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是谁?哪里人?他真的有百宝箱?她为什么要跳长江?百宝箱什么样?孟姜女真的哭倒了长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7:44:06
杜十娘是谁?哪里人?他真的有百宝箱?她为什么要跳长江?百宝箱什么样?孟姜女真的哭倒了长城?
杜十娘是谁?哪里人?他真的有百宝箱?她为什么要跳长江?百宝箱什么样?孟姜女真的哭倒了长城?
杜十娘是谁?哪里人?他真的有百宝箱?她为什么要跳长江?百宝箱什么样?孟姜女真的哭倒了长城?
杜十娘,小说人物,出自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中文名: 杜十娘
职业: 曾为娼妓
主要成就: 怒沉百宝箱
出处: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
百宝箱可以理解为大号的首饰箱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情节名妓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她深知沉迷烟花公子哥们,由于倾家荡产,很难归见父母,便处心积虑地积攒一个百宝箱,收藏在院中的姐妹那里,希望将来润色的郎装,翁姑能够体谅一片苦心,成就自己的姻嫁.经过长期考验和寻觅,她选择了李甲,并且欲望终身托付于他,因而让李甲四处借高利贷,又拿出自己私蓄的银两,投奔他人从良”则是杜十娘重新做人的必由之路,终于完成自己从良”的心愿.同时姐妹们听说她顾从李甲离开妓院,大家都是纷纷相送,并以资相助为盘缠将百宝箱还给于杜十娘.其实,前部分的经历是与李甲素不相识,李甲担心归家不为严文所容,杜十娘便与李甲泛舟吴越,徐徐图之.在途中,一富家公子偶然相遇,目睹杜十娘美貌,心生贪慕,就乘与李甲饮酒之机,巧言离开,诱惑并使李甲以千金银两之价把杜十娘卖给了他,杜十娘明知自己被卖弄,万念俱灰.她假装同意他们的交易,却在正式交易之际当众打开百宝箱,怒斥奸人和负心汉,抱箱投江而死.
作品主人公杜十娘,是一个聪明、美丽而热情的女子,但不幸处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过着人间地狱的生活.她希望摆脱这种生活,要求过一种“人”的生活.在旧社会里,处于杜十娘这样地位的女子,仅仅为了要过一种“人”的生活,就得费尽心机,长年累月地策划,有时是费尽了心机,做了各种努力,仍旧达不到目的.杜十娘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这篇小说里写杜十娘一遇到“忠厚志诚”的李甲,便“情投意合”而“有心向他”,就是这个道理.
十娘是一个热情的人,当李甲“囊箧空虚”时,她不但不听从鸨母“打发李甲出院”的话,而且“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为了李甲,她受鸨母的叱骂,甚至直接跟鸨母冲突起来.
十娘爱李甲,希望他给她赎身.她清楚地知道鸨母的用心,就利用机会,赚得了鸨母只要三百两银子身价的诺言.又怕鸨母失信,用言语激怒她,使她发下“若翻悔时,做猪做狗”的咒愿.这就为她挣脱妓院生活准备了条件.
