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17:59:48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教案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教案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教案
教案示例之一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教学目的
一、领会本文笔锋中饱含强烈感情,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二、掌握本文中一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理解作者写这篇序的主要目的,学习革命烈士们为民主主义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
教学设想
一、先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然后进行译成现代汉语的口头练习,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
二、本文的重点是着重赞扬先烈的革命精神,勉励国人继承先烈遗志和完成革命事业,难点是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关于黄花冈起义的经过和烈士的事迹,只宜简略介绍,目的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作者写这篇序时的时代背景的教学,可结合讲读第3段进行.
三、课前布置预习作业;看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将“思考和练习”题二做在练习本上.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口译第1段和第2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结合注释①解题,介绍课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记叙了烈士生平和死难的大略情况.孙中山为该书写的序,着重表达由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所引起的感想.
鉴于从1895年以来,起义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对黄花冈起义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计划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决定4月13日(农历3月15日)首先在广州起义,然后向北进军.但是快到起义的日期了,海外捐款还未寄到,机械也未运齐,不得不延期于4月17日(农历3月29日)举行.因为起义领导方面多次变动命令,清军闻讯,先有准备,革命党人寡不敌众,终于失败.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参加起义的都是革命党人的优秀分子,林觉民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由日本回国的途中曾说,这次起义如果失败,死伤一定很多,但是自己所以愿意牺牲一切,无非是希望感动国人,同心奋起.如果这个目的能够达到,那就虽死犹生了.起义时,他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他在给父亲的绝笔书中写道:“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充满了为国牺牲的革命精神,表现了革命党人的浩然正气.
(二)指定三位学生分别朗读3段课文,注意纠正读音.
(三)检查订正预习作业.
让一位学生将答案抄在黑板上,要求书写清楚、整齐,评议、订正后明确:
词 本 义 引 申 义
艰难险巇xī 险阻崎岖 道路危险难行
踬(zhì)踣(bó)者屡 跌倒 革命遭受挫折
吾党菁华 草木之花 革命党中的中坚分子
久蛰之人心 虫子冬眠 受压抑、不奋发
贼氛方炽(chì) 火势旺盛 敌人势力强盛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引申义就是本来义引申、发展出来的词义,意味着语言的使用范围扩大了.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
(四)补充注释:
末造、肇造:两个“造”,都是建立的意思,说一个朝代的末期为“末造”,含有衰乱的意思.
碧血横飞:革命者的血四处飞溅.传说周朝的苌弘是个忠义的人,无辜被杀害,后来他的血变成青色的美石,所以后人称忠义人的血叫“碧血”.
史载田横事:史书记载田横的事.秦朝末年,原齐国的贵族田横自立为齐王,参加反秦斗争.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田横带领500壮士逃到海岛上去.刘邦叫他入朝,他不敢不来,但是又不愿意做汉朝的官,快到洛阳时他自杀了.留在海岛上的500人听到这一消息,也都自杀了.
(五)口译第1段和第2段.
学生读、译,教师点拨、纠正.
死事之惨:牺牲的惨重.不宜译成“惨状”或“悲惨”.
语焉不详:说得不详细.焉,助词.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材料缺少得)更严重的是,有的连姓名都查不出来.注意把语意补充完整.
滋可痛已:越发令人痛心了.已,同矣,语气词.这里主要是对材料缺少这件事,不宜译成“悲痛”或“哀痛”.
(六)布置作业:
1 写出各段的大意.
2 思考:“思考和练习”题一.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口译第3段,讲析课文,朗读全文.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口译第3段:
指定学生读、译,教师点拨、纠正.
丐于余:请求我写篇序文.
“而余……也如故”;而我在30年前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就是为先烈们不惜牺牲生命来争取实现的这些主张,没有得到实行,还像从前一样.要明确“争”的是什么,注意落实.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并且用来勉励读这本书的人们.
(二)讲析第1段:
提问段意,明确:第1段,赞扬黄花冈烈士为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
要求学生根据感情变化划分层次.
