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塔公园成立于哪个朝代及它的古园特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7:47:19

方塔公园成立于哪个朝代及它的古园特色
方塔公园成立于哪个朝代及它的古园特色

方塔公园成立于哪个朝代及它的古园特色
方塔公园位于古城东部,南宋方塔之下,系在宋代古迹旧址上新建的古典式园林,占地1.21公顷.方塔为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与宋古井、明银杏并为园中三宝.方塔公园将传统园林建筑技艺与现代建筑科技相融合,全园仿宋风格建筑,绚丽多姿,与同址相邻名人馆、碑刻博物馆汇合一体,较好地体现了古城历史文化内涵.
历经八百多年仍巍然屹立在古城东部的方塔,以其较完整地保存了宋代建筑形制与艺术风格,成为常熟现存古建筑中的瑰宝,名驰遐迩,也成为全市人民引以自豪的古城标志和中外游人瞩注的景观.1998年,由市政府组织领导,建委、老城改造指挥部及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名城建设规划,搬迁了塔下的色织三厂,按仿宋建筑风格改扩建原方塔公园,以与园中方塔建筑景观相协调.这一盛举充分体现了改善环境、建设园林、造福人民、挖掘古城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方塔园林建设文化品位的要求,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扩建工程自1998年7月开工,于次年9月竣工,新的方塔公园以秀丽的园林景观展现在人们眼前.

方塔即“兴圣教寺塔”,因塔边的兴圣教寺而得名。它耸立在公
园的中心,园湖的北岸,建于北宋熙宁元佑年间(1068~1094年),
距今900多年。塔高42.65米,共9层,因袭唐代砖塔形制成四方形,
故俗称方塔。方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砖身底层外壁每面宽6米,
四周筑有围廊,以上逐层收缩,砖身外壁由砖柱划分为三间,正间
设壶门,内为方室,设木梯连接各层。塔顶部...

