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体会,要短一点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8:27:16
读书体会,要短一点的.
读书体会,要短一点的.
读书体会,要短一点的.
《儒林外史》读后感(1)(转)
2007年05月10日 星期四 13:42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另]
余尝读吴文木之《儒林外史》,其书儒者之种种,光怪陆离,众生百态,不一而足,或吝啬,或迂腐,或势利,或恬淡,或浑雅,比比皆是也.
吝啬者如严监生之属,迂腐者如马纯上之类,势利者则五河县人之流也,恬淡者如庄征君,浑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笔,其历历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盖宽及其邻翁于雨花台绝顶望江上舟船之往来,红日之西坠者,愚窃以为殆有谓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谓时人之去而后人之来,寓述往追来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谓非喻礼乐文章之颓废也欤?噫吁兮,聊聊数笔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谓文木之高妙也.
夫难平者事也,无尽者欲也,而皆出于人,是知世间善恶,皆自人出.夫人者无有穷而欲者无有尽,功名富贵,朝夕挂念,焉之此虚妄之物终为无益也?徒费尽心情,误尽流光,莫如啸傲林泉,梅妻鹤子,快然自足,极娱游于终日也.
且夫古之君子,温文尔雅,雍容敦厚,以正其身而推及人,行不言之教,助礼乐之闻,岂如文中之类,礼乐不行,教化不兴,惟知皓首穷经以为仕途,及仕则未知何谓仁义也,无论唐诗宋词文章辞赋也,而尽日所见惟黄白之物,所闻皆为官之道也.是以有泰伯祠群贤毕至,以复旧时礼乐之教化者,实文木之喟叹也.由是知之,八股之为害甚矣!
呜呼,圣道之不传也久矣,礼乐之不兴也亦久矣,而世人愚昧,不解名利之属终为虚妄,日追夜逐,靡有朝矣!夫庸知濯足沧浪,醉舞明月,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之乐也欤?余既怅然,故虽有不才而敢不竭鄙诚以为此文者哉?
《儒林外史》读后感(2)(转)
2007年05月10日 星期四 13:43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首先引用了《儒林外史》第一回的开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所描绘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人生追求功名利禄,古来有之.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留下诗词,告诫世人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然而人们始终无法走出功名富贵的怪圈.吴敬梓却与众不同,它将当时社会的角落投射得一清二楚.吴敬梓是康、乾年间的名人,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历代显宦之家,十八岁中秀才,乾隆元年安徽巡抚荐应博学鸿词,他托病不就.生平著有《儒林外史》外,尚有《文木山房集》.《儒林外史》所表现的正是吴敬梓亲身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以前曾经在课本里读过摘自第三回的节选《范进中举》,文中对于范进岳父——胡屠夫的描写是惟妙惟肖,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 “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这些市侩之徒见风使舵、势利小人之形可见一斑.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正如惺园退士所说,它“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象物,魑魅魍魉,毕现尺幅;而复以数贤人砥柱中流,振兴世教.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如闻格言;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腑,描其声态,画图所不能到者,笔乃足以达之”. 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影响了我.
《上下五千年》
我翻开书册,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浪潮滚滚而来.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凝聚;民族的精神,在这里显现.
我阅读,我与历史人物共席对话.我阅读,我和时代风云同声呼唤.我思,我问:是谁推动着历史的车轮?
我掩卷沉思,我若有所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为着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他们为着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
然而,这就是答案么?历史,就是英雄好汉的演兵场吗?
伟人的话在我耳旁回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是那些无名的平民,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在虎门湾引水销烟……是那些朴实的百姓,将心血熔炼成兵马俑,用汗水铸就万里长城……是的,是人民的意愿造就了英雄,是人民的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我感慨,我赞叹,那些威名远扬的英雄豪杰,因为他们演示着人民的壮举,所以他们才在历史的画卷上书写浓重的一笔;那些流芳百世的志士仁人,因为他们呼喊着人民的心声,所以他们才在历史的柱石上镌刻下深沉的印记.
