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与子》中的依次行事、将错就错的看法是感想一类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9:46:34

对《父与子》中的依次行事、将错就错的看法是感想一类的
对《父与子》中的依次行事、将错就错的看法
是感想一类的

对《父与子》中的依次行事、将错就错的看法是感想一类的
《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巴扎罗夫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的年轻一代——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当然,在对待年轻人的态度上,父辈中的人们态度各有不同,尼古拉比较温和,希望理解子辈,想跟上时代,只是不太成功.巴威尔则固执已见,信奉贵族自由主义,对年轻人的反叛耿耿于怀.父与子的冲突在广义上表现为巴威尔和巴扎罗夫之间的对立,由此,在巴扎罗夫身上塑造了时代“新人”的形象.
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试图表达同样的主题,即青年一代认为老一代“有内涵而没有力量”,老一代认为青年人“有力量而没有内涵”.两代知识分子的冲突既是代际冲突,也是思想和理想的冲突,有生物学的背景,也意味着行动方式上的根本分歧.
屠格涅夫也许更为我们今天所认同,他对于文化、艺术、传统的维护,对于激进革命的警惕,对于青年的破坏性力量的抵抗,现在看来尤其令人同情.而被屠格涅夫称为“虚无主义者”的巴扎罗夫则培育出阿尔卡狄这样的认为“我们拥有力量,力量无须负责任”这样的弟子,而自己则主张“我们只是破坏,破坏也就是建设,因为破坏清扫出空地”.今天我们知道,这是20世纪历史的先声.
不知道如何去建设就去破坏是可疑的,建设出更坏的东西来是可怕的.当然,亨利·詹姆斯则对阿尔卡狄不以为然,认为阿尔卡狄只是我们世界中无数的平庸的追随者和模仿者而已.死亡终结巴扎罗夫的反抗,而一点“瓶瓶罐罐”的“幸福”就足以使阿尔卡狄回到正常的生活秩序中去了.
今天看来,巴扎罗夫的虚无主义态度当然乏善可陈,它今天对于我们没有多少吸引力,因为我们在一个世纪里看到了更多、更激进、更暴烈的虚无党.英沙罗夫式的把一切献给祖国的壮举也是半途夭折,叶莲娜爱上的只是一个虚幻的宏大梦想,因为我们知道摆脱了土耳其殖民统治的民族国家很快将卷入新的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奴役与被奴役的斗争.后来的陀斯妥耶夫斯基在《白痴》的结尾可以说是解构了叶莲娜的理想,其中的阿格拉亚爱上了一个保加利亚伯爵.这个伯爵以其心系故国的高尚姿态迷住了阿格拉亚.但后来证明这个伯爵是个骗子,不仅没有财产,而且也没有如此这般高尚.
诚如以塞亚·伯林所说,屠格涅夫通过他的一系列伟大小说刻画出了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的“编年史”,这是一部绝望、怀疑、激进、虚无、革命、暴力交织着的编年史.在一个世纪多的时间里,我们感受着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为我们展现过的知识分子心灵与思想上的剧烈冲突与不可调和的斗争,领略了他们展现的恢宏历史,知道他们仍然为我们提供着不会磨损的感受力和不会衰竭的分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