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李逵杀虎的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6:42:32

你对李逵杀虎的理解
你对李逵杀虎的理解

你对李逵杀虎的理解
李逵一下了杀了四条老虎,战果比武松辉煌得多了,可是在读者记忆中留下的印象很淡,许多读者都把它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李逵上得梁山,想到母亲在家乡受苦,就向宋江请了假,下山去搬母亲上梁山.又碰到官府通缉他,只好背上母亲赶路.母亲口喝,李逵把她安顿在山岭上,自己盘过两三处山脚,到一座庙里拿石头香炉到山下溪里弄了一点水.回来却发现母亲不见了,只找到草地上一团血迹.等到寻到一个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着一条人腿,李逵才意识到自己的母亲被老虎吃了.这时李逵,“赤黄须早竖起来.将手中朴刀挺来,来搠那两个小虎.”描写的重点是,杀虎的特点,第一只是在进攻中被搠死的,第二只在逃走中被搠死的.不同.那第三只,又不一样: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中,伏在里面,等到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把后半截身躯坐到洞时去.李逵“放下朴刀,跨边掣出腰刀”:
  
  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力气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那刀把也直送入肚里去了.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
  
  杀这第三只的特点,是很精彩的,李逵用力如此,把刀插到肛门里,居然连它给带走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这时,又来了一只猛虎.这次的猛虎不像前三只那样.和武松打的那只一样采取一扑的攻势:
  
  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腰下,那大虫不曾再掀再剪,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还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死在岩下.
  
  李逵杀虎的可信性比较大,没有可疑之处,因为和武松不同,李逵是用的是刀,自然比用拳头捶要容易得多.施耐庵很有心计地让李逵带了两把刀,一把朴刀,一把腰刀.腰刀,不难想象.朴刀,是个什么样子?辞书上说,是一种旧式武器,刀身窄长、刀柄比较短,有时双手使用.施耐庵是江淮一带人氏,在他家乡一带至今口语中还有“朴刀”这个词语.就是普通的菜刀,厨房里用的.刀柄也是很短的,和我们常见的一样,刀身并不长.施耐庵为什么要让李逵带两把刀,原因很显然,一把插进了老虎的屁股,让老虎带跑了.又来了一只老虎,如果只有这一把,就要像武松那样用拳头捶.那就和武松打虎差不多了.施耐庵显然是要避免这个重复,很有匠心地让他们杀的特点各不相同.还是用刀割了老虎的脖子,倒下来,“如倒半壁山”.
  金圣叹极口称赞其和写武松打虎完全不一样.“句句出奇,字字换色”.但是,金圣叹的称赞未免过分了一些.因为,在读者那里,李逵杀四虎绝对不如武松打虎那样产生动人的效果.为什么呢?虽然,李逵杀虎比武松打虎更有可信度,但是,读者和作者有默契,就是通过假定的想像,用超出常规的办法,体验英雄的内心,看他在杀虎的过程中,人物内心有什么超出常规的变动.李逵一连杀四虎,他的内心只有杀母之仇.这种仇恨到了什么程度呢?李逵看到母亲的血迹,“一身肉发抖”;看到两只小老虎在舐着人的一条腿,“李逵把不住抖”;等到弄清就是这些老虎吃了自己母亲以后,李逵“心头火起,便不抖”.金圣叹在评点中说:“看李逵许多‘抖’字,妙绝.俗本脱.”所谓“俗本”,就是金圣叹删改以前的本子,也就是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脱”,就是没有的.而他删改、评点的这个本子,七十一回的本子,经过他重新包装过,在文字上加工过的,才有.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现在还存在,的确是没有“一身肉发抖”,“李逵把不住抖”,“心头火起,便不抖”.事情明摆着,三个“抖”法,都是他自己加上去的.这是金圣叹耍的花招.无疑是在自我表扬.但是那个时代传媒并不发达,没有报纸,也没有电视,就是有人发现了,也不会炒成一个文化事件.
  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加?就是因为原来的本子,功夫全花在不让它重复武松面前的老虎那一扑、一掀、一剪上,而其内心的感受是否超越常规,却大大忽略了.原来的本子,写到李逵看到地上母亲的血迹时,不是“一身肉发抖”而是“心里越疑惑”,看到两只小虎在舐一条人腿,他居然还是没有感觉.倒是让叙述者冒出来来了一段“正是”:
  
  假黑旋风真捣鬼,生时欺心死烧腿.谁知娘腿亦遭伤,饿虎饿人皆为嘴.
  
  这就完全背离了李逵的内心痛苦加仇恨的感受.要知道李逵是个孝子呀.他回来就是为了把母亲接到梁山上去享福的.自己的母亲被糟蹋得这么惨,“假黑旋风真捣鬼”,老虎吃他母亲,和“假黑旋风”一点关系都没有.“饿虎饿人皆为嘴”,这是旁观者的感受,近乎说风凉话,他怎么会有?这完全是败笔.金圣叹把这杀风景的、不三不四的四句韵语删去了,谨慎地加了三个“抖”,应该说,是很艺术的.第一个,是意识到是自己母亲的鲜血,不由得发抖.第二个是看到母亲的一条腿,控制不住自己发抖.第三个是,仇家相对,分外眼红,尽情砍杀,忘记了发抖.金圣叹加得是很有才气的.但是,并没有从根本改变艺术上的缺陷,李逵在发抖了以后,杀虎过程那么长,内心居然就没有什么变动了.最为奇怪的是,他本是为母亲杀虎的,杀完了四条老虎.他这个孝子应该想起母亲了吧,对死去的母亲有什么感觉?不管是原本还是金圣叹的本子都是:
  
  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踪迹.李逵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
  
  这也许是想表现李逵杀得筋疲力尽了,毕竟是人嘛,武松打虎以后不是也浑身酥软吗?但是,武松是与老虎偶然遭遇,而李逵是为母亲讨还血债.母亲的鲜血未干,残腿还暴露在身边不远的地方.这个孝子,怎么能睡得着!选还一枕安然,不知东方之既白.刚才失母之痛还使得他发抖,才半天不到,就忘得一干二净?其实,李逵是不会忘记的,而是作者忘记的,他为了刻画四只老虎,让它们死得各有特点,忙中有错,忙中有漏.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让他想起母亲的腿来,收拾起来,埋葬了.这是一笔交代,可以说是平庸的交代,对一部精致的经典作品来说,好像一架钢琴上,一个不响的琴键.杀风景的还在后面.李逵走下岗子去,下面的情节,几乎是武松打虎以后的低级重复.又是埋伏在那里的猎户,又是不相信,又是上了山,见了老虎,才相信,又是无限崇拜,又是热热闹闹把虎抬下山去.
  金圣叹是个艺术感觉极其敏锐的评论家.就是他也无力从根本上挽救原本李逵杀虎的败笔.金圣叹无限推崇李逵而贬抑宋江,另一个评点家李贽,更是把李逵称为“佛”.但是,就连金圣叹也对李逵在这一段内心活动的平淡,没有多少可以称赞的,金圣叹只好替他加上一些字眼,然后来个台里喝彩.而对武松呢?可以称赞的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