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含义急用 300字左右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23:51:34

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含义急用 300字左右谢谢!
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含义
急用 300字左右谢谢!

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含义急用 300字左右谢谢!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中国清代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他的这种艺术思想充分体现出他对“理事圆融”思想的深刻理解.对“理”而言,这是他对中国画发展问题的精辟论点,对“事”而言,这是他为中国画笔墨提出了创新的理念.然而中国画的“笔墨”究竟应该如何“随时代”呢?这完全取决于后人对“理”的认识,以及对“事”(术)的理解.
  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所谓“笔墨”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画正是因为有中国之“笔墨”,所以才形成了中国画艺术的特色;其二,所谓“随时代”,是对中国画发展问题提出的原则与标准,即传统的“笔墨”不能失去时代的气息与风貌,否则将会使中国画的发展失去新意,乃至停滞.其三,笔墨也是物质、也是工具,这就如同西方的油彩一样,是表现“术”的载体.笔墨只有通过画家的艺术思维,才能够使其产生中国画独有的艺术性与神秘性,从而使中国画作品出现应有的艺术魅力.将笔墨本身看作是传统的、没有发展的,乃至将其与现代毫无原则的对立起来是错误的认识.究其根源,这种错误的认识来自于人固有的偏激与片面,并未真正的认识到笔墨的性质是什么?所以,也就无法正确的解决好笔墨与现代绘画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每当中国画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都会产生新的艺术表现与新的画风.如:隋唐之前,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均以线描为主,宋元之后,随着禅宗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写意的艺术风格.此后历代又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本时代的人文思想与艺术特色.综合起来看,这些变化包括有技法风格的变化、题材的变化、人文精神的变化,以及绢本与纸本的变化等,这些变化无不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色,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代表时代变化的艺术特点,其作品才得以传世,并且成为代表一个时代风貌的艺术珍品.反之,那些抄袭前人、摹仿前人,脱离时代、毫无艺术建树的作品,由于毫无保留价值在千百年来人为的筛选中遭到遗弃,逐渐被历史所淘汰.
  石涛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包含着“理”与“事”的内涵.“笔墨”在一些人来看,往往仅从如何运用笔墨技法方面来认识.然而,若再深一层的认识这个问题,其中包含的内容就不仅是“笔墨”两个字那么肤浅了,在中国画的所谓传统中不仅仅只存在“笔墨”方法问题,因为“笔墨”方法来源于“理”,没有“理”的存在,“笔墨”方法很难成立.对于“理”来讲,有中国画传统之理;有中国画发展之理;有中国画创新之理;不同时代又存在着不同人文现状形成的时代人为之理,这一切都是构成主导“随时代”的原则,所以研究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切不可单纯以“笔墨”来论时代,首先必须站在中国传统哲学之“理”,以及时代的“现实”与“现状”之“理”上认识如何“随时代”的笔墨问题.只有以这种态度认识“随时代”问题,才能够在新时代中找到中国画如何创新与发展的基点及方法.
  “理”的问题解决了,对“随时代”而言,是如何以此“理”解决“术”的问题,以达到“笔墨当随时代”.所谓“术”,即是运用什么样的笔墨技法表现符合时代的艺术风貌,在这个问题上,当今画家应首先从“笔墨”更深层次的内涵中,即,“笔墨”发展渊源中,以及时代的人文精神中寻求“随时代”的方法.然而,现实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对于关心中国画发展问题的人们而言,多数人的心态可以用四句话概括:“举步艰难,前途渺茫.走投无路,无可奈何”.
  对于“笔墨当随时代”问题,在一些画家的思想中出现这种悲切的情绪,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并未意识到,他们一直是在古人延续下来的“意象”思维中寻求“随时代”的方法,从而造成了艺术上的枯竭.另有一些画家在无奈之中不得不去借用西方的油画技法,虽然自命为“前卫”,然而其结果无非是将西方的东西搬到中国宣纸上而已,这又如何体现“随时代”呢?事实上,在研究了中国“笔墨”的发展渊源中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画的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中,并不仅仅只存在着“意象”一种思维形式及表现方法,它还包含有“象意”与“悟象”思维形式,这两种思维形式的表现方法并未得到充分运用与发展,何况就当代的人文精神与科技的进步来讲,只要认真研究,下工夫体察和理解中国固有的哲学思想完全可以运用传统的“整体”艺术思维,结合新的艺术方法创造出“随时代”的中国画艺术作品.因此,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作为基础,即便费尽心机,也很难达到“随时代”的目的.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应该在既有“理”又有“术”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更确切地讲:“笔墨当随时代”必须在不失中国画传统之“理”的同时,表现出时代的气息,才能够创作出具有新的笔墨技法、新的时代风貌的中国画艺术作品.
