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陈寅恪的评论10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12:32:25

一篇关于陈寅恪的评论1000字
一篇关于陈寅恪的评论1000字

一篇关于陈寅恪的评论1000字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学.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公之于世.  陈寅恪的“四不讲”
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先后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通晓梵文、突厥文、满文等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归国后先后任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岭南大学等数所大学.陈寅恪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著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为后来人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学方法,民国以来即广为学界所尊崇.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  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   此外,陈寅恪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他常说: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但陈寅恪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籍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