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名胜古迹,写3个省的名胜古迹.写详细一点,最好2—3段的.今天要写的,明天交。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8:53:20
祖国的名胜古迹,写3个省的名胜古迹.写详细一点,最好2—3段的.今天要写的,明天交。
祖国的名胜古迹,写3个省的名胜古迹.写详细一点,最好2—3段的.
今天要写的,明天交。
祖国的名胜古迹,写3个省的名胜古迹.写详细一点,最好2—3段的.今天要写的,明天交。
1、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苏州园林(Suzhou Gardens)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当地部族自号“勾吴”,苏州称“吴”.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建都于此,其规模位置迄今未变,为世界少有.
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富饶美丽,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用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苏州园林的自然美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与自然精致.以拙政园,留园,网狮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2000年增补沧浪亭).
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主要园林列表:
私家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艺圃、环秀山庄、藕园
佛教园林:报恩寺(北寺塔)、西园、寒山寺、双塔、瑞光塔
王家园林:虎丘(吴王阖闾墓)、灵岩山(吴王行宫)
2、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李白等大诗人在此留下了壮美诗篇.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生态保护完好,是中国的标志
地理位置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黄山区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东经118°1',北纬30°1',南北长约40公 黄山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约160.6平方公里.年均降雨量2348.2毫米,年均气温8℃,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2006年元月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地质地貌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黄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8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令人叹为观止的立体画面.
黄山景观(一)(20张)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 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刃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刨蚀遗留下来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为冰川谷和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编辑本段
形成历史
从距今约8亿年的震旦纪开始,海水绕过晋宁运动中形成的江南古陆,从东南方 黄山的险峻地貌向进入黄山地区,黄山一带被淹没在海水之下.
在距今5.7-4.4亿年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壳处于裂解的高潮时期,导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长达1.3亿年的时期里,黄山地区基本稳定,但仍是一片汪洋.
到距今约4.1亿年的志留纪末期,地壳活动加剧,晚加里东运动使黄山地区上升而成为陆地,海水全部退去,这是黄山地区在地质历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经历了5000万年的相对稳定后,到了石炭纪,柳江运动又引海水卷土重来,黄山地区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质专家曾在黄山脚下谭家桥等地发现三叶虫化石,证明黄山地区4亿年前确为海洋(古扬子海).
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划时代的印支运动使地壳隆起而成为陆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内,最终结束了黄山地区漫长的海侵历史和海相沉积,从而进入了陆相地史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侏罗纪以后,影响遍及我国的燕山运动,以强烈频繁的活动,不断地改造、雕塑着黄山地壳的地貌.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北部的太平花岗闪长岩体,就是晚侏罗纪岩浆侵入的产物.到早白垩纪时,晚燕山运动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于地壳下部炙热的岩浆,沿着印支运动时形成的褶皱带,从黄山这块比较薄弱和断裂发育的地壳内乘虚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约数千米的古老地层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改变,这些岩浆由边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却凝结而成黄山花岗岩体的胚胎,这便是距今约1.25亿年时期形成的“地下黄山”.在黄山花岗岩体侵入地壳形成之际,也就是黄山山体雏形孕育铸就之时,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脉动上侵定位和结晶固结之后,黄山岩体的雏形终于形成.黄山岩体,是同源岩浆在地球涨缩中,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式花岗岩.早期和主体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边缘和外围,颗粒较粗;补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体,分布在内圈和中央,颗粒较细.黄山岩体呈中高外低明显的套叠式分布特征.
在深部地壳不断被熔成岩浆,并被挤压而向中央上侵的过程中,
黄山景观(二)(20张)黄山山体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时的黄山花岗岩体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还覆盖着数千米的沉积盖层.在经历了多次的间歇抬升之后,覆盖在岩体上的巨厚盖层不断地被风化剥蚀.到了距今五六千万年前的第三纪喜玛拉雅运动早期,这些沉积盖层随着山体的抬升而逐渐被剥蚀殆尽,黄山终于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等花岗岩山峰,但当时尚无今日如此巍峨伟丽的风姿.在第三纪和第四纪期间,喜玛拉雅山运动使地壳普遍抬升,隆起扩大,黄山也相应不断升起,同时经受剥蚀,逐渐形成了高逾千米、翘首云天的花岗岩峰林.
在第四纪时期,黄山曾先后发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运、刨蚀和侵蚀作用,在花岗岩体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遗迹,形成了遍布黄山的冰川地貌景观.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后,受到大自然千百万年的天然雕凿,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自然奇观.
