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3 15:24:05
什么是“三焦”?
什么是“三焦”?
什么是“三焦”?
“三焦”的含义,一般来说有三个:
其一,是三焦腑,为六腑之一.《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五脏别论》又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日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从上述经文分析,三焦与脾胃,大小肠、膀胱等脏器,既是营养物的仓库,又有传化糟粕的作用,既能摄入五味化生营养,又能排泄代谢糟粕,故称“传化之腑”.在《灵枢·五瘾津液别篇》对三焦阐述似乎更为明确:“水谷皆入于口,……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揍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膝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胧,则为溺与气.”说三焦是水谷精微之气、津液出入于肌腠之间的通道,肌腠依靠三焦为通道,才能得到水谷精气的温煦滋养.三焦不仅能输送水谷精气,并有气化功能,使气(即水气)化为津液,从玄府(汗孔)排出则为汗,从膀胱排出则为尿(即溺).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主管体内水液流通和排泄的器官,也是水液流通和排泄的通道,它把肺、肾、膀胱、腠理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水液代谢贯串始终的通道,所以称三焦为“中渎之腑”(《灵枢·本输篇》).在十二脏中“惟三焦最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是孤之府也.”(《类经》)).
综合以上所引《内经》、《类经》有关记载足以证明,三焦是遍布全身内外、肌腠之间的水谷精气、津液和五脏之气出入的通道,这就是六腑中三焦的基本含义.
从现代医学观点来分析,“三焦”似指遍布于全身的组织间隙和细胞间隙,是细胞外液循行的通道,通过细胞外液的循行代谢,供给机体细胞以进行新陈代谢所必须的氧气、各种营养物质和酶、水、盐类、以及各种激素,并把细胞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这跟《金匮要略》所说的“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和《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以及《中藏经·论三焦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概括《内经》有关记述所提出的“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的记述.虽然中医西医名词术语不同,但其实质是基本相符的.由此可见,《类经》关于“三焦者,……分明确有一腑,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故有中渎是孤之名,而亦有大府之形”,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功能,为元气和水谷运行之通道等认识.应该说是对中医学的重大贡献.
其二,是通常所说上焦、中焦、下焦之“三焦”,与上述六腑之一的三焦概念不同.上、中、下三焦主要指人体躯干部位的划分,即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两脏;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等脏器;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脏器.概括其生理功能:上焦司呼吸、主血脉,将精气敷布于全身,以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灵枢·营卫生会篇》将这一功能形容为“上焦如雾”.又吸入之清气,和人体所需之水谷必经过上焦而纳入人体,所以又说“上焦主纳”.中焦主要腐熟水谷,并将精微物质,化生营血.《营卫生会篇》将腐熟水谷的功能形容为“中焦如沤”.水谷必须经腐熟才能化生为人体需要的精微,所以又说“中焦主化”.下焦主要是泌别清浊,并将糟粕以及代谢水液排泄于外,《营卫生会篇》将这一功能形容为“下焦如渎”.体内的糟粕与代谢水液必经下焦排出体外,所以又说“下焦主出”.
其三,是“三焦辨证”的“三焦”.清代吴鞠通等医家将“三焦”的概念加以引伸,在温病学中做为说明病理变化和病情发展阶段的一种辨证方法.主要是针对温热病而使用的,它与上述三焦的两个含义皆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