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天游峰的扫路人》描写一个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5:41:11
按照《天游峰的扫路人》描写一个人.
按照《天游峰的扫路人》描写一个人.
按照《天游峰的扫路人》描写一个人.
师:初次见面,可以很冒昧地问大家一个问题吗?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司马迁.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虽然含冤入狱,却是那样的坚强,写下了五十多万字的巨著《史记》.
师:身残志坚,值得敬重.
生:我钦佩的人是“飞人”刘翔,他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百米短跑的世界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让外国人不敢小看我们.
师:扬眉吐气!壮我国威!谁敢不服气!
师:同学们敬佩的大多是名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事情的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
(学生自读课文.)
【评:在这个崇尚英雄、追逐明星的时代,“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何以让人产生敬意?”陈老师通过一种悬念的制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引发了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学生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进行验证,进行期待.于是这种询问、验证、期待,成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内驱力.无痕中,陈老师巧妙地运用了阅读期待的艺术.】
师: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能找到根据吗?
生:(读)“我紧紧地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这说明“我”对扫路人很喜欢,30年后还要来看望他,说明他对老人已很有感情.
师:谁能体会到这种感情?读读看.
(一生读.)
师:交情好像一般,感情还不够深.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我”对扫路人的
敬重之情?
生:“紧紧地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
了.
师:两颗心靠得越来越近了!你体会得多好呀!多深哪!愿意读一下给大家听听吗?
师:给你这一读,这回是“紧紧握住双手”喽!我觉得这句的“再”字你读得挺重的,为什么?
生:“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师:对!一个“紧紧”,一个“再”字,确实表达了作者对扫路人的敬意!还有吗?
【评:在目前人文满天飞的莲山课件,如何让学生把阅读的触角降临在文本的大地上,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掂量语言的轻重,辨别语言的色彩,玩味语言的意蕴.这是阅读教学中亟待加强和给与重视的问题.教学中,陈老师已经在进行自觉的实践.】
师:那么到底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请大家默读一下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读)“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山.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已是暮色中了,说明天快要黑了,扫路人却要一级一级地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真是太累了,让人敬佩!
生: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就连游客们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就说明石阶太长太高,还很危险,游客们都提心吊胆的,而这位老人每天都要在这里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我觉得老人的勇敢令人敬佩!
生:我觉得老人之所以这样默默无闻地扫路,给游客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不图什么奖励,也不图什么表扬,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
师: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这真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扫路人!
生:伟大的扫路人!
生:令人惊叹、让人钦佩的扫路人!
生:顶天立地的扫路人!
(掌声响起.)
师:好!顶天立地!这个词用得好!在书中这个词是写——
生:天游峰的.
师:“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生:从字面上看,就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我觉得这是夸张,就是说天游峰很高,很有气势.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为什么说是“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呢?”
生:我想这是因为扫路人的精神太伟大了,他的精神顶天立地!(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品质太高贵了,让人敬仰!所以说他顶天立地!(掌声再度响起.)
生:他的心灵太美好了,虽然年事已高,本该退休了,却还在这样为人们付出自己的辛劳.所以看着他,就像面对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样.(热烈的掌声.)
师:精彩啊!精彩!你们高水平的发言,同样的顶天立地!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顶天立地的扫路人.“我抬头望了望”,读——
【评:“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陈老师以一个大问题顺着学生课始的阅读期待,搭起整课教学的研读框架,避免了琐碎问题的追问,并以这个大问题拉动全问的语言材料,默读、思考、交流、转换、朗读、品味,引领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在揣摩言语的同时感受到文本的意蕴,在心中树立起扫路人的精神丰碑.于是有了学生对“顶天立地”一词从描写天游峰到感悟是扫路人“精神、品质、心灵”写照的鲜活理解和生动演绎.】
师:对于这一节,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倒抽了一口气”,就是说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师:他的解答你同意吗?
生:我有点同意.