全部展开

方塔即“兴圣教寺塔”,因塔边的兴圣教寺而得名。它耸立在公
园的中心,园湖的北岸,建于北宋熙宁元佑年间(1068~1094年),
距今900多年。塔高42.65米,共9层,因袭唐代砖塔形制成四方形,
故俗称方塔。方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砖身底层外壁每面宽6米,
四周筑有围廊,以上逐层收缩,砖身外壁由砖柱划分为三间,正间
设壶门,内为方室,设木梯连接各层。塔顶部是由覆盆、相轮、宝
瓶组成的高达八米的塔刹,有4根铁索,从尖顶拖向第九层的檐角,
称为风浪索。塔檐四角系有铜铃,名曰“警鸟”,风吹铃响,悦耳
动听,是防止鸟儿落塔做窝而置的。登上方塔俯览四周,古城松江
全貌尽收眼底。方塔能屹立千年而不倒,与其科学而巧妙的构造是
分不开的。首先,在方塔塔体中,木材的料极多,除外部的楼梯、
平座、塔檐、斗拱外,塔体内每层还设有木箍三道。这种做法在建
筑中是被禁止的,因为建筑结构中(砖、石等材料间)不准夹有木
质,因为木质易腐会造成建筑松垮。但方塔所有的留存木材(指宋
代原物),都没有虫蛀、腐朽,连白蚁也没有,这是一个奇迹。(在方塔修缮中,有一日本教授,看到木材的耐腐情况深为惊讶,说这是你们祖先留下来的无价之宝。)抗日战争时,日军的炸弹在方塔旁爆炸,却没有把方塔炸毁,这又是一个奇迹。据同济大学陈从周、鲁宾杰两位教授分析,木材肯定经过了防腐柔韧处理,千年不腐,炮轰不倒,肯定与之有关。
其次,在1974年方塔修缮时发现方塔塔基是用木桩打成的,先人利用木材特性“干千年,湿千年,干干湿湿两三年“(木工谚语)的道理,成功地筑就了方塔,使方塔千年不倒,而且倾斜也很小(向西北倾斜53公分)。
再次,方塔的塔基与众不同,他向东南倾斜,西北角地最高处为40公分,而东南角却只有20公分,人站在塔中,会明显感到地面的倾斜。这难道是祖先们在建塔时地疏忽吗?其实这体现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因为松江东临大海,夏季东南风、台风比较多,因此塔基有意识地往东南方向倾斜。北宋的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一书中,写过一个故事,说曾经有一个造塔老工匠,暮年时他造了这样一座斜塔,大家看不懂,问他为什么要造这样一座塔呢?他说:“我们这些人是看不到了,这座塔在两百年以后就会变成一座直的塔,而且永远不再倾斜了。”由此可见方塔与老木匠所建之塔如出一辙,是在研究了当地的气象、地质,以及塔形、材料、制作等等一系列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因此可知这座塔的价值的重大。
方塔以“秀美”誉冠东南,艺术性极强。方塔的特点是塔身瘦长,塔檐宽大,形体犹似一位身着长裙,婷婷玉立的少女。清代松江诗人黄霆的一首“竹枝词”是这样盛赞方塔的:“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两句话就把方塔的艺术特色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方塔的建造还有着一个美丽地传说。(参见传说故事)
方塔的艺术处理还不仅限于塔身、塔檐,它还有许多特殊的处理,譬如:为了塔体的修美,塔体外除去繁冗,把楼梯都设计在塔身中。塔檐的二层到九层每一个檐角的连线都呈抛物线的弧度,名叫“卷刹”。它的塔刹也与众不同,和塔身一样,比别的塔更显修长。
方塔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在他所写的《江苏之塔》一书中说:“松江方塔是自唐代到北宋,同类塔中嬗嫡的代表。”意思是说它沿用了唐代的形制于北宋时期建成的塔,而这座塔不管造形、用料、技术和施工,都是一个典型的唐代楼阁式砖木结构塔。鉴于这种主要的历史价值,1996年兴圣教寺塔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百年间,方塔进行过多次大修。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僧人行高募捐修葺。大德六年(1302年),飓风吹落塔刹相轮,毁栏杆,僧清裕募款修理。元末,寺遭兵燹,殿宇全毁,仅塔与钟楼独存。明洪武三年(1370年),寺僧在塔旁边建忏堂,额曰“兴圣塔院”。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巡抚周忱捐款重建。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为募款修塔,僧大振断臂以示虔诚。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和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多次修葺。清咸丰十年(1860年)钟楼及塔院俱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城隍庙殿宇大部分遭日军轰炸焚烧,仅塔与庙前照壁幸免于难。
解放前,塔的砖身出现裂缝,塔内各层木结构全部损坏。1963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全面勘查方塔的结构和损坏情况,1973年,拟订《松江兴圣教寺塔修缮方案》,1975年开工修缮,1977年竣工。此次大修,换去了塔心木,卸装塔刹,补换相轮,修复各层楼梯、楼板、平座、腰檐和北宋建筑物常采用的“寻杖式”栏杆,重建了围廊。期间,发现第三层西壁檐下两组斗拱之间,称做拱眼的三角形壁面上,有2幅宋代彩色佛像壁画。同时在对保留下来的177朵斗拱整理鉴定中,发现其111朵为宋代原物。有关专家坦言,江南砖木结构的宝塔众多,但能保留这么多宋代斗拱是极为少见的。更可贵的是,在这次修复中,考古人员在塔底层地面正中部分揭开了1.5平方米的砖面,挖掘出一座砖砌地宫,出土了一只刻着龙纹图案,两端镌刻着双虎的汉白玉石函,函盖上放着一尊铜菩萨向北跏趺而坐,四周散置着42枚宋代钱币。打开石函,里面又出现一个漆匣,匣内用帛包裹铜佛像一尊,银盒两只,内藏舍利一对。这些珍贵文物现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