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提高幼儿的抗挫能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3:28:58

请问如何提高幼儿的抗挫能力?
请问如何提高幼儿的抗挫能力?

请问如何提高幼儿的抗挫能力?
提高幼儿抗挫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竞争,随之而产生的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各样挑战及风险都将使人们面临严峻的考验.而现在的独生子女都生活在蜜罐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简直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越来越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稍有不顺心就有可能一撅不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主的尝试.因此,幼儿必须具备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增加一些磨练,使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困难,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挫折教育,也称逆境磨炼,是指通过展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养幼儿正确认识驾御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挫折教育是指以增强幼儿适应能力和坚强意志为指导,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设或利用日常生活情境,通过自然方法妨碍或干扰幼儿某些目标的实现,从而对他们进行经受挫折、摆脱依赖、增强对困难承受力的教育.有意识地、经常地让幼儿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遇到的各种挫折,使他们养成了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幼儿来说,这正是他们健康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壮骨剂”,也是他们在展现“生活与自我”中的必备精彩片断. 一、让幼儿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挫折 真实感知,是指在各种活动中,尤其是在孩子面临困难时,要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逐步从反复的体验中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作好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孩子对外界刺激所作出反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充分认识挫折是实施挫折教育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在50年代就提出挫折ABC理论,A、挫折事件;B、对挫折的认识;C、情绪反映和行为后果.该理论强调挫折是否引起人的消极反映和人遭遇的挫折本身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而对挫折的认知确是一个异常重要的原因.对挫折的认知包括人对挫折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和理解.挫折认知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人遭遇挫折的情感和行为.因此,孩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我们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经历挫折而后成功的影视作品,或者是家长、教师的亲身经历,甚至包括身边的小朋友经过失败而成功的小故事,幼儿通过这些真实可感的事实直观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真实感知挫折,认识到生活有顺有逆、有苦有乐,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 二、积极探索提高幼儿抗挫能力的途径 我们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目的就是为了使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学会以积极发态度对待挫折,以顽强的精神走出逆境,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学习战胜挫折的本领,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探索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一)利用自然环境中产生的挫折进行教育. 自然情境因为有真实性和自然性,能使孩子充分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挫折的思考和把握比较成熟,因而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容易接受、容易把握.在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可以逐步学会刷牙、洗脸等生活自理能力;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培养爱劳动的习惯,练习自己穿衣、系鞋带、整理床铺、做值日生等自我服务能力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排除这些自然挫折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幼儿的耐挫能力,又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在幼儿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例如:我们班有的孩子不会系鞋带,但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只帮他系一次,并让他看着我是怎样系的,第二次我不再帮忙,让他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如果幼儿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幼儿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干的过程后,既提高抗挫能力又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二)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当然,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 ,因此主动创设生活情境,对提高幼儿的抗挫能力更具有预防性和针对性,能弥补自然挫折情境的不足.为了提高幼儿对挫折承受能力,我们可设置难度不等的情境,让幼儿逐步经受磨练,有目的地去培养幼儿的耐挫力.比如说远足、劳动、竞赛、野营、探险、批评、延迟满足等活动和手段,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待失败、打击的能力. 例如:竹林探险就是结合我们中班秋游活动展开的培养幼儿抗挫能力的一次探险活动.孩子们需要和小伙伴一起,深入浓密的竹林,寻找地图,然后通过拼贴地图,找出偷猎者的所在地,并和偷猎者展开一场“生死搏斗”从而营救小动物.在活动中,孩子们要战胜对丛林深处的恐惧,战胜地势的凹凸不平,战胜偷猎者的“武力攻击”,在这种情境下,大部分孩子不怕困难,不退缩,合力完成任务,而胆小的孩子在如此氛围中受同伴们的影响,也积极地投入到“战斗”中,他们忘记了“恐惧”、战胜挫折,顺利解救了小动物.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创设一些挫折情境,如:把幼儿喜爱的玩具藏起来,鼓励他们自己去寻找;让幼儿到黑暗的地方取东西等.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给我们许多启示:夏天让孩子赤足在布满碎石瓦块的地上走,冬天让孩子穿着单衣在雪地锻炼,定期让孩子到艰苦的地方生活,培养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能力等等. (三)在生活中利用榜样作用,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部队解放军叔叔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给孩子们无群的力量,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在“吃苦训练营”的活动中,孩子们来到部队的营房,首先就观看了解放军叔叔精彩的列队表演,那整齐划一的步伐,那英姿霎爽的转身都深深地折服了孩子们.