师:就是说还有点不满意?
生:我觉得既然是表示作者的惊讶.那为什么不说我不禁惊讶起来了呢?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我请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吗?而且又读得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的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下面,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大问题,扫路人还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大家再找找看.
(学生自由快速地读课文.)
【评:此环节教学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击节.妙在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关注了言语本身,妙在学生自发地产生了问题,妙在教师自如地展示了问题解决过程,起到了引领者的必要责任,更妙在学生在语言的比较揣摩中悟到了语言的内蕴魅力——形象化表达带给人的真切感受.谁说文本的人文只能靠教师大段语言的铺陈去激发?谁说文本的内核只能靠大量使用媒体手段去渲染?让学生关注言语本身,关注表达方式,切实进行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同样能让学生领悟到文本的人文价值,同时领略到言意融合给阅读带来的整体震撼.】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师: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说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经很旧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说明他生活条件也不好.
师:生活条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众笑.)
生:不一定.
师: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
生: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掌声.)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
生:老师,“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
师: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来!我们继续走近这位老人.
生:读“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注意!“瘦削”(xuē)不是“瘦削”(xiāo),读!再读!是“炯”(jiǒng),读!再读!是(yǒu)“黝黑”,不是“yōu”,读!再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热烈的掌声.)
【评:从“精瘦”、“运动鞋”、“褪色的衣服”等词体会到老人的身份与形象,这是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中,意象得到了饱满和圆足.这时候,需要借助有关词语去固定、去充实、去梳理这份“意”,使“意”得以“立”起来,使“意”得以有声化或有形化.此处让学生用词语去概括老人的特点,将心中感悟到的老人形象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从意到言的转化.不创设这样的言意转化,学生心中的意就会消解、就会模糊、就会生涩、就会淡化.陈老师适时地把握住了言意互转的契机.】
师: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详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的衣服之类的,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
(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师: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刚才有同学说了,第一次主要写了穿着,第二次却很细致地描写了老人的眼睛、眉毛、脸色.那这两次描写的内容能不能颠倒过来呢?再读读这两段话.
(生自由读第3节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所以这时候只能从衣服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掌声响起.)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掌声再度响起.)
【评:王尚文先生说,一个人的创造性常常表现为一种“问题意识”,即首先表现在对文本言语形式的不断探询与追求.目前许多的阅读教学都停留在文本精神层面的掠过,很少能进入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层面.此处教学,引导学生据“意”识“言”,认识和品评言语表达方式的功能和优劣,不仅内化了文本的意,而且内化了文本的言,积累了言语材料,储存了言语的表达形式.对当下的阅读教学来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师:精彩呀!还能从文中的哪句话里看出老人的豁达乐观?
生:(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明明已经很累很辛苦了,他却这样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像游山玩水一样.说明他对工作很满意,很快乐,很乐观.
师:正因为老人有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知足者常乐!(板书.)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好吗?
(生写感受.)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
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生: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工作.
生:学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话:对于一个不满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来之,则安之!
生: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
生:乐观一些,生活永远都会对你微笑!
【评:学生将心中的意转换为口头、笔下得体的言,这是一种创造,在这以“言”表“意”的转换中,学生经历了“语言的痛苦”而将意固定下来,明晰起来,丰满起来,于是学生在言语不断丰妙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变得丰韵起来.语文学习就是在这样言意互转的过程中,促进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总评:
语文的核心和关键是什么?是言和意.那“言”是什么?“意”是什么?魏星老师认为,言,不仅指静态的、共性的、符号性的“语言”,更多的是指大量的、动态的、充满个性的、充满鲜活个性的“言语”,这其中既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和文学常识,又包括从古至今数不胜数的言语表达技巧和艺术.意,不仅指思想、概念、鉴识、数理等逻辑思维,更多的是指印象、情绪、想象等形象思维和情感、思想、意念、理想等心理活动以及人性、人情、人道内在的心灵世界.
