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7 14:26:3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有哪些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有哪些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有哪些
摘自学位论文相对比较全面
( 一) 财政金融政策
1.
大规模发行公债.沿江沿海地区的沦陷.
使国民
政府的主要财源几乎全部丧失, 财政收入锐减.19 39
年原占国民政府财政收入主体的关税、盐税和统税收
入只有1936 年的30 % . 随着战争的延续, 军费支出浩
繁, 其他费用也日增, 而国库收入日细, 因而只好强行
发行公债.仅1938 一19 39 年国民政府就发行了短期国
库券、救国公债、国际公债各5 亿元, 金公债5. 5 亿元,
娠济公债30 0 0 万元.从1 9 35 年到19 44 年
.
国民政府
财政部发行内债就有十八种之多, 合计法币151 亿多
元.
英镑20 0 0 多万. 美元2. 1 亿元.
2.
改革税收制度. 国民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收入. 把
税收重点由间接税转到直接税
.
把统税扩大为货物税
.
形成几乎无物不税的状况, 增加新税种. 开征遗产税、
印花税、食盐附加税等. 并大大提高税率.19 40 年又颁
布了《中华民国公库法》, 将地方政府的税收交由中央
银行直接收存.
加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3
.
金融小央集权化
.
国民政府在战时把中央银行、
中国银行
、
交通银行和农民银行统一起来
. 实行战时管
理. 组建了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联总处) , 由蒋介
石亲任主席.
负责资金的调配和联合贷款等方面的工
作.并颁布了《巩固金融办法纲要》
. 加强对金融的管
理.
还实行《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
. 限制个人提取存
款等.19 4 2 年国民政府又规定.
全国货币的发行都集
中统一于中央银行
. 于是中央银行又直接垄断了法币
的发行权.这些措施便于战时金融的稳定, 并使其顺利
地转入了战时休制, 迅速进人战时状态.
4 .
外汇管制
.“ 七
·
七’.
事变后. 金融市场出现大肆
抢购外汇风潮, 日本侵略者也利用所掠夺的法币套购
外汇. 来破坏金融秩序, 从而使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濒
于崩溃边缘.于是国民政府在19 3 8 年3 月颁布了《外
汇清核办法》, 实行外汇管制. 由官方垄断外汇的价格.
并限制外汇的兑换
.
5 . 通货膨胀政策.1 9 4 0 年日军封锁滇越、滇缅公
路.
并加紧包围内地. 使内地物资奇缺
.
这样国民政府
便强制推行通货膨胀政策, 以榨取民间储蓄和商人屯
积的物资
.
把它作为确保战略物资的一种手段.1 9 3 7
年底· 据官方公布的数字
. 法币发行额为16 亿元, 19 4 0
年6 月国民政府就发行了39 亿多元法币, 增加了一倍
多
. 同年12 月就高达78 亿多元, 在不到半年时间又翻
了一番. 到1 9 4 5 年底为1 0 3 1 9 亿元, 8 年中法币发行
总量增加了73 8 倍¼ .法币的大量发行, 导致了物价飞
涨
.
商业投机猖狂, 破坏了民族工业. 严重损害了广大
民众的生活, 但在抗战困难时期, 这也是确保战时物资
供应的一种迫不得已的办法,
同时对日本侵略者企图
在华就地补给的计划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 二) 经济统制政策
经济统制是国际上应付大规模战争的惯例
.
战时,
为了应付财政上的困难. 弥补战争的惊人消耗, 国民政
府采取了经济统制政策.其主要措施有:
1. 田从征实.19 4 1 年4 月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决
定将田赋收归中央, 并改征实物.具体操作办法是以
19 4 1 年度各省田赋的正税和附加额每元折稻谷2 市
斗为标准.
产麦及杂粮地区按等价征收.