提问.明确:“然是役也”之前为第1层,其余部分为第2层.
讲析:文章开始,作者以凝练的语言,追述中国革命经历的艰难曲折的路程,笔锋自然地转入正题.“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凝聚着作者对烈士牺牲的无比沉痛、对革命党的损失无比痛惜.
问:第1段的两层,哪一层的感情更为强烈?为什么?
讲析:“然是役也”一句,急剧转入第2层,表示作者的感情并不停留在悲痛上.黄花冈起义,革命党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条件下,仍然不顾一切地奋勇苦战,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为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使人深深感动.所以作者抑制不住悲壮激昂的心情,热烈地赞颂他们:“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这组对偶句盛赞烈士的忠义壮烈.“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这一组对偶句极写起义震动之大,影响之深.起义如惊蛰春雷,召唤国人同心奋起,终于迎来了不可阻挡的民主革命的洪流.作者对起义的评价极高,说是“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因为起义虽然失败,却为武昌起义奠定了胜利基础,理所当然地应当同武昌起义一起载入史册.作者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揭示了两次起义之间的必然联系,评价令人信服.
第2层,先赞烈士精神,后昭烈士功绩,或用对偶句铺陈,或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抒写,使赞颂的感情极为强烈.
(二)讲析第2段:
问:既然烈士们精神伟大,功绩卓然,为什么拖到10年之后才编纂他们的事略呢?
学生回答.讲析:
第2段,说明了《事略》迟编的原因.
先说由于时局混乱(变乱纷乘).作者沉痛地指出,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中华民国,建立虽然已经10年,以致“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连用两个“始有”,是作者对烈士的追怀和对时局的愤慨之情.
后说材料短缺.“或……或……甚者……”,说明材料短缺的三种情况;又以史载田横事作类比,说明《事略》不能详细记述烈士事迹,也同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不能为500人立传有同样的苦衷,这就使作者更加痛心了.
(三)讲析第3段:
指定学生朗读作者写《序》时的时代背景部分,再指定学生朗读作者对国人的希望和告诫部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2层意思归纳段意.
提问.明确:第3段,反复说明写作目的,指出当前国内形势混乱,勉励国人继承先烈遗志完成革命事业.
问:第3段的2层,哪一层直接体现写作目的?
明确:第2层.
问:为什么要先写第1层的内容呢?
明确:作者指出当时的国内局势,“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这就是说,武昌起义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并未根本动摇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各地军阀在帝国主义的主使下互相倾轧,长期混战,局势之混乱,较清末更甚.在这种情况下,“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的,也就是作者“30年前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当然无法实现了.这就从形势严峻和革命主张没有实现两个方面,说明这次“讨贼督师”的革命任务,确实“尤倍重于三十年前”,说明当前革命的任务尤重于30年前.
第1层对时局和任务的精辟分析,正是第2层对国人提出希望的有力根据.
问:第2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议论.明确:
作者先从正面提出希望,勉励国人学习先烈们为革命牺牲的伟大精神,帮助他“完成此重大之责任”,接着从反面发出告诫,如仅对先烈遗事空发感慨,而无投身革命实践的实际行动,则有负于烈士,无益于革命.文章连用两个感叹号,前者显示希望之殷切,后者显示告诫之郑重.这一层与上文一样都是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只是赞颂之情显得更内蕴了,也更深沉了.
最后,作者语重心长地说:“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从这里,可见作者写这篇序的真正目的,也可见作者当时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了.
(四)小结:作为一篇书序,当然应与《事略》一书有紧密联系.第1段赞颂烈士精神,与《事略》的主要内容有关,第2段说明迟编与《事略》的编纂经过和困难有关.第3段对国人的勉励,则与如何读《事略》有关.全文3段,贯穿赞颂之情,而又因势利导,归结于写作目的.该序可谓:忧国忧民,饱含激情;顺理成章,层次清晰;卒章见志,观点鲜明.
(五)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朗读,要求读音、句读正确,并注意读好饱含强烈感情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笔译第1段和第3段的第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