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李维鼎先生在著作《语文言意论》里更是指明了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旦建构起以上的理念,愚以为,本课的教学将视角瞄准了语文本体,坚持言语实践中的言意互转,着力于言和意的转化,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说了什么,更关注“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怎么说、写),演绎出阅读教学崭新的境界.
输理并审视本课教学过程,不难看出“言意互转”的三处痕迹:
1、据言得意,感受老人的可敬形象
阅读理解的首务在于对“意义”的追寻,而对“意义”的追寻始于对言语的感知.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读书体会“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敬意的理由”,从“精瘦”“褪色的衣服”“豁达开朗”“倒抽一口气”等语言来品读老人形象,在追问和揣摩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意逐渐明晰和丰满,于是一个怀有爱心的老人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顶天立地的老人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艰苦朴素的老人的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健康、善良的、勤劳的、精神矍铄的老人的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豁达乐观、默默奉献的老人形象树立了起来.老人形象的不断圆足,得益于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熟读、精思、生发,得益于对学生文本语言的想象、涵泳、玩味.
2、据意识言,体会老人形象的塑造
大多的阅读教学都只停留在据言知意的阶段,而至于这“意”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即文本的言语形式却很少关注.本课教学的意义之处就是呈现了阅读教学中这不可忽略的环节——据意识言.
陈老师以强烈的语文意识和高超的实践智慧抓住课堂上学生对“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的质疑,展开了淋漓尽致的导引过程.于是学生在比较品味中体会到了原来对一个老人的形象感知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形象的表达方,是用了侧面描写,明白了作者对于老人两次外貌分开描写的用意,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从而体会到作者“以言表意”的方式和方法,这样不仅内化了言语作品的意,而且内化了言语作品的言,真正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统一.
3、以言表意,沉淀心中的老人形象
学生在据言知意的过程中,意开始酝酿.一个可敬的老人形象已在眼前鲜明起来,同作者一样,学生对这位老人也怀有深深的敬意之情了.“情动而辞发”,意的充盈,心中便有了表达的欲望.这时候,就必须以言的介入来实现意的完行.陈老师深谙此道.一是要求学生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随着学生言语的生成,老人的形象便留在了学生的心里,这是学生自己心中的老人形象,是学生自己的语言与心中的意粘合的老人形象,因此是内在的,是刻入心灵的.二是在教学的结尾,让学生把阅读的想法写下来,此处的表达,是糅合了本课文本阅读的全部意义之后的一个升华.如果第一次的“辞发”是读出言里之意,作者之意,那么此处的“辞发”则是读出言外之意,言之不尽之意,读出学生自己心中的意.于是这个老人已不仅仅是一个可敬的老人,而是化作了学生心中“不计较得失、不抱怨、脚踏实地、好好工作、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乐观一些生活会永远对你微笑”的人生信念.学生的心意因有了言语的生成,便将本课的意化作了精神的使者、心灵的细胞.阅读教学需要这种嵌入心灵的言意融合.
据言知意,据意识言,以言表意,就在这言意互转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了螺旋式的提高.
师:初次见面,可以很冒昧地问大家一个问题吗?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司马迁。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虽然含冤入狱,却是那样的坚强,写下了五十多万字的巨著《史记》。
师:身残志坚,值得敬重。
生:我钦佩的人是“飞人”刘翔,他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百米短跑的世界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让外国人不敢小看我们。
师...
全部展开
师:初次见面,可以很冒昧地问大家一个问题吗?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司马迁。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虽然含冤入狱,却是那样的坚强,写下了五十多万字的巨著《史记》。
师:身残志坚,值得敬重。
生:我钦佩的人是“飞人”刘翔,他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百米短跑的世界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让外国人不敢小看我们。
师:扬眉吐气!壮我国威!谁敢不服气!