3、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漓江西岸,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山水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古迹、石刻等等.
地理位置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1]双的喀斯特地貌.
地貌介绍
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
桂林山水(7张)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
地貌形成原因
(1)石山——四周壁立拔地而起的奇峰
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为特征.石山四周峭峻,是由于石灰岩体多被溶蚀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为主.它和土山以流水冲刷坡面,并使山坡由急向和缓演化相反,石山山坡上无散流、暴流产生.反之,山足多为地表水下透入地下地点.因此,石山四周有不少山溪、小河和冲沟流入.因而使石山山足成为流水侵蚀、溶蚀地区,小河的侧向侵蚀,落水洞的形成,都会使石山山坡由和缓变为急陡.例如在肇庆七星岩区,有个禾婆岩,它就是由西江支流蚀成,今天岩内还堆积着一层厚达2米的河床卵石层(鹅卵石),表示是河床相沉积.这个岩成立后,岩口处崩塌,而使石山形成峭壁了.这种洞可以称为“侧洞”.
由于地面水流以石山为集中下透区,因而使石山四周陡立.形成拔地而起的孤峰.有时悬崖千丈,雄伟非常,如桂林的独秀峰即为一例.石山崩塌实例,可以在石山脚下发现巨大崩石来证明.如肇庆七星岩区,在1970年雨后即产生崩塌,巨石直径在二米以上,由崖壁上崩落,打穿了水泥建筑物的屋顶.崩塌可使崖壁成为悬崖,即额状突出崖顶的峭壁地形.又如肇庆含珠洞、双珠洞等,也都是巨石崩落时.刚好卡在岩隙中形成的,表示崖坡是以崩塌作用为主.
(2)“逢山有洞”的石山“脚洞”
峰林石山地形特征是“逢山有洞”,有的不止一个,如桂林七星岩即有5个洞口.但是最奇特的要算“脚洞”了.脚洞是在石山山脚形成的洞穴,故名“脚洞”.它的地形特征是沿着地下水面发育的.所以,脚洞内部一般都有广大的洞穴系统.例如肇庆七星岩的大岩,即在洞中有一大厅堂,沿厅堂四周分支出了小洞和走廊,在大厅堂处还有一个地下湖形成,表示脚洞是由地下水面附近有强大的溶蚀力所致.因此,脚洞洞顶一般按地下水面形成,故顶部平坦是脚洞的一大地形特色.“顶平如割”是各地县志称呼这种脚洞相似的形容词.
但是脚洞洞顶也并不是平坦如板,而是有不少石锅、石钟地形分布着.这种地形是其他洞穴少见的.石锅是一片分布的多个浅平半圆穹形凹入洞顶中的石穴,大小在1米以内,凹入洞顶不到半米,半圆形态完整,互不干扰,说明石锅是溶蚀出来的,并且以中心部分溶蚀、冲蚀较强所致.石锅一般大小相似,这是洞穴充水时水流呈素流状态的结果.水流一般分层流和紊流,层流即水层中各点速度相同,在石灰岩裂隙中流水即是层流,它的速度较慢,每秒在1厘米以下.洞孔大了,水流较畅,流水中各点速度不同,即成紊流,流水按速度分成多股,彼升此降,彼急此慢.如在3厘米溶孔中,流速为0.1厘米时,即可由层流转为紊流.雨期溶洞充水,水股冲击处溶蚀力更大,因为冲击地点压力大,溶蚀量增加,如按实验资料,地下水在不承压状态下,岩隙每年扩大为0.35毫米,而在充水承压后,可增加到每年扩大岩隙达5毫米,即承压后溶蚀力增加15倍.冲击洞顶的急流就可以在汛期冲蚀、溶蚀出石锅地形.
石钟成因全然不同.它是由于地下水沿节理下透并在洞顶滴下处,进行溶蚀成一深穴如钟形的结果.如果地下水丰富,沿节理齐流出时,则石钟形态可变成一条凹入的顶槽.石钟只是一孔滴下水量所成,所以钟顶即见一溶孔存在,这在石锅中是没有的.整个石锅就是在一块岩面上形成的,而石钟分布是依据溶孔所在地而形成,多呈疏落分布,也和石锅成片分布不同.
洞两侧还有边槽发育.这是由于地下水面季节性存在的表示.因为水面附近溶蚀力最大之故.凹入的边槽在古书中称为“石床”,因为边槽底部是平坦如床的.如果边槽有几层就表示地下水面季节性有变动了,正象河流有枯水期水面,洪水期水面那样,洞中常有小河流贯(如在凌霄岩、燕岩等).