  以中国画的发展原则来认识“笔墨当随时代”,则知中国画“随时代”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脱离了这个主流中国画就会失去她的艺术生命与艺术价值.以中国画的发展进程来认识,每个时代所产生的艺术作品都附着了时代的气息与时代的特色,千百年来产生的中国画艺术作品中,没有一个时代离开了中国的“笔墨”,同时又体现出了“随时代”.这就表明,“笔墨当随时代”的认识不仅只有石涛提出之后人们才明白,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画家对此问题早就予于重视了,石涛不过仅此作了一个总结,以达到示范后人之作用.
  对“笔墨当随时代”问题,在中国画近代史中也曾有人提出了“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口号,在这个口号的驱动下,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然而面对其作品的具体表现,使人们看到的多是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加进了一些西方油画的表现方法,甚至在技法表现的十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中加上了飞机、桥梁、高压线等现代物品,好象这种表现就是“笔墨当随时代”了.飞机、桥梁等固然是时代的产物,如果仅仅以此就认为是随了时代,那么,对中国画的发展而言“笔墨”又将何去何从呢?这种表现在“随时代”的精神上是可敬的,然而在发展中国画的理论上却起到了负面的误人子弟的作用,这种表现不仅未能将“笔墨”随上时代,反而道出了画家对“笔墨当随时代”的幼稚心理.
  “笔墨当随时代”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要有变化,在其“笔墨”的运用与变化中,也都要与所表现出的时代气息与风貌相符合,这样才能够从理论到实践都达到“随时代”的目的.上述现象表现出的是,一些画家对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的认识,只停留在对字面皮毛的认识上,并未达到深入的理性的研究.更有甚者为了“随时代”,甚至将工艺美术的手工艺技能也带进了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运用的得体,采用一些现代手段也无可非议,可惜的是,见到的一些作品,要么水拓、要么柔纸、要么粘贴,从作品的现象看早已失去了“笔墨”的作用,这样的画,又怎么能够称得上是画家的艺术作品呢?到不如看作是一流工匠的工艺品.这种现象若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反映了一些画家为了创新、随上时代,不得已而为之;以客观的态度来看,这完全是因为在画家的头脑中对创新缺乏理论依据而造成的,所以也就很难体现出将“笔墨”真正随上时代的发展,其最终的结果是新的立不住,传统的也不复存在,这实在是令人遗憾的现象.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画家在对待“笔墨”发展问题以及“随时代”问题时,从未脱离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以及自身的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的深刻理解,因而创作出了具有代表一个时代的传世佳作.如:唐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即表现出了唐代流行的线描技法,同时又体现出了时代的背景与生活气息.又如;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不仅表现出了宋代的山水技法,同时又体现出了宋人的市井风俗与时代特色.清代画家石涛即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观点,他的作品也充分地表现出了自身对传统文化深厚的造诣,及其“随时代”的艺术风格.
  随着科学与人类的进步,当今的时代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与传统文化并未随之而消失,反而在现代科学中更加显现出其博大精深,以及对时代发展的现实意义.因此面对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的问题,更加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切实体会到石涛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真正的含义.就“笔墨当随时代”的问题而言,画家应当从理性上去认识,不能单从表面与形式上去理解,只有作到这一点,“笔墨”才可随上时代的变化,创作出赋有现实感的艺术作品.
  当前面临着的问题是,中国画将要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时期,这就需要画家对“笔墨当随时代”的文化内涵,要有更加深入的理性认识,以哲学思想来认识“一切事物的变化与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与渊源,并且以此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无论绘画本身的发展,还是“笔墨当随时代”,都不可能离开这个哲学理念,画家如果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那么也不可能创作出“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作品,更谈不上传世或代表一个时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