师:同学们敬佩的大多是名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事情的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
(学生自读课文。)
【评:在这个崇尚英雄、追逐明星的时代,“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何以让人产生敬意?”陈老师通过一种悬念的制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引发了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学生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进行验证,进行期待。于是这种询问、验证、期待,成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内驱力。无痕中,陈老师巧妙地运用了阅读期待的艺术。】
师: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能找到根据吗?
生:(读)“我紧紧地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这说明“我”对扫路人很喜欢,30年后还要来看望他,说明他对老人已很有感情。
师:谁能体会到这种感情?读读看。
(一生读。)
师:交情好像一般,感情还不够深。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我”对扫路人的
敬重之情?
生:“紧紧地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
了。
师:两颗心靠得越来越近了!你体会得多好呀!多深哪!愿意读一下给大家听听吗?
师:给你这一读,这回是“紧紧握住双手”喽!我觉得这句的“再”字你读得挺重的,为什么?
生:“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师:对!一个“紧紧”,一个“再”字,确实表达了作者对扫路人的敬意!还有吗?
【评:在目前人文满天飞的莲山课件,如何让学生把阅读的触角降临在文本的大地上,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掂量语言的轻重,辨别语言的色彩,玩味语言的意蕴。这是阅读教学中亟待加强和给与重视的问题。教学中,陈老师已经在进行自觉的实践。】
师:那么到底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请大家默读一下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读)“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山。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已是暮色中了,说明天快要黑了,扫路人却要一级一级地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真是太累了,让人敬佩!
生: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就连游客们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就说明石阶太长太高,还很危险,游客们都提心吊胆的,而这位老人每天都要在这里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我觉得老人的勇敢令人敬佩!
生:我觉得老人之所以这样默默无闻地扫路,给游客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不图什么奖励,也不图什么表扬,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
师: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这真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扫路人!
生:伟大的扫路人!
生:令人惊叹、让人钦佩的扫路人!
生:顶天立地的扫路人!
(掌声响起。)
师:好!顶天立地!这个词用得好!在书中这个词是写——
生:天游峰的。
师:“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生:从字面上看,就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我觉得这是夸张,就是说天游峰很高,很有气势。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为什么说是“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呢?”
生:我想这是因为扫路人的精神太伟大了,他的精神顶天立地!(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品质太高贵了,让人敬仰!所以说他顶天立地!(掌声再度响起。)
生:他的心灵太美好了,虽然年事已高,本该退休了,却还在这样为人们付出自己的辛劳。所以看着他,就像面对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样。(热烈的掌声。)
师:精彩啊!精彩!你们高水平的发言,同样的顶天立地!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顶天立地的扫路人。“我抬头望了望”,读——
【评:“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陈老师以一个大问题顺着学生课始的阅读期待,搭起整课教学的研读框架,避免了琐碎问题的追问,并以这个大问题拉动全问的语言材料,默读、思考、交流、转换、朗读、品味,引领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在揣摩言语的同时感受到文本的意蕴,在心中树立起扫路人的精神丰碑。于是有了学生对“顶天立地”一词从描写天游峰到感悟是扫路人“精神、品质、心灵”写照的鲜活理解和生动演绎。】
师:对于这一节,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倒抽了一口气”,就是说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师:他的解答你同意吗?
生:我有点同意。
师:就是说还有点不满意?
