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围观群众会见死不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0:20:31

为什么围观群众会见死不救?
为什么围观群众会见死不救?

为什么围观群众会见死不救?
但她的38户邻居,很多人走到窗户前观望了片刻,目睹她在歹徒手中挣扎,但直到歹徒离开,才有人打电话报警.但Genovese却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很快就死去了.为什么Kitty的邻居没有一个人援助她?人们普遍归因于人的异化与冷漠.但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大量的实验和研究显示在公共场所观看危机事件的旁观者越多,愿意提供帮助的人就越少.当旁观者的数目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都会更少地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或紧急情况,更少地认为自己有采取行动的责任.这被称为 旁观者效应.[1]心理学家们提出的是一种心理层面的假设,我们不妨用理性的思维,对这一奇特的现象作出解释.也许人们产生这种心理,正是因为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进化而来的.下面我们就用经济学中的纳什均衡[2]的方法定量地说明:首先我们的大前提自然是理性人假设:人类的行为总是倾向于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然后我们假设,在事件中有n个围观者.如果有人提供帮助(报警),每个人都能得到a的固定收益,这个a可以理解为围观者看见受害者得到救助,内心产生的愉悦,也可能是做好事得到的表彰.而提供帮助者会有额外损失b,b可以理解为提供帮助所消耗的时间,精力或者报警者所要承担的风险,比如他也许会碰到钓鱼执法或者南京老太.那么提供帮助者是收益就是a - b,很明显在a < b 时,一个完全理性的人不可能去报警,所以我们只考虑的a ≥ b 的情形.我们来分析一下,在这个模型里面,每个人将如何行动?按照上面的假定,对于任意某个人A而言,他的收益矩阵为:其他n-1个人不报警其他n-1个人有人报警A不报警0aA报警a-ba-b我们求上面的收益矩阵的纳什均衡,由于每个人都是对称的(暂且只考虑对称的纳什均衡),不妨假设每个人 不报警的概率 为p,那么:A不报警的期望收益Q1= 0 * p n-1 + a * (1- p n-1 ) A 报警的期望收益 Q2=(a-b)* p n-1 +(a-b)* (1- p n-1 )则A总的期望收益Q(p)=p * Q1 +(1-p) * Q2为使A的期望收益最大化,则d Q(p)/d p = 0可以算出 p = (b/(na)) 1/(n-1) ,对于任意 n ≥ 2,p 是关于 n 的递增函数.也就是说,围观人数越多,任意一个围观群众会提供帮助的概率就越小,出现愿意伸出援手的好心人的概率也越小.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结果也提供了报警的概率与 b/a 的相关关系.更多推断:相对而言,城市居民比小乡村居民更冷漠:在人少的地方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反而更大.求助时不要同时向若干人求助,即便如此也不要让他们互相知道.常在新闻里看到,一人倒在路边,多少多少人围观,却没有人提供帮助.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更多人看热闹并不代表着社会道德水平更低.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如不考虑别的因素(社会和心理上的),将由 b 和 a 的比值决定,而在收益 a 确定的情况下,完全由成本 b 决定,这里的 b 是提供帮助的成本(包括时间,精力,以及有可能遭致的打击报复,甚至忘恩负义者的反咬).和谐社会,需要增加 a 值,比如给予助人为乐者金钱上或者精神上的奖励.和谐社会,需要降低 b 值,营造一个信任度高的社会环境.而诸如钓鱼执法,南京老太这样的事件,却大大提高了 b 值,使社会成本大大增加.参考:[1] David G.Myers,Social Psychology - 社会心理学,P363-369.[2] 纳什均衡,简单说来,纳什均衡是指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每一方都在另一方所选择的战略为既定时,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一旦双方达到了这种纳什均衡,都不会再有做出不同决策的冲动或激励.其最重要的案例是囚徒困境.本文来源:阅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