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饿死的首阳山在哪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3:07:09
伯夷叔齐饿死的首阳山在哪里
伯夷叔齐饿死的首阳山在哪里
伯夷叔齐饿死的首阳山在哪里
一部《论语》,论及100?多人,受到孔子称许的固然不少,被孔子尊为贤人的却屈指可数,而伯夷、叔齐即在其列.《论语》中曾四次提到他们,但没有说及他们的身世.《尚书》、《春秋左传》、《国语》等古籍没有提到这两人(《尚书》、《国语》提到的伯夷是另有其人).到战国时,《孟子》、《庄子》、《吕氏春秋》和《韩非子》等都很推崇他们.汉代的司马迁作《史记》,特为他们立传,且放在列传之首.唐代的韩愈曾写过《伯夷颂》,颂扬备重.在历史上,伯夷、叔齐一直作为高风亮节的典范而流芳百世.
据《史记》本传,伯夷、叔齐是殷末周初孤竹国君的儿子.孤竹君生前要叔齐继承君位.他死后,叔齐却把君位让给长兄伯夷,但伯夷不肯违背父命,于是先后出走.他们慕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行仁政之名,来到周地,这时姬昌已经去世.不久,武王伐纣,他们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爱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并说伐纣是“以暴易暴”.等到武王得胜,天下宗周,于是他们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在首阳山.死前还作了一首《采薇》之歌,颇有怨愤之辞.这是现存最完备的伯夷、叔齐的生平史料.
可是,战国诸子并没有说到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儿子,《庄子.让王》说:“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吕氏春秋.诚廉》中也说他们是“士”.《孟子》说他们避居北海之滨,如《史记》所说是“岩穴之士”,即隐士.地位、身份既有歧见,至于说他们“饿死首阳山”,就更有可疑.
最早提到伯夷、叔齐的《论语.季氏》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只要玩味一下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饿于首阳”的意思并不是说“饿死”,而是指在首阳山过着贫困的隐士生活,它是针对齐景公的豪华生活而言.《吕氏春秋.诚廉》中也说“二人北行,至首阳之下而饿焉”,皆未提及饿死.
但是《庄子》里却多次说伯夷、叔齐是饿死的;《韩非子.奸劫弑臣》中也说“二人饿死首阳之陵”;在《史记》里说得更具体,他们是耻食周粟,以至饿死,新出版的《辞源》和《辞海》都沿袭此说.
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后人附会之辞.《论语》上并没有“耻食周粟”而“饿死”的说法.因此,《史记》的说法并不可信.把他们说成“饿死”,应当看作在春秋、战国那种君不君、臣不臣的残酷争斗的背景下,游说之士为迎合统治者的忠孝道德观,或者为放弃名利、遁世绝俗的观点而进行的一种宣传.就是那首《采薇》之歌,流露出的怨愤口气,也与孔子赞许他们“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的品性不合,未必真是他们所作.
对这种看法,反对者又认为:《论语》虽然未提“饿死”,但稍后的先秦诸子却皆有此说法,安知不是《论语》脱去“死”字呢?当然,这只能算是一种推测了.所以,伯夷、叔齐的归宿,直至今天还不能有一个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