生:我觉得既然是表示作者的惊讶。那为什么不说我不禁惊讶起来了呢?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我请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吗?而且又读得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的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下面,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大问题,扫路人还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大家再找找看。
(学生自由快速地读课文。)
【评:此环节教学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击节。妙在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关注了言语本身,妙在学生自发地产生了问题,妙在教师自如地展示了问题解决过程,起到了引领者的必要责任,更妙在学生在语言的比较揣摩中悟到了语言的内蕴魅力——形象化表达带给人的真切感受。谁说文本的人文只能靠教师大段语言的铺陈去激发?谁说文本的内核只能靠大量使用媒体手段去渲染?让学生关注言语本身,关注表达方式,切实进行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同样能让学生领悟到文本的人文价值,同时领略到言意融合给阅读带来的整体震撼。】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师: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说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经很旧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说明他生活条件也不好。
师:生活条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众笑。)
生:不一定。
师: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
生: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掌声。)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
生:老师,“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
师: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来!我们继续走近这位老人。
生:读“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注意!“瘦削”(xuē)不是“瘦削”(xiāo),读!再读!是“炯”(jiǒng),读!再读!是(yǒu)“黝黑”,不是“yōu”,读!再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热烈的掌声。)
【评:从“精瘦”、“运动鞋”、“褪色的衣服”等词体会到老人的身份与形象,这是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中,意象得到了饱满和圆足。这时候,需要借助有关词语去固定、去充实、去梳理这份“意”,使“意”得以“立”起来,使“意”得以有声化或有形化。此处让学生用词语去概括老人的特点,将心中感悟到的老人形象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从意到言的转化。不创设这样的言意转化,学生心中的意就会消解、就会模糊、就会生涩、就会淡化。陈老师适时地把握住了言意互转的契机。】
师: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详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的衣服之类的,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
(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师: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刚才有同学说了,第一次主要写了穿着,第二次却很细致地描写了老人的眼睛、眉毛、脸色。那这两次描写的内容能不能颠倒过来呢?再读读这两段话。
(生自由读第3节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所以这时候只能从衣服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掌声响起。)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掌声再度响起。)
【评:王尚文先生说,一个人的创造性常常表现为一种“问题意识”,即首先表现在对文本言语形式的不断探询与追求。目前许多的阅读教学都停留在文本精神层面的掠过,很少能进入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层面。此处教学,引导学生据“意”识“言”,认识和品评言语表达方式的功能和优劣,不仅内化了文本的意,而且内化了文本的言,积累了言语材料,储存了言语的表达形式。对当下的阅读教学来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师:精彩呀!还能从文中的哪句话里看出老人的豁达乐观?
生:(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明明已经很累很辛苦了,他却这样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像游山玩水一样。说明他对工作很满意,很快乐,很乐观。
师:正因为老人有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知足者常乐!(板书。)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好吗?
(生写感受。)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
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生: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工作。
生:学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话:对于一个不满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来之,则安之!
生: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
生:乐观一些,生活永远都会对你微笑!
【评:学生将心中的意转换为口头、笔下得体的言,这是一种创造,在这以“言”表“意”的转换中,学生经历了“语言的痛苦”而将意固定下来,明晰起来,丰满起来,于是学生在言语不断丰妙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变得丰韵起来。语文学习就是在这样言意互转的过程中,促进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总评:
语文的核心和关键是什么?是言和意。那“言”是什么?“意”是什么?魏星老师认为,言,不仅指静态的、共性的、符号性的“语言”,更多的是指大量的、动态的、充满个性的、充满鲜活个性的“言语”,这其中既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和文学常识,又包括从古至今数不胜数的言语表达技巧和艺术。意,不仅指思想、概念、鉴识、数理等逻辑思维,更多的是指印象、情绪、想象等形象思维和情感、思想、意念、理想等心理活动以及人性、人情、人道内在的心灵世界。
