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史记》的疑问我研读《史记》有一些疑问,今提出一个请高人为我解惑.《史记》第八十一卷写到 【 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1:34:59
我对《史记》的疑问我研读《史记》有一些疑问,今提出一个请高人为我解惑.《史记》第八十一卷写到 【 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
我对《史记》的疑问
我研读《史记》有一些疑问,今提出一个请高人为我解惑.
《史记》第八十一卷写到 【 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我们看到在赵是否救韩的问题上,赵慧文王曾问过乐乘,不过最终没有听从乐乘的建议而让赵奢带兵救韩,最后取得成功.
往下看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当时赵慧文王已经死了,赵奢也已经死了.此时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军40万,并围住了赵都邯郸.
再往下看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於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於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 此时燕王攻打赵国没有成功,而且还失去了丞相栗腹.
我们再看《史记》第八十卷乐毅列传 【乐间居燕三十馀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於鄗,禽栗腹、乐乘.】 注意了,在此次燕赵之战中,赵国俘虏了乐乘.
再看《史记》第四十三卷赵世家【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燕王令丞相栗腹约驩,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还归,报燕王曰:“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而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王曰:“吾以众伐寡,二而伐一,可乎?”对曰:“不可.”王曰:“吾即以五而伐一,可乎?”对曰:“不可.”燕王大怒.群臣皆以为可.燕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将而攻代.廉颇为赵将,破杀栗腹,虏卿秦、乐间.】由此可以看出,上边提到的燕赵之战的确是发生在长平之战中邯郸之围被解除掉之后.而此次燕赵之战中赵国俘虏了燕将乐乘,此战发生在赵孝文王十五年.而在长平之战之前,赵惠文王曾在救韩抗秦的问题上问过乐乘.由此就产生了疑问,《史记》第八十卷中说在长平之战以后的燕赵之战中赵国俘虏了乐乘,而在第八十一卷中又说在长平之战以前的救韩抗秦之战中,赵惠文王曾问过乐乘是否出战的问题.这个乐乘难道是跨越是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说此乐乘非彼乐乘?我想应该不会啊,乐乘和乐间是宗亲,而乐间是乐毅的儿子,这个乐乘应该就是一个人.这时候我真糊涂了.或者是我理解错了,
还有一个疑点,第八十卷中说,那次燕赵之战中赵国俘虏了栗腹、乐乘,而在第四十三卷中却是在那次战争中【破杀栗腹,虏卿秦、乐间.】这个乐乘又变成乐间了.再次迷糊中.而实际上第八十卷乐毅列传中也说过了,乐毅之子乐间是在乐乘被俘后自己投奔赵国的.由此看来四十三卷中俘虏乐间之说可能是太史公笔误了.
虽然《史记》有些让我感到疑惑的地方,但我仍然认为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历史作品和文学作品中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我对《史记》的疑问我研读《史记》有一些疑问,今提出一个请高人为我解惑.《史记》第八十一卷写到 【 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
1、乐乘在史记中跨越时间先后顺序问题:
乐乘虽然为乐氏族人,但其并没有为燕将,乐氏族中在燕的是昌国君乐间(名将乐毅之子).这得从乐毅攻齐说起.
燕国派乐毅攻齐,最终燕王中了田单的计策,派骑劫代替乐毅;乐毅一气之下跑到了赵国,等到骑劫被杀,燕王十分后悔,“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就是说燕、赵两国都给乐毅以客卿的待遇,最后乐毅是在赵国去世的.这样就出现了燕、赵两国都有乐氏族人为官的情况.
乐乘一直在赵,无论是阏与之战、邯郸围城、还是鄗代之战,乐乘都是作为赵将参与的——阏与之战是回答赵王的问题,邯郸围城同廉颇一起守城(乐乘当时任宫卫统领),鄗代之战是固守代地牵制燕军.也就是说实际上乐乘并没有穿越时空,在同一时间不同国家中出现的本领.
2、史记的误点
史记这里的确有误,如果是“赵使廉颇、乐乘击之,大破栗腹之军於鄗,禽栗腹.乐乘者,乐间之宗也.于是乐间奔赵、、、、、”这样就通顺了.但这并不一定是太史公司马迁的错误,也可能是后人抄写时的笔误.当然,史记中类似的失误还是有不少的,无论是时间,人物,地点,都有出错的地方,比如本卷中提到的乐氏族后代“乐臣公”就应该是“乐巨(钜)公”.
但是毕竟瑕不掩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地位是无法否决的.
楼主真是仔细,佩服,佩服!
我的理解是这是两个人:事实上,那时候,前面那个乐乘是廉颇下面的一个将领,守代,虏卿秦。后面那个乐乘是乐间被抓后,投奔过来的。
纪传体本以介绍人物为主,其年代并不认真考究,与编年体的区别也就在此,年代的考证上远不如编年体来得严谨
因为史记是结合很多史料的,所以有些出入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于年代久远,发生人物年代混乱,时间空间错乱是很正常的,当然不经推敲,且我们看到的本就不是第一历史,稗官野史也是很常有的
我认为后来第八十卷里的乐乘应该是太史公的笔误,应为乐间。乐间为乐毅之子,而乐乘应为乐毅族弟之类的从亲,而且乐毅本来也是赵国人。
我认为乐乘 乐间 都没有被俘虏 乐间他劝阻无效,栗腹和乐乘被俘,他逃到了赵国 所以它没有被俘虏 乐乘为赵将所以他前后都在为赵国效命。 乐间肯定没有被俘,因为他后来逃到了赵国,像他的父亲一样。是逃不是俘。如果真是司马千笔误,这肯定早就为人修该,或着你看的是盗版书,但我看过后,“乐乘”被俘是无错的,所以最合理的是有两个乐乘。乐间、“乐乘”怨恨燕王不听从他们的计策,两个人终于留在赵国。此“乐乘”非赵乐...
全部展开
我认为乐乘 乐间 都没有被俘虏 乐间他劝阻无效,栗腹和乐乘被俘,他逃到了赵国 所以它没有被俘虏 乐乘为赵将所以他前后都在为赵国效命。 乐间肯定没有被俘,因为他后来逃到了赵国,像他的父亲一样。是逃不是俘。如果真是司马千笔误,这肯定早就为人修该,或着你看的是盗版书,但我看过后,“乐乘”被俘是无错的,所以最合理的是有两个乐乘。乐间、“乐乘”怨恨燕王不听从他们的计策,两个人终于留在赵国。此“乐乘”非赵乐乘。此乐乘与乐间一样是反对攻打赵果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