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等石灰华沉积不多,也是脚洞沉积地形的特点.因为脚洞雨期充水,紊流冲蚀,石灰质很难沉积在岩面之上,形成灰华沉积.有亦是小型的,如形成了“团龙”、“飞凤”、“蛇”、“果子”、“花”等薄而小的形态.
脚洞是地面流水流入石山体内的通路.因此,洞口一般比洞内高,呈广阔低平洞口,常为较冷空气积聚洞内,属于“冷洞”型洞穴.因为冷空气比重较大,不易上升和排出洞外,无怪夏日人们在此避暑了.广东云浮凌霄岩且有地下河贯通.
脚洞沿地下水面向四周沿节理伸展,如果遇到石山外面的河流时,地表上的河流会立即把水量转向脚洞流下,使地面河流下游成为无水旱谷,这种现象叫做“地下掠水”.早在宋代我国已有脚洞进行地下掠水或劫夺的记载.当脚洞贯穿了整个石山山体时,就被称为“穿洞”了.桂林北面的灵川就是这样形成和得名的.
(3)峰林石山上的“穿洞”
当脚洞上升之后,高出地下水面时,穿过石峰的脚洞,就叫做“穿洞”.这是由于地壳上升了,或者地下水面下降了.从前的脚洞就成为没有流水、积水的干涸洞穴,洞底也高出平原地面,变成为于半山上的洞穴,由于洞穴穿过石山,故名“穿洞”.穿洞可以由于不断侵蚀、崩塌,变成一个半山上的洞穴,有如窗口,这种奇异的地形,每成为当地风景区,如阳朔的月亮山,即因穿洞有如半月形状得名,故又名明月洞.此外,桂林穿山的月岩,坪山的穿岩都有象明月高悬天空美景,成为名胜.它们都是上升了的脚洞所成.即在中更新世时(60多万年前),这里是一条地下河所在.当时地面即今天的40~60米比高的阶地面.目前桂林峰林石山中最好的穿洞,却不呈月亮山形态,而是保存良好的脚洞地形,例如平坦的洞顶,边槽有多层,石锅、石钟的发育,平坦而有地下河堆积的洞底等.不过,穿洞毕竟和脚洞不同,因为地下河消失了,洞穴中水流向下流失了.于是无水的洞穴给石灰华沉积带来良好的保存环境,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幕、灰华阶地(包括灰华田)最为发育,还有平缓洞底可发育出深深陷落的落水洞,被称为“无底洞”.洞口及洞顶每因长期受侵蚀、溶蚀而崩塌,使洞口高而广大,崩石塞道,洞内大厅又可因崩落而显得特别高大,破坏平坦的洞顶地形.例如桂林芦笛岩就是以各种石钟乳出名,游览道路要靠凿开钟乳石林来开辟.桂林七星岩更突出,它以四十五个洞连成,主洞长达814米,贯穿着八大厅堂,五个出口;全部洞穴长达3公里,分为三层,最下一层仍为脚洞;中层大洞厅堂高27米,宽48米,由二层脚洞崩陷合成;有边槽(称白石天篷),脚下听到地下洞穴的“空谷传声”.中心部分较低,即大教场处,为古地下湖所在.落水洞分别被命名为“无底深潭”、“癞子潭”、“双狮守龙潭”等.在茅茅头石山(即光明山),除芦笛岩外,还有大岩(长达875米,唐代僧人墨迹亦已被钙膜保护起来,墨迹如新)、飞丝岩、穿岩等四个穿洞贯穿,这种穿洞是战时避难地点,因为洞底平坦,厅堂广大,支洞众多,战时工厂、学校、医院仓库均可利用.在峰丛石山区亦常有穿洞发育,如广东怀集燕岩,广西靖西穿岩等,即为公路利用穿行.[2]
历史文化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桂
桂林风光2(20张)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 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刻下了两千余件石刻和壁书,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迹遗址.陈毅诗云:“ 宁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桂林的山水养育了桂林人民,桂林山水之灵气更是培育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画家.
名人题咏
王昌龄
客心仍在楚,江馆复临湘.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
李频
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何事东堂树,年年待一枝.
王昌龄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李渤
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复皆愁万里程.尔解分飞却回去,我方从此向南行. 陈叔达
金铺照春色,玉律动年华.朱楼云似盖,丹桂雪如花.水岸衔阶转,风条出柳斜.轻舆临太液,湛露酌流霞.
上官仪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王昌龄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李商隐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李商隐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