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李维鼎先生在著作《语文言意论》里更是指明了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旦建构起以上的理念,愚以为,本课的教学将视角瞄准了语文本体,坚持言语实践中的言意互转,着力于言和意的转化,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说了什么,更关注“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怎么说、写),演绎出阅读教学崭新的境界。
输理并审视本课教学过程,不难看出“言意互转”的三处痕迹:
1、据言得意,感受老人的可敬形象
阅读理解的首务在于对“意义”的追寻,而对“意义”的追寻始于对言语的感知。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读书体会“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敬意的理由”,从“精瘦”“褪色的衣服”“豁达开朗”“倒抽一口气”等语言来品读老人形象,在追问和揣摩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意逐渐明晰和丰满,于是一个怀有爱心的老人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顶天立地的老人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艰苦朴素的老人的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健康、善良的、勤劳的、精神矍铄的老人的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豁达乐观、默默奉献的老人形象树立了起来。老人形象的不断圆足,得益于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熟读、精思、生发,得益于对学生文本语言的想象、涵泳、玩味。
2、据意识言,体会老人形象的塑造
大多的阅读教学都只停留在据言知意的阶段,而至于这“意”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即文本的言语形式却很少关注。本课教学的意义之处就是呈现了阅读教学中这不可忽略的环节——据意识言。
陈老师以强烈的语文意识和高超的实践智慧抓住课堂上学生对“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的质疑,展开了淋漓尽致的导引过程。于是学生在比较品味中体会到了原来对一个老人的形象感知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形象的表达方法,是用了侧面描写,明白了作者对于老人两次外貌分开描写的用意,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从而体会到作者“以言表意”的方式和方法,这样不仅内化了言语作品的意,而且内化了言语作品的言,真正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统一。
3、以言表意,沉淀心中的老人形象
学生在据言知意的过程中,意开始酝酿。一个可敬的老人形象已在眼前鲜明起来,同作者一样,学生对这位老人也怀有深深的敬意之情了。“情动而辞发”,意的充盈,心中便有了表达的欲望。这时候,就必须以言的介入来实现意的完行。陈老师深谙此道。一是要求学生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随着学生言语的生成,老人的形象便留在了学生的心里,这是学生自己心中的老人形象,是学生自己的语言与心中的意粘合的老人形象,因此是内在的,是刻入心灵的。二是在教学的结尾,让学生把阅读的想法写下来,此处的表达,是糅合了本课文本阅读的全部意义之后的一个升华。如果第一次的“辞发”是读出言里之意,作者之意,那么此处的“辞发”则是读出言外之意,言之不尽之意,读出学生自己心中的意。于是这个老人已不仅仅是一个可敬的老人,而是化作了学生心中“不计较得失、不抱怨、脚踏实地、好好工作、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乐观一些生活会永远对你微笑”的人生信念。学生的心意因有了言语的生成,便将本课的意化作了精神的使者、心灵的细胞。阅读教学需要这种嵌入心灵的言意融合。
据言知意,据意识言,以言表意,就在这言意互转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了螺旋式的提高。
收起
师:初次见面,可以很冒昧地问大家一个问题吗?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司马迁。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虽然含冤入狱,却是那样的坚强,写下了五十多万字的巨著《史记》。
师:身残志坚,值得敬重。
生:我钦佩的人是“飞人”刘翔,他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百米短跑的世界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让外国人不敢小看我们。
师...
全部展开
师:初次见面,可以很冒昧地问大家一个问题吗?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司马迁。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虽然含冤入狱,却是那样的坚强,写下了五十多万字的巨著《史记》。
师:身残志坚,值得敬重。
生:我钦佩的人是“飞人”刘翔,他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百米短跑的世界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让外国人不敢小看我们。
师:扬眉吐气!壮我国威!谁敢不服气!
师:同学们敬佩的大多是名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事情的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
(学生自读课文。)
【评:在这个崇尚英雄、追逐明星的时代,“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何以让人产生敬意?”陈老师通过一种悬念的制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引发了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学生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进行验证,进行期待。于是这种询问、验证、期待,成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内驱力。无痕中,陈老师巧妙地运用了阅读期待的艺术。】
师: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能找到根据吗?
生:(读)“我紧紧地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这说明“我”对扫路人很喜欢,30年后还要来看望他,说明他对老人已很有感情。
师:谁能体会到这种感情?读读看。
(一生读。)
师:交情好像一般,感情还不够深。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我”对扫路人的
敬重之情?
生:“紧紧地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
了。
师:两颗心靠得越来越近了!你体会得多好呀!多深哪!愿意读一下给大家听听吗?
