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2:24:51
有关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
有关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
有关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
典源
《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计未定.楼缓新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如何?不与如何?’……楼缓曰:‘……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曰‘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王以楼缓之言告.虞卿曰:‘……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结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故曰:此饰说也,王必勿与.’……楼缓闻之,入见于王,王又以虞卿言告之.楼缓说:‘不然,虞卿得其一,未知其二也.……’”
3释义
秦国在长平大破赵军,率兵回国后,派人向赵国索取六座城邑并讲和.赵国没有拿定主意,孝成王向刚从秦国来的楼缓征求意见,楼缓主张给秦城.虞卿听说后,入宫向孝成王讲了不给秦城的理由,指出秦国是虎狼之国,他的贪欲没有止境,赵国国土有限,结果必然灭赵.楼缓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谓喻
“知其一,不知其二”,亦作“知其一,未睹其二”、“知其一,不达其二”.比喻对事物的了解只是一个方面,而不知事物的其它方面.宋·苏轼《汉武帝论》:“知其一,不达其二;见其利,不睹其害.”
5典故
原文
《阅微草堂笔记》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余,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讲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启示
学者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而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