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7年至今,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组合的方式有哪些?是在什么样的经济背景下?搭配的效果如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4:59:31
从97年至今,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组合的方式有哪些?是在什么样的经济背景下?搭配的效果如何?
从97年至今,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组合的方式有哪些?是在什么样的经济背景下?搭配的效果如何?
从97年至今,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组合的方式有哪些?是在什么样的经济背景下?搭配的效果如何?
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的理论基础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手段、功能差异性
财政政策目标是针对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而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及结构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最终支出及总需求,从而影响经济总体的运行.财政政策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税收、国债、公共支出、投资、补贴、预算等.货币政策所采用的手段是银行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财政政策功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和再分配直接参与投资和生产调节的政策,是一种直接调控的经济手段,具有行政性和强制性的特点.货币政策功能是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直接作用于价格水平,在金融市场中影响融资主体的借贷成本和资产选择行为,是一种间接调控经济的手段,具有伸缩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模式
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节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所以要达到理想调控效果,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运用,两者的具体组合方式有以下四种:
(1) 双松政策模式: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当货币总需求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双松财政货币配合模式.当经济萧条时,可用膨胀财政增加总需求,以及扩张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当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可选择双松政策,通过财政支出增加,减税和降低利率、扩大信贷、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政策组合对经济产生整体的扩张效应.
(2) 双紧政策模式: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当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和物价大幅度上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调控目标时,适宜采取双紧的财政货币配合模式,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支出的财政政策压缩社会需求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减少贷款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胀时,可用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两者配合会对经济产生整体的紧缩效应.
(3) 紧财政松货币模式: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当政府开支过大,价格基本稳定,但企业投资不十分旺盛,经济不十分繁荣,促进经济较快运行的主要目标时,适宜采取“紧财政,松货币”.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时,可用紧缩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再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可能引起衰退.
(4) 松财政紧货币模式: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当社会运行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停滞”,刺激经济增长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松财政紧货币”的配合模式.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再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二、加强宏观调控,发挥组合效应优势——结合我国的实践
(一)提高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效果,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效果除了决定两种政策的合理搭配外,还受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制度的制约.财政体制方面,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造成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严重下降,致使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大大削弱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金融体制方面,国有银行仍没有真正摆脱行政奴隶的地位,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过渡依赖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不仅加大了银行的负担和风险,也导致银行角色和功能的模糊与紊乱,使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调控难以做出灵敏的反映.
因此,财政体制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分税制体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税收征管机制,减少财政收入的流失,提高“两个”比重,从而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金融体制上要深化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和非银行机构的调整,真正确立国有商业银行依法自主经营的地位,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扫清体制上的障碍.
(二)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应该防止总体经济大起大落
本轮财政货币政策运作的经济环境与以前的宏观调控相比,主要是背景特点不同,一是在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出现重大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表现为要随时考虑外部经济的变化.并且国内经济已经出现明显比较高的波动,经济增长率可能突破合理区间.三是中国经济刚刚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经济过热、投资过热、结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因此,财政货币政策运作就应该异于以前,要防止经济“滞胀”问题,要对潜在通货膨胀保持警惕.
(三)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应该适应国际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如果中国经济“打喷嚏”,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都可能“感冒”.显然,新的科学的政策搭配应该充分考虑中国经济走向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而且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以期达到政策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