当我翻到书卷的最后一篇“武昌起义的炮声”,已是华灯初上时分,电视里正在热播连续剧《走向共和》,屏幕上正在演绎着慷慨悲凉的壮剧.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武昌起义的炮声,宣告了封建王朝的灭亡,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上下五千年》写到辛亥革命暂告段落,但历史却掀开了更为气势磅礴的峥嵘岁月.一个世纪以来,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领导中国人民描绘了宏伟雄浑、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三座丰碑,显示着古老的中华获得了新生、变换了新貌,走向新的未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亿万中国人民,正以新的风貌跨入了新的世纪.全国人民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在实现强国富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大踏步地奔向全面小康的伟大目标.这就是历史前进的方向,这就是当今历史发展的动力.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决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这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读了《上下五千年》,我们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下五千年》读后感
作者:艾佳妮
《上下五千年》是一本我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儿童读物.通过阅读《上下五千年》使我了解了伟大的祖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将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有意义的事件,涌现出优秀的人物.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我还了解到原始人一开始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到后来才发明了用火.我还了解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称赞的好宰相狄仁杰;为世界医学界做出卓越贡献的明医李时珍;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大贪官和砷;大发明家祖冲之;女皇帝武则天;发明了地动仪的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姜太公钓鱼;尧舜让位;大禹治水;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等等.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不少民族英雄、起义领袖,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重温五千年历史,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我想,我们读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深厚感情,喜爱这本书的.
历史是不可能重复的,但历史又是一面镜子,这似乎是古往今来都承认的道理.在这部书所收集的故事中,我们不难找到一些有借鉴的东西;在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我们也可以找到某些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至今仍有一定教育意义.
老残游记
看《老残游记》摘记
清刘鄂所著《老残游记》,分成几部分,前二十回写的比较完整,后面又加了续集九回,外编一卷.这本书写了很多清朝的社会情况,有些十分隐晦.
第一回“土不制水历年成患,风能鼓浪到处可危”,写到老残在蓬莱山上看到一艘大船,上面有贼人作乱,大船眼看就要沉没,什么驾驶的人杀人,所谓的英雄振臂高呼,都没能挽救船上的人.三个观者看不下去,划船去救时被误以为是洋人送外国向盘,被赶下船,大船眼看着沉没了.我想作者是把清朝政府看作快要沉没的大船,千疮百孔,就等着人去救呢.
第二回讲到明湖边美人绝调,说两个小姑娘说书精彩,写的非常好:五腑六脏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第三回寻济南名泉,看病结识高绍殷山东抚台庄宫保及很多名流,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四回讲老残辞却宫保的盛情,一路打听官风很好的玉佐臣,听来很多暴行,特别是为了抓盗匪,竟然不辨分明,把一份安分守己又遭强盗陷害的于朝栋家害的家破人亡.更害了许多百姓,真正一个酷吏.后来结识申东造,推荐一个刘仁甫帮他们治贼.为请这个人,申的族兄申子平一路历经艰辛,坠深涧,过危桥,遇猛虎,碰到涂家女子热心相迎,谈道论诗,还鼓琴调瑟,与桑家姑娘弹箜篌,吹角掀铃:耳中但听得风声,水声,人马蹙踏声,旌旗镬炔声,干戈击轧声,金鼓薄伐声……谈论时政,借古喻今,发了不少高论.老残继续游历,在黄河遇到冰封河面被阻,遇黄仁瑞,救翠环,了解到黄河漫堤的惨剧.设计谋,识真相,为齐河县十三口人命案查明真相,解救了魏家翁媳,救活了众人,惩治了酷吏刚弼、花花公子吴二,让人拍手称快!
续集里讲老残挟夫人翠环与德慧生夫妇上泰山烧香,救下斗姥宫,遇到尼姑逸云靓云,谈道入迷,翠环出尘.其中讲到逸云着魔,由要入男欢女爱到看破红尘,讲得很是细致.由此就知男人不把女人当人,女人不能太下贱,必自爱然后人爱之然后写了老残游地狱,其中关于地狱刑罚的描写显然有劝人向善的意味.可惜现在的人不愿看,否则倒是蛮好的教训.后来讲到现实生活中的弊端,也不过发发牢骚罢了.
书是看完了,余音饶梁.过去的人能把事情写的那么出神入化,为什么我却不能呢?
书中看出要写书还要有渊博的知识,有独到的见解,有精辟的言辞,还要有严密的逻辑,总之不是一件易事.
1903年8月,刘鹗写作的《老残游记》,首次在《绣像小说》上连载,以其独特的立意和优美的文字,使晚清小说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作为一个思想开明、勇于进取,具有富国救民热情的实业家,刘鹗的事业艰难坎坷,屡屡失败.《老残游记》是他为中国的命运也为自己的命运而痛惜,希望唤醒沉睡中的民众,补救残破的国家的“哭泣”之作.《老残游记》批判晚清社会的腐败,其视角更为独特,着重揭露所谓“清官”之罪恶和所谓“好官”的昏庸,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政治的统治支柱,可谓切中要害.《老残游记》的描写艺术从它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称赞.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形象描刻画,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气氛渲染,刘鹗的文笔都举重若轻,清新朴素,情境逼真,气韵生动.胡适先生说:《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烂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写.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