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6:45:06

浅谈科学课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浅谈科学课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浅谈科学课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谓“正确的世界观”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未成年人的世界观尚未形成,或者还不成熟,需要教育的干预.正确的世界观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而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教师引导学生学科学的时候,要把学生扎扎实实地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引.科学要尊重事实,来不得半点臆想和虚假.只有这样,才会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教学《热水变凉》一课中,学生连续测量杯中热水的温度,每两分钟记录一次.有个别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导致了最终从数据记录中发现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没有规律的,但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出现了问题,于是,就修改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来进行汇报.这样汇报出来的数据对于这个小组来说必然是假的,还有个别小组,由于自己的疏漏导致了某一时刻的数据没有及时记录下来,为了能够完成实验记录就编造一个数据进行填写.此时,即使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也是不真实的.因此首先应当引导学生说实话,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才能养成好的习惯.然后,帮助实验失败的学生寻找原因,并让他们重新实验,让他们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明白说实话的重要性,才能体会到科学的严谨.当然,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小组没能将实验数据完整地记录下来,但在汇报的过程中却能实事求是,对于这样的小组,老师应当充分地肯定,让他们继续保持这种好的品质,然后分析原因帮助学生再做一次实验.学生失去的是一个数据,但获取的却是影响自己一生成长的好品质.
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向前人的既成定论挑战.科学是经得起检验的.湖北监利县12岁的小女孩聂利在养蜂场发现,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出“嗡嗡”的声音,于是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的声音来自于翅膀的振动,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就立即停止”这一权威理论产生了怀疑,大胆推断蜜蜂可能还有未被发现的发音部位,提出“蜜蜂到底靠什么发音”这样一个问题,并进行求证.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碰到了这样一个结论:书本上说,世界上找不到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不相信,提出疑问,在此后的一周内,我和学生一同研究世界上究竟有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他们搜集了许多叶子,两张两张地比,比了一千多张!最后得到的结论跟书本上的一样.以上两个结论是属于孩子们的真正的科学结论.本来是书上现成的知识,现在变成了孩子自己得到的,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的真正的科学结论.这个结论所蕴含的价值远远超过书上的知识!这个结论包含着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这个结论保护了孩子的科学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这一宝贵的素质.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尊重学生幼稚、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探究结果,重在鼓励学生经历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过程.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教授在上《沉与浮》一课时,最后,有位学生整理出的结果是重的物体是浮的,轻的物体却是沉的.为什么呢?一块木头500克,浮上来,一颗钉子3克,沉下去了,那不是重的浮轻的沉吗?兰本达教授却大大鼓励了他,肯定了他.作为一个教育专家,他给孩子留下了一个一生难忘的经历,留下了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错误到正确的探索过程.这个孩子在第二节课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二、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整个未成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实现,小学阶段要从基础做起,就是从“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做起.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要“保持和发展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能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科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蕴含着这些思想教育因素,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潜在因素.科学课教学具有空间的开放性,不要拘泥于课堂内,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进行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如教学《我的大树》时,我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将课堂搬到了大树林中,让学生与树木零距离的接触.学生用眼去观察,用手去摸,不断地猜想并向老师发问,伴随着师生间情感的互动,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了探索学习,萌发了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向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教育离不开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现行《科学》教材中有70%的内容与环境保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科学教师就要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污染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养成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感.如教学《家乡的水资源》一课时,我让学生调查了学校附近被纸厂严重污染和街道附近被生活用水严重污染的河流的水质,学生通过采集水样,观察比较,了解到企业为了节约治污资金向河流里大量排放污水,致使污水变坏,鱼类大量死亡,行人掩鼻而过等,活生生的事实激起了大家的公愤,知道这样做只是赢得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不利于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并严重污染了地下水,贻害子孙万代.在教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时,学生阅读完空气的成分后,我问:工厂烟囱排出的烟雾,汽车尾气对人有好处吗?它们到哪儿去了?通过分析,学生认识到大气的污染源,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环保教育.
三、 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探究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对于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起到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根据兴趣选择合作探究内容
探究内容进行合作探究,并做好探究记载.由于充分尊重学生,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的团队中.
2、 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教学《称空气》一课时,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知道空气有没有质量,我让小组合作探究,自行解决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计论: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么实验……方案设计好后,小组成员又分工合作:有的实验操作,有的记录,有的观察实验现象……当实验失败时,他们互相讨论,找出改进意见,再实验,直到满意为止.在合作探究中,他们不仅认识了集体的力量是多么大,集体的智慧是多么重要,还学会了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创造交流平台,体验合作的快乐.
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此外,结合教材内容还可以向学生进行热爱小动物、珍爱生命的教育,细心认真、持之以恒的研究习惯.
在科学课上渗透思想教育,不是要我们用思想品德代替科学课,而是要真正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学习科学资源的同时,也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资源,这样才可以说真正完成了科学课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