这种统制措施
是为了加强对粮食的严密控制, 以确保战时的军粮民
需, 但由于在征收时政府任意提高标准, 使人民的负担
大大加重.诸如19 42 年国民政府就将折征标准提高到
每元税额折稻谷4 市斗½ . 并在各地随时征购、征借粮
食. 大量粮食被无偿地以“ 购”和“借”的名义掠走. 加剧
了人民生活的贫困.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19 4 1一
19 45 年国民政府通过征实的办法共获得粮食2 . 449
亿石少. 这是抗战时期一项重要的物质保证.
2 .
统纳统钠.19 37 年国民政府设立了贸易委员
会. 下辖复兴
、
富华、
中茶三大公司. 负责国统区的生
丝、茶叶、
猪鬃、桐油等物资的统购统销
.另设资源委员
会. 负责对钨
、锑、锡、汞等矿产品进行统购统销
.19 42
年又成立了物资局( 后改为花纱布管制局) , 对棉花
、纱
布实行统购统销.这些措施使政府得以掌握大量重要
的物资, 据统计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共收购茶叶19 0 万
担
.
桐油18 0 万担.
猪鬃8 万多公担, 丝茧7 万公担. 羊
毛4 万多公担¿ , 它们在刚外贸易及创汇偿债等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 使我国补:、戈时能源源不断地获取大
批军事物资和工业器材, 义深证抗战的需要和建设大
后方有着积极的意义. 此外. 这种政策使政府得以以低
价购进, 高价出售. 获取高额的利润, 增加了财政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战时的财政困难.如以棉纱为例
.
据估算当时收售比价为1 : 12 . 19 45 年国民政府此项
收入就高达49 , 亿元. 是当年税收总收人的4 . 5 倍.有
关人测算
.
抗战时期政府统购统销的收入是当年悦收
总收入的3一6 倍气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些收入
皆是以牺牲广大民众的利益为前提的.
榨民髓以充国
库
. 危害极大.
3. 专卖制度.19 4 1 年4 月国民政府成立了专卖事
业管理局, 从19 42 年元月开始先后对糖、烟、酒、火柴、
茶叶等六类物品实行专卖.这一制度使国民政府利用
其专卖权和专卖品.
抬高物价. 搜刮民众, 这无疑使人
民生活雪上加霜
.
却大大便利了政府官员的投机倒把
.
从中牟利.但它的实施却又使国民政府财政收入大增,
据统计
. 19 42 年的专卖收入达13 . 57 亿元, 占当年全
部税收的48 . 5% , 1943 年的收入达31 . 57 亿元, 为同
年全部税收的25 . 8 %Á , 对缓和当时财政的危机还是
有积极意义的.
( 三) 经济体系的重建
L 工业内迁与战时的工业政策
.国民政府在抗战
艰难的形势下. 为了持久抗战的需要. 也进行了一定规
模的工业建设.
当时内地的工业十分落后, 近代工厂只
占全国的8 % , 发电量只占全国的2% , 在四川、湖南、
广西、云南、贵州、
甘肃、陕西7 个省份的工厂资本只占
全国的4 . 21 % .
工人占.. 79 % . 而西康、宁夏、青海3
省无一家近代工厂, 因而试图在这样落后的地区建设
工业, 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为此, 国民政府组建了西
南经济建设委员会, 下设中央迁厂委员会, 强行将在沿
海地区的工厂迁往内地.
作为内地工业建设的基础.按
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 从“ 七
·
七”
事变到19 4 0 年陆续
迁往内地的厂矿共48 8 家. 机器材料达7 0 9 0 0 多吨, 技
术工人12 0 0 0 余人丁.. 而且绝大部分都已复工. 这样.
大批工厂的内迁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的复苏.内地工业
开始呈现生机.在1939 年川滇黔三省新兴的工业中.
其资本总额逾2 万元的就有472 家, 其中四川有382
家, 贵州有49 家. 云南有41 家.
由于内地工业基础的薄弱. 再加上抗战时商业资
本的破坏, 因而需要政府出面扶植内地工业体系的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