而折被子时解放军叔叔麻利的动作,仔细地折出一个个被子角又让孩子们赞叹不已.还有各种障碍训练的表演:攀爬、跨云梯等等,一个个惊险的动作让孩子们揪心,让孩子们佩服.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认识了解放军叔叔克服困难的表现,以及他们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更坚定自己在训练营中勇敢训练的信心和勇气.在接下来的抓坏蛋游戏中,孩子们真的表现出了他们的大胆、勇敢的精神.如:跨过水沟、匍匐过草地、到丛林中抓住坏蛋,找到被坏蛋偷走的帽子……,在“吃苦训练营”中孩子们受到了很大的考验,不仅要克服重重障碍还要克服炎热的天气.孩子们不仅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精神和品质,而且也磨练了他们的意志. (四)利用鼓励,改变幼儿的受挫意识 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我们要多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旦进步,要立即予以表扬,强化其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态.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既能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例如:童心雨不敢跨栏,我便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的!”或者说:“你像啃啃小朋友一样勇敢,老师相信你!”在老师的鼓励下,童心雨树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当战胜困难后,我又说:“你真行”.老师一句简单的鼓励表扬能树立起孩子的信心,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提高抗挫能力. (五)家园合作,共同提高幼儿抗挫能力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家长、老师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对幼儿提出过高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培养,否则,幼儿在压力面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经常笼罩在这种挫折感中,会损害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总之,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我们要正确引导,使幼儿能正视并战胜挫折,健康发展.例如:攀岩游戏中,家长对待孩子不同的教育行为给孩子们不同的受挫能力的培养.一位家长看到孩子爬不上去了,马上去抱她下来;一位家长看到孩子要去攀爬,马上阻止,太危险了,别去;还有一位家长用鼓励的口吻,最后孩子顺利完成任务,爬到终点,又安全下来.从三位家长的不同教育行为中,我们不难发现,家长对孩子还是“包”的太多,使孩子在这方面的受挫教育较少,我们要加强家园联系,提高家长培养孩子抗挫能力.因为幼儿挫折教育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社会、家庭、幼儿园达成共识.家长应高度认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积极配合教育结构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而且还要在家里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来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家长要抓住日常生活的契机随时对幼儿进行教育,增强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 (六)通过抗挫教育,幼儿的巨大转变 孩子们通过抗挫教育,遇到挫折后不再忙着哭,能够寻求协助或寻找办法.:如在玩攀登架时,幼儿会自己鼓励自己爬上去,不再哭着停留攀登架上说:“老师,我好害怕.”面对已发生的事情,基本能勇敢地面对.孩子的宽容心、同情心增强,能学会原谅别人,理解别人,不再揪住“小辫子不放”. 三、注意的问题 创设生活情境,是为了教孩子应付挫折事件,提高耐挫力.适度的挫折有利于耐挫力的培养,但挫折强度太大或受挫的频率太高,则会适得其反.所以,在实施挫折教育时要注意: (一)为孩子创设挫折情境时,应适合孩子的心理承受水平和理解能力.把握好情境的难度和强度,避免使幼儿产生畏难情绪,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意两种倾向:一种是信心不足,对成功不抱希望,这类孩子有过失败经历而害怕挫折;另一种是盲目自信,自我评价过高,这类孩子会因容易体验挫折而失去兴趣.我们要注意引导这两种倾向的孩子客观认识自己. (二)注意孩子的可接受性,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幼儿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人为地设置陷阱,使孩子在压力面前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如果孩子经常遭受这样的挫折,孩子就会产生“无能”的感觉,感到事事失败而丧失自信心.在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注意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在遭受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想办法战胜挫折,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四、思考与体会 (一)对幼儿进行恰当的、适度的挫折教育是可行的、必要的.因为幼儿的生活范围扩大了,而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丰富,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而不知所措.又因家长的过度保护,他们往往缺乏对挫折的磨练,易使孩子形成怠惰、懦弱、依赖心理,缺乏自信心,自我意识不强烈等不良心理状态,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必须抓住幼儿个性发展的关键期,进行恰当适度的挫折教育.通过挫折教育,幼儿的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挫折情境或挑战性任务面前,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挫折教育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可以使自己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 (二)创设生活情境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为幼儿设置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幼儿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三)为孩子创造缓解挫折的良好环境.人天生有一种归属和安全的需要,孩子们同样如此,他们也需要友谊.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孩子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孩子受到挫折时,心情烦躁,情绪抑郁,这时如果受到老师或同伴的同情、帮助、支持,能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相反,如果同伴对他们的挫折歧视,幸灾乐祸,只会使他们丧失前进的勇气. (四)对孩子的要求应循序渐进,多鼓励、多表扬孩子,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强化自信心产生的机会,提高自己克服挫折的能力与任务之间有一种跳一跳够得着的信心. (五)善于观察孩子的活动,对陷入严惩挫折情境中的幼儿要及时进行疏导.如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孩子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 (六)家园密切配合,家长在平时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采取不回避的态度,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的向困难发起挑战.一句“你行的”“你真勇敢”“好样的”“瞧你做得真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激励他努力去克服困难,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增添了勇气,激起了战胜困难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