师:给你这一读,这回是“紧紧握住双手”喽!我觉得这句的“再”字你读得挺重的,为什么?
生:“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师:对!一个“紧紧”,一个“再”字,确实表达了作者对扫路人的敬意!还有吗?
【评:在目前人文满天飞的莲山课件,如何让学生把阅读的触角降临在文本的大地上,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掂量语言的轻重,辨别语言的色彩,玩味语言的意蕴。这是阅读教学中亟待加强和给与重视的问题。教学中,陈老师已经在进行自觉的实践。】
师:那么到底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请大家默读一下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读)“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山。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已是暮色中了,说明天快要黑了,扫路人却要一级一级地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真是太累了,让人敬佩!
生: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就连游客们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就说明石阶太长太高,还很危险,游客们都提心吊胆的,而这位老人每天都要在这里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我觉得老人的勇敢令人敬佩!
生:我觉得老人之所以这样默默无闻地扫路,给游客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不图什么奖励,也不图什么表扬,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
师: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这真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扫路人!
生:伟大的扫路人!
生:令人惊叹、让人钦佩的扫路人!
生:顶天立地的扫路人!
(掌声响起。)
师:好!顶天立地!这个词用得好!在书中这个词是写——
生:天游峰的。
师:“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生:从字面上看,就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我觉得这是夸张,就是说天游峰很高,很有气势。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为什么说是“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呢?”
生:我想这是因为扫路人的精神太伟大了,他的精神顶天立地!(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品质太高贵了,让人敬仰!所以说他顶天立地!(掌声再度响起。)
生:他的心灵太美好了,虽然年事已高,本该退休了,却还在这样为人们付出自己的辛劳。所以看着他,就像面对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样。(热烈的掌声。)
师:精彩啊!精彩!你们高水平的发言,同样的顶天立地!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顶天立地的扫路人。“我抬头望了望”,读——
【评:“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陈老师以一个大问题顺着学生课始的阅读期待,搭起整课教学的研读框架,避免了琐碎问题的追问,并以这个大问题拉动全问的语言材料,默读、思考、交流、转换、朗读、品味,引领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在揣摩言语的同时感受到文本的意蕴,在心中树立起扫路人的精神丰碑。于是有了学生对“顶天立地”一词从描写天游峰到感悟是扫路人“精神、品质、心灵”写照的鲜活理解和生动演绎。】
师:对于这一节,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倒抽了一口气”,就是说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师:他的解答你同意吗?
生:我有点同意。
师:就是说还有点不满意?
生:我觉得既然是表示作者的惊讶。那为什么不说我不禁惊讶起来了呢?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我请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吗?而且又读得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的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下面,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大问题,扫路人还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大家再找找看。
(学生自由快速地读课文。)
【评:此环节教学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击节。妙在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关注了言语本身,妙在学生自发地产生了问题,妙在教师自如地展示了问题解决过程,起到了引领者的必要责任,更妙在学生在语言的比较揣摩中悟到了语言的内蕴魅力——形象化表达带给人的真切感受。谁说文本的人文只能靠教师大段语言的铺陈去激发?谁说文本的内核只能靠大量使用媒体手段去渲染?让学生关注言语本身,关注表达方式,切实进行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同样能让学生领悟到文本的人文价值,同时领略到言意融合给阅读带来的整体震撼。】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师: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说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经很旧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说明他生活条件也不好。
师:生活条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众笑。)
生:不一定。
师: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
生: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掌声。)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
生:老师,“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
师: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来!我们继续走近这位老人。
生:读“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注意!“瘦削”(xuē)不是“瘦削”(xiāo),读!再读!是“炯”(jiǒng),读!再读!是(yǒu)“黝黑”,不是“yōu”,读!再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热烈的掌声。)
【评:从“精瘦”、“运动鞋”、“褪色的衣服”等词体会到老人的身份与形象,这是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中,意象得到