十娘是“久有从良之志”的.她好不容易攒聚了价值万金的珠宝,准备跳出火坑以后好好生活.她把期待已久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李甲身上.一方面,她不能在未离开妓院前吐露秘密,一方面,她也想试探李甲的诚意,因此,她要李甲到外面去想办法凑足三百两身价.当她“连日不见公子进院”时,就十分着急派人到街上去寻找.她始终用纯真的爱情鼓舞李甲.最后,十娘终于挣脱了妓院的绳索.十娘老早把财宝寄存到知己的姐妹家,她们在十娘离去前把珠宝装在箱匣里送来.当她刚一“离了虔婆大门”,便考虑到此后的生活问题.在李甲“辗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的情况下,她打算冲破重重困难,深谋远虑地设计“于苏、杭胜地,权作浮居”,计划叫李甲回去求亲友向父亲劝说,争取得到父亲的谅解.总之,她用尽心机,要实现过“人”的生活的理想.但是在美好理想即将实现的时候,李甲听信了商人孙富的话,卑鄙地把她卖了.当十娘像晴天霹雳一样听到这意外消息的时候,便猛然省悟到自己选错了人.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自己仍然是个商品,可以被人卖来卖去.她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前途,不能摆脱被侮辱的地位.她这时痛苦失望,但刚强而又冷静地对待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她故意装扮得那样整齐,催促公子快去兑过银子.然后当着孙富、李甲及两船之人打开描金文具,先后将其中的各种珍宝珠玉投入江中,痛骂孙富“破人姻缘,断人恩爱”,指斥李甲“相信不深,惑于浮议”;愤慨自己“中道见弃”,更痛心她过自由幸福生活理想的幻灭,于是“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不惜以一死来表示对压迫她的恶势力的反抗.十娘这种宁死不屈的行为,使我们进一步看出她的性格的刚强和坚定.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流布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
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齐国.齐为姜太公的封国,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都会知道,书中出现的“孟姜”,总是齐国人.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左传》.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效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
西汉时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刘向《说苑》及《列女传》).至于哭崩的城墙在何处,虽然有莒城说、杞梁说和梁山说不一,但均在齐地,而非秦之万里长城.郦道元《水经注》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具备了今天的刍形.《周贤记》把故事搬到了燕国,孟姜名孟仲姿,杞梁变成杞良.杞良为逃筑城之役,误入孟超后园.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后来杞良回到长城工地后被处死,埋尸长城之下,于是仲姿千里寻夫,哭崩长城,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验骨,终得丈夫遗骸云.
古代战争频仍,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乃为传统主题.汉末陈琳即有《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独不见长城下
孟姜女
,死人骸骨相撑拄?”其后历代诗人皆有咏其事者.唐代诗僧贯休,则有《杞梁妻》,竟咏孟姜女哭长城之事.其后这一题材乃进入许多诗人笔下,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此均有记载.在这些戏曲中,孟姜转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万喜良等名.
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各地兴起了建庙热.现知孟姜女最早的庙建于北宋,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都发现北宋祥符和嘉?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马路时曾于老北门城脚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万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据《孟姜仙女宝卷》,始皇筑长城,太白星降童谣:“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秦皇固城捉喜良,引发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秦皇允许孟姜三件事,修桥、造坟、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后投水而死.在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苏州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与演变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有人认为孟姜女的故事来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无名无姓,称为杞梁妻.“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其中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无“城崩”、“投水”等情节.
“哭”的情节早在《礼记·檀弓》记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加上“崩城”的内容:“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
接着刘向《列女传》又加上“投淄水”的情节:“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一些诗词也有对杞梁妻的抒情描述.三国时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杞妻哭梁,山为之崩”.敦煌石窟发现的隋唐乐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
唐代贯休的诗作《杞梁妻》首次将故事时间移动到秦朝时,并将“崩城”变成“崩长城”:“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这时的内容和后来的故事已经差不多了.杞梁后来讹化成万喜良或范喜良,其妻成为孟姜女.南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里.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四年,前550年)秋,齐庄公姜光伐卫、晋,夺取朝歌.前549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没有回齐都临淄便突袭莒国.在袭莒的战斗中,齐国将领杞梁、华周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杞梁尸回临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的道路.齐庄公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后来,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郎家村东).应该说,这段故事明文记载在《左传》中,是真人实事.虽无后来“哭夫”、“城崩”、“投水”等情节,主要是表现杞梁妻大义凛然的刚烈性格,但其反对战争、热爱丈夫的主体框架已隐隐显现.
“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里曾子的话.曾子说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
“崩城”情节的增加,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在《列女传》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汉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
如果说从春秋到西晋,杞梁妻的故事还是在史实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的话,那么,到了唐代诗僧贯休的诗《杞梁妻》那里,就变得面目全非了.贯休在这首诗里,把春秋时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临淄的事搬到了长城内外,把“城”嫁接到“长城”,再把“长城”直接定义为“秦长城”.经过贯休的大幅度调整,杞梁妻的故事开始向“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靠近.
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从开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传说,其间有两千余年.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不断的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