赛一世之子,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吸取欧洲新教国家的经验,为俄国重建了新的秩序,彻底改变各项因循自拜占庭以来的传统.有鉴于父亲曾经因为宗主教尼康的宗教改革运动而短暂蒙羞,彼得大帝藉由俄罗斯宗主教亚德里安(Adrian)1700年去世的机会,停止宗主教的选举.在历经宗主教职缺长时间的空窗期后,他并于1721年正式废除主教制度,以“神圣宗教会议”取而代之;至此,原来教会的中央行政单位就成了国家组织的一环.由沙皇特派的行政官员(“高级教会庶务员”)得出席所有会议,甚至监督管理教会事务.此外,彼得大帝也颁布琐碎的宗教规章,作为俄国境内所有宗教活动的运作细则.当时教会内部由于守旧派势力的分裂,无法推举有力的发言人捍卫自身权利,只有走向被动接受一途.在彼得大帝的革新下,俄国教会迈向历史的新纪元,直到1917年,其带来的结果并非都是负面的.例如,彼得大帝的教会顾问群皆是毕业于基辅学院的乌克兰高级主教,他们为俄国引进西方的神学教育,其中最著名的是彼得大帝的好友-普斯科夫市的枢机主教费欧凡·普克波维奇(Feofan Prokopovich).整个18世纪,俄国教会持续在亚洲进行宣教工作,也兴起许多宗教作家及圣徒,包括佛罗尼斯的圣米乔芬(St.Mitrofan of Voronezh,死于1703年)、列东斯克的圣提康(St.Tikhon of Zadonsk,死于1783年)-一位德国路德宗乔安·阿恩特(Johann Arndt)和德国敬虔主义的仰慕者-,以及其他杰出的高级主教和学者如莫斯科的大主教柏拉图·李夫辛(Platon Levshin,死于1803年).所有挑战沙皇对教会影响力的尝试,最后总以失败告终,其中罗斯托夫的大主教亚斯尼·麦特耶维奇即因为反对凯萨琳女皇所主张的教会属性世俗化,遭到罢黜且死在狱中(1772年).当时的俄国弥漫著一股世俗化的官僚气息,对于隐修主义的复兴显得相当不利,即便如此,来自基辅的年轻学者派西·威力克夫斯基(Paissy Velichkovsky,1722-94)依然促使了复兴的发生,随后也成为罗马尼亚宁次男子修道院的院长,他所译《慕善集》的斯拉夫语版本间接造成了19世纪俄国静修传统的复兴.
2,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革.19世纪上半叶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农奴制陷入严重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俄国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惨遭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度的落后性和腐朽性.国内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农奴工人运动方兴未艾,革命民主主义思潮风云激荡着,革命形势一触即发.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公开承认改革的必要性,认为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解决好得多.从1857年起,各种政治派别就如何废除农奴制问题展开激烈交锋.地主——农奴主阶级始终持顽固反对立场,自由派(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带土地解放农民,但要实行赎买,旨在促使农民分化,走普鲁士式的农业资本主义道路.以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首的平民知识分子鲜明地提出无偿解放农民的主张.1861年2月19日(俄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有买卖、开办和经营工厂、手工作坊的自由,有受教育、服兵役、起诉等权利,有自由通婚和处理家庭事务的权利,地主不得交换、买卖农奴;农民获得一定数量的份地,农民的份地可赎买成私产.农民在赎买份地之前,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交纳货币代役租和工役租;地主要求赎买份地的赎金要一次付清.为此,国家鉴于许多农民无力一次偿付赎金,由政府给农民贷款,农民则可先偿付国家赎金的1/5或1/4,余者分49年内偿还,每年还6%;在划地界时,农民在得到应得的份额后,地主可从农民原种份地中割去其中最好的部分,称为“割地”;为了加强对农民的管理,保留村社制,实行连环保等等.1861年农奴制的废除是俄国一系列改革的开端.60年代至70年代上半期,沙皇政府又实行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地方自治局改革、市政改革、司法改革和军事改革等等.1861年的改革虽然保留许多农奴制残余,如工役制,但是废除了农奴制,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封建地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化,促使俄国的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