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电影里的生物,有可能出现在现实中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0:58:06
《异形》电影里的生物,有可能出现在现实中吗?
《异形》电影里的生物,有可能出现在现实中吗?
《异形》电影里的生物,有可能出现在现实中吗?
异形是20世纪福克斯旗下的经典科幻形象,正式名称为Xenomorph,它是一种极端危险的外太空生命体.这一物种为卵生和胎生,外型和结构基本一致,但在对其他物质进行寄生后,可以吸收宿主DNA中的优秀成份,用于对自身的改造.一只成年体异形在2.4米左右,其外形特征会根据宿主的DNA进行调整.
【那么《异形》电影里的生物,会有可能出现在现实中吗?】
【核辐射可导致变异】
陆地和海洋的所有生物都暴露在天然水平的电离辐射环境下,高频辐射足以改变DNA.这种基因损伤绝大多数可以治愈,但由于人造辐射的存在,动物更难修复它们受损的基因.
核污染,核辐射会对基因产生影响,并有可能导致基因变异,基因变异后可能会导致生物外形或其他方面发生改变,但是大多数基因变异对生物是有害的,会使动物死亡,能遗传下来的的还是少数,而且不会跟《异形》电影里的生物那么夸张.
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
【对小型动物威胁最大】
莱曼学院的拉什林指出,绝大多数变异动物无法幸存,一些动物还会将变异遗传给下一代.无论哪一种情况,辐射暴露都会影响海洋动物的长期生存能力.拉什林认为,在所有海洋动物中,最易遭受损伤的是水母、海葵、海蠕虫等软体动物,它们吸收辐射的速度超过有壳动物.但维克勒指出鱼类同样可能面临最大威胁.他说:“我希望当地鱼类生育能力遭受的任何暂时性损伤都会因周围海域未受影响的个体的迁入抵消,进而降低影响程度.”
除了影响生育能力外,放射性物质同样会灼伤经过的鱼类,它们受到的影响就像在灼热的水中生存一样.拉什林表示,金枪鱼和旗鱼等太平洋捕食者已经因过度捕捞面临生存威胁,这一可怕的事实加之目前的核辐射导致问题更为复杂.他说:“让我感到忧虑的是,现在已到了产卵季节,如果核辐射影响幼仔的生存,问题将更为严重.”
2011年3月n日,日本发生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双重打击导致位于东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专家们表示,如果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流入海洋,海洋生物的生存会面临威胁.辐射可导致变异,日本核安全官员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日本海水样本的辐射水平过去4天内处于波动状.
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福岛核事故之后,由于受到放射性物质的影响,日本的蝴蝶品种出现了翅膀变小、眼睛发育不规则等明显的变异现象.2011年3月福岛核事故后两个月后,研究人员从日本10个不同地区采集了144只成年酢浆灰蝶样本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核辐射越严重地区的蝴蝶,其翅膀和眼睛的变异现象越明显.
据英国广播公司8月13日报道,日本琉球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爆发核危机的日本福岛县蝴蝶出现严重基因突变,他们发现很多蝴蝶的腿、触须以及翅膀形状发生变化.在实验室试验显示,这些异变与放射性物质有关.
福岛核危机爆发2个月后,琉球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在日本10个地方,包括福岛地区,收集了144只成年草酢浆灰蝶.核危机发生时,这些成年蝴蝶应该处于正在过冬的幼虫状态.通过对比不同地区蝴蝶出现的基因突变,研究人员发现在有大量放射性物质的地区,蝴蝶翅膀更小,眼睛发育不规则.6个月后,研究人员再次从上述10个地方收集蝴蝶,发现来自福岛的蝴蝶基因突变率几乎是此前2倍.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称,这些基因突变率更高的蝴蝶是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此外上一代蝴蝶将已经发生突变的基因传给后代,虽然这些特征在前一代成年蝴蝶身上的表现并不明显.
早在福岛核危机爆发前,日本研究人员就用蝴蝶作为“环境指示物”,它们对环境变幻非常敏感.
专门研究切尔诺贝利核辐射对动植物影响的美国南加州大学生物学家蒂姆·穆苏(TimMousseau)说:“日本的研究非常重要,这些基因突变和形态异常现象只能用暴露在放射污染环境下可以解释.”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9173.htm?fromId=64733#sub8097754
【知网空间】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XDY201108008.htm
【华讯财经】http://money.591hx.com/article/2012-08-16/0000171196s.shtml
http://bbs.tiexue.net/post2_5779933_1.html
【新浪环球地理】http://tech.sina.com.cn/geo/science/news/2011-04-02/1107722.shtml
【搜狐新闻】http://news.sohu.com/20101121/n2777875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