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律己的事例50字左右,感激不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20:01:51
求关于律己的事例50字左右,感激不尽~~~
求关于律己的事例
50字左右,感激不尽~~~
求关于律己的事例50字左右,感激不尽~~~
1)唐代魏征为太子李建成的属官时,曾多次劝李建成杀掉李世民,但当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但没有杀他,还给了魏征很高的官做,而且非常倚重魏征.最终实现了唐初的繁荣发展,出现了贞观盛世.
(2)晋文公重耳在逃亡时曾被手下头须偷走了财物,登上王位后以前没有随他逃亡的大臣很担心受处罚,随时可能作乱,这时重耳就赦免了头须的罪责,还封他当了官,终于稳定了当时的局面.
其他还有齐国孟尝君受难时,众门客纷纷离去,孟尝君当时记仇记下了这些人的名单,后来孟尝君又回到齐国,众门客又都回来,孟尝君接受了手下的建议,毁掉了名单,并没有对门客进行丝毫报复.
(3)楚庄王的绝缨大会,打胜仗后楚庄与众将饮酒庆祝,并命自己的爱妾给众将斟酒,突然蜡烛被风吹灭,黑暗中一片混乱,有人趁机拉了楚王爱妾的手,但是自己头盔上的羽缨却被楚王爱妾抓了下来.楚庄王得知了此事迅速命令先不要掌灯,众将全部绝缨痛饮.后来那个被楚庄王宽容的军将在关键时刻为楚庄冲锋陷阵报效了楚庄王的宽容.
(4)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5)三国时刘巴可以说是一贯反对刘备的人.曹操带兵攻打刘备,别人都跟随刘备南下,唯独刘巴却向北投降了曹操.赤壁之战后,刘巴被困在荆州,诸葛亮写信劝他归顺刘备,刘巴依然不肯,又投降了刘璋.刘备和他的将领都非常痛恨刘巴.但在攻打刘璋即将破城时,刘备却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杀了刘巴,我就诛他九族.”因为刘备知道刘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来刘巴果然做了刘备的尚书令.
(6)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这些都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事例
我找到些更能体现的
《宋史•查道传》中说:北宋人查道为人淳厚,秉性正直,曾任宋真宗的龙图阁待制.有一次,查道外出巡查自己所管辖的地区时,见路旁有上好的甜枣,随从人员就从树上摘下来拿给了查道.查道要随从人员按价付钱,可此时不见枣树的主人,查道又急着赶路,于是,查道就按甜枣的质量,计算出甜枣的价钱,然后将应付的铜钱挂在树上才走.
按说,当官的路过,随从在路边摘了一点甜枣,因枣树的主人不在而无法付钱,相信谁也不会说这个当官的有贪欲.可是这个名叫查道的官却硬要按照枣的质量计算价钱,并将应付的铜钱挂在树上,这种"小题大做"就叫自律.在人前人后同样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的人没有不被人称道的,这个故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胡质的人,一直在曹操、曹丕手下当官,一直当到了振武将军,封关内侯.胡质有一个儿子名叫胡威,字伯虎,年轻且很有志气.胡质在荆州做官时,胡威从京都前去看望他.等胡威告别回家时,胡质给胡威一匹绢,作为回家路上吃饭的费用.胡威跪下进言道:"大人为官清正廉洁,不知道从哪里得到这匹绢的?"胡质说:"这是我官俸的剩余,所以作为你回家路上的饭费."胡威这才恭恭敬敬地接受下来.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胡质的为官清廉,绝不贪污滥用公家的财产;而胡威不但对清正廉洁的品质非常看重,还自觉维护和监督父亲的道德品行.父子二人均有廉洁自律的美德.
东汉杨震慎独的故事更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好例子.杨震在担任荆州刺使时,发现秀才王密是个人才,便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杨震改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时,王密对他照应得无微不至.到了晚上,王密悄悄来到杨震住处,见室内无人,便捧出黄金10斤送给杨震.杨震连忙摆手拒绝说:"以前因为我了解你,所以举荐你;你这样做就是你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轻声说:"现在是夜里,没人知道."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听了,羞愧地退了出来.杨震为官公正廉洁,不接受私礼,其子孙也是蔬食步行、生活朴素.有些老朋友劝他置点产业留给子孙,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用这样的好名声作遗传,不是十分丰厚吗?"
《隋书》中有记载说,赵轨在齐州当别驾的时候,有廉洁的好名声.他被朝廷征召回朝的时候,来给他送行的父老乡亲都流着泪说:"您在我们这里担任别驾的官职,和老百姓之间没有私毫的私人往来,所以我们不敢用一壶酒来给您送行.您就像水一样清廉,请允许我们斟上一杯清水奉献给您,算是给您饯行吧!"赵轨接过那杯水,一饮而尽.
古人严于律己的事例很多,足以让当代的人引以为镜,而诸葛亮的自律则更是令人感动.诸葛亮六出祁山,病死在五丈原.临死前,为使蜀军安全撤回汉中,他叮嘱杨仪、姜雄等人秘不发丧,直到大军退入栈阁道口,方才让他们更衣挂孝,扬幡举哀.蜀国的老百姓和士卒们得知丞相已死的消息,"皆跌撞而哭,至有哭死者".后主刘禅闻讯,大叫"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皇太后听说亦大哭不已,"多官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杨仪等扶诸葛亮灵柩到成都,"后主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20里迎接,后主放声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地".
如此感天动地的场面,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在董卓、曹操、司马懿等众多握有朝政全权的人去死的时候,均未有过.就连曹操、司马懿这两个才智超群的人,也无法与诸葛亮相比.这是因为诸葛亮的一生既"正身"又"修德",其廉洁自律的作风,是他高尚品德的象征.现举两例予以说明:
其一,诸葛亮临终前上表蜀后主:"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产.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
其二,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降旨下令择地厚葬遗体.费棉告诉他:"丞相临终,命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亦不用一切祭物.""公生明,廉生威",诸葛亮的例子,正好说明了这条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实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忿思难,见得思义."(先秦《论语•季氏》)
孔子提出来的"九思"意思很明了,即要求人们在看的时候,思考着看明白没有;听的时候,思考着听清楚没有;从脸上的表情,思考着是否温和平易;从容貌态度上,思考着是否庄重严肃;从说出的话语中,思考着是否忠诚老实;对待要干的事情,思考着如何把它做好;有了疑难,思考着怎样去向人家请教;快要发怒了,思考着会造成什么后果;看见可以得到的利益,思考着是否符合仁义道德.
孔子的九思,对今人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参考,有利于人们的自身修养.假如人人都能够做到孔子所说的九思,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天下的事情就好做得多了.
毛泽东当了国家主席,睡的是木板床,吃的是家常饭,穿的是打了补丁的内衣;
焦裕禄长期工作在贫困地区,为了改变当地落后的面貌,他以病弱的身体支撑着,率领老百姓战天斗地;
孔繁森只身援藏,不计较个人得失,怀着一颗博爱的心,为藏民的困苦排忧解难.
牛玉孺身为高官,却从不贪图半点个人享受,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直至因病逝世……
当代人的自律典范,更是我们为人处事的一面镜子,他们时时处处提醒着人们,在中国做事应该怎么做;时时处